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與田野齊飛,咖啡共青菜一色”。
——女同事說
![]()
點贊、推薦,順便★標俺們
四舍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國慶結束,帶著對假期結束的不舍,大家紛紛坐上了返工的交通。
![]()
圖源:小紅書
但有一批人,卻是反向回到農村。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這句曾經帶著幾分調侃的話,在當下已成為了一些人的真實選擇。
最近,互聯網上涌現了一批逃離城市、回到農村的年輕人。
他們有人玩起了抽象,將鄉村生活過成了滾燙生活,灰頭土臉累得要死但又很嗨;有人清北畢業,不顧勸阻決心回到村里創業;還有人扎根公益,在村里教孩子AI,給鄉村教育帶來了新的希望······
![]()
圖源:小紅書
這群正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一種新型的農村生活的人,就是:村漂。
01
回村基礎,村漂就不基礎
提起村漂,大家其實各有各的“漂法”。而如果說不基礎的,那江浙滬村漂申請出列。
當看透了城市繁華的背后,是積重難返的疲憊,這群原本在江浙滬打拼的人,毅然決然地提起行李箱,搬到了江浙滬的農村里生活。
博主@小樹林就居住在離上海40km外的農村,她用2500塊,租下了一間稻田小屋——而同樣的價格,在上海市中心恐怕只能租一間不到10平米的隔斷房。
在上海的農村,她每天看小貓爬架、看小狗在林子撒歡;在田邊納納涼,隨手摘個菜再做個飯;硬是把平凡的日子都過成了度假日。
看似和其他回農村的生活沒啥區別是不是?實則不然。
地理位置不基礎,是其一。江浙滬村漂的農村,多坐落于郊區。避開了市區的車水馬龍與喧囂紛擾,時這份鄉野感又沒與城市徹底脫節。
從距離上看,從杭州周邊的村子開車到武林廣場也不過半小時,上海青浦的農家院到虹橋樞紐也就四十分鐘車程,想逛商場、看展覽,周末抽半天時間就能往返,完全不用為了享受自然而犧牲城市的繁華。
![]()
圖源:小紅書@小樹林
村漂內容不基礎,是其二。一邊是都市的精致生活,一邊是農村的舒適愜意,江浙滬的村漂,更像是在城鄉混血的獨特土壤里生長出的新群體:
有的江浙滬村漂,在農村里組建起數字游民社區,有人上午在村里遠程工作,到了中午還能去田埂上走一圈,順手摘把農戶種的絲瓜青菜;
有的在農村打造出了一家又一家ins風的“稻田咖啡”,讓游客品味咖啡的同時看著風吹麥浪,享受著咖啡的醇厚與泥土的清新;
還有人將老房子改造成工作室,一邊做工藝,一邊拍視頻做起了自媒體博主······
![]()
圖源:小紅書@Anson撲克臉
可以說江浙滬的村漂,是“都市與田野齊飛,咖啡共青菜一色”。而有批年輕人村漂,卻選了更僻遠的大山,把新鮮活力種進了鄉土里。
《村漂“飄”了》開放麥里的王大毛,曾是一名北漂;因為厭倦了城市生活,她與伙伴租下了鄉村的一處庭院,開啟了自己的村漂生活。初來乍到,她們要打井解決用水,追著垃圾車倒垃圾,盼著賣菜卡車補給。
![]()
圖源:故事FM
但她們發揮所長,整修老院、運營賬號,召集義工與體驗者,還設“工分”讓村民參與。一年來,村里多了小賣店、豆腐坊,活力漸顯。
雖偶爾想念城市便利,可看著鄉村的新變化,聽著村民的認可,王大毛覺得這份意義遠超從前,在這里,她不僅找到生活的自在,更收獲了前所未有的價值感。正如她說:
“我們在村里的故事太多,遇到的人也太多,每個節日都是全村一起歡度的,在村子里的時間,我們收到了客人的認可,村民的喜愛,政府的關注,媒體的矚目,從沒有覺得自己這么有用過。”
還有深耕于鄉村研學的汪星宇,他曾是手握復旦與紐約大學文憑、錄過 20 多檔綜藝的高材生,卻在 2017 年一頭扎進鄉村。
2018年,他創辦了一個公益項目,專門資助貧困縣鄉的孩子到城市去旅游,帶領他們去體會各行各業的工作,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很多孩子結束這趟旅程后,因為人生有了新的目標,開始不再厭學,認認真真地聽課,希望未來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
有的村漂,是奔著鄉野的寧靜而來,想躲開城市的嘈雜;有的村漂,卻帶著沉甸甸的心意留下,一頭扎進公益與教育里。
可不管是哪一種,他們都在農村的日常里:看朝陽升起時忙碌,待夜幕降臨時圍爐聊天,一點點找尋著生命本該有的意義與分量。
02
村漂,當代青年的精神自留地
曾在北上廣深漂泊的年輕人,大多嘗過被工作推著走的滋味,做著不喜歡的方案,為了KPI犧牲周末,連愛好都成了奢侈。
那為何不去嘗試下新的生活方式呢?
