在浙江寧波余姚市一個不起眼的村莊——施岙村,一項震驚世界的發現正悄然浮出水面。
這里,埋藏著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結構最清晰的大型古稻田遺址,將人類稻作農業史,一口氣前推至距今6700年前!
2020年至2021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多家單位對這片神秘谷地展開了系統發掘。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挖,竟揭開了一場跨越兩千年的史前“農業革命”……
三層稻田疊壓,穿越兩千年時光
![]()
施岙古稻田分布面積達8萬平方米,而初步勘探顯示,周邊類似稻田總面積可能約90萬平方米。
更令人驚嘆的是,考古人員在這里清晰揭露了三個時期、層層疊壓的稻田遺跡:
河姆渡文化早期(約公元前4700-4500年):發現最早田埂,寬達2.3米,見證稻作起源;
河姆渡文化晚期(約公元前3700-3300年):出現由田埂、河道、水口組成的灌溉系統;
良渚文化時期(約公元前2900-2700年):形成“井”字形結構,田埂縱橫、水渠貫通,最大田塊達1750平方米。
![]()
這三期稻田之間,均被自然淤積層和泥炭層隔開——說明曾發生多次重大環境變遷,而先民一次次重新開墾,頑強延續著稻作血脈。
“井”字路網+灌排系統,良渚已有“農業基建”
良渚時期的稻田結構尤其令人稱奇:
田埂最寬4米,間距15-40米,劃分出7塊明確田塊;
靠近山地處鋪設竹木道路,兼具通行與護坡功能;
![]()
發現10處灌排水口、1處木構排水設施,系統成熟。
更有趣的是,還在田埂墊木中發現一條殘長5.6米的獨木舟——或許用于運輸,或許用于巡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良渚田園畫卷。
植硅體密度爆表,鐵證如山!
科技檢測為“稻田”身份提供了堅實證據:
土壤中水稻植硅體密度高達每克1-2萬粒;
![]()
遠超國際認定稻田的標準(5000粒/克);
同時發現大量水稻小穗軸、穎殼及伴生雜草。
說明這里不是零星試種,而是專業化、規模化的稻作生產基地。
環境與人:泥炭層中的自然“備忘錄”
不同時期稻田之間普遍存在泥炭和淤積層,如:
![]()
河姆渡早期稻田上覆泥炭層(約公元前4450-4300年);
良渚晚期之上也有泥炭發育(約公元前2500-2300年)。
這些自然層如同“時間膠囊”,記錄著氣候波動與水陸變遷,也為探討文明興衰提供了環境背景。
何以施岙?天時、地利、人與稻
施岙古稻田的發現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完整展示了中國東南地區稻作農業的連續發展歷程。
![]()
從河姆渡到良渚,稻作不僅是食物來源,更是社會復雜化的經濟基礎——養活人口、支撐分工、催生文明。
而姚江河谷獨特的埋藏環境,像一臺天然“保鮮柜”,將阡陌、田埂、水口、稻痕悉數保存,讓我們得以窺見史前農業的真實面貌。
結語:稻作之路,即文明之路
施岙古稻田的發現不僅刷新了農業史認知,更揭示了一個深刻道理:稻作農業是長江下游文明進程的核心引擎。
從河姆渡到良渚,從村落到古國,稻米滋養了人口,推動了技術,奠定了信仰,最終催生了燦爛的文明。
![]()
而這把來自6700年前的稻穗,至今仍在向我們訴說——農業穩,則天下安;稻香飄處,是故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