于是,懷著療愈自我的心態,他們主動按下重啟鍵,成為了一名村漂。
![]()
圖源:小紅書@Dnegik陳
博主@Dnegik陳在長沙郊區租下了一間在干凈的院子,添置了新的家具;搬來以后,周邊的村民也與自己熟悉起來:去左邊的叔叔家摘菜、去右邊的鄰居家換咸菜;就連房東姐姐看見煥然一新的老房,也不由得贊嘆起來。
村漂對她的治愈,是在打理院子、鄰里往來間卸去疲憊,于土地與天空的相擁里,尋得內心的踏實與平靜。
小蛋曾是一位帶貨主播,從前她看著屏幕上的流水幾千塊地跳,賣出一件又一件貨,心里卻空落落的。看得見摸不著的虛擬數字,如同她的生活一樣虛無。
偶然的機會,她來到了大理。在火把節上,她被村民潑松香,同村民點火慶祝節日;在當地的咖啡店,她開始學習拉花,哪怕拉出丑丑的樣子,也能樂此不疲地做一杯又一杯······
這些細碎的小事沒有亮眼的數據,卻給人帶來實感。她不再執著于找尋本就虛無飄渺的意義,而是明白自由與快樂是認真過好當下的每一刻 。正如她說,
“我覺得一切都很落地,這種踏實的感覺,好像慢慢澆水把我澆活了。我以前一直在尋找一個標準的答案,可是我越找,就越找不到。現在我突然明白,自由跟快樂其實不是自媒體上的騎馬登山、曠野奔跑的照片,而是每一件實際的小事。我發現,只要我認真地生活好每一個當下,未來的我一定會快樂大于悲傷。”
還有人的村漂,是在與當地的村民、老人的相處里,感受到人性最質樸的一面。
回到重慶小山村的程中坤,回到家鄉做起短視頻,無論是穿高跟鞋扭腰,還是跳廣場舞,這些村里的老人即便不了解他在干什么,仍熱情地配合著出鏡。
他說,村里的人淳樸互助,老人們也永遠將他看作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他才有勇氣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些村漂故事里,藏著年輕人對自我的重建。
他們并非逃避躺平,而是試圖在鄉村,或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或扎根具體的美好,或被質樸人情溫暖。最終都在與鄉土的聯結中,治愈了城市生活留下的焦慮空虛,重新看見生活本真的模樣。
03
新農村·在途中
當然,村漂的意義不止于年輕人對自我的療愈與發掘,于農村而言,這份意義更為非凡。因為這群年輕人書寫著新的鄉村敘事,讓農村與時代腳步緊密相連,而非漸行漸遠。
抖音博主 @精靈球收七龍珠與志愿者團隊,曾在農村發起一場特殊的助浴活動。深入鄉村后他們才發現,許多孤寡老人竟面臨著半年難洗一次舒服澡的困境:
有的老人因家中沒有穩定熱水,只能早早把水端到屋外,靠太陽慢慢加溫;有的缺乏洗澡設備,只能一勺勺將水舀進灶臺加熱,既費力又難控水溫;還有老人因手腳不便,連擦拭后背都成了難事,洗澡漸漸成了生活里的大麻煩。
![]()
圖源:抖音
為了幫老人們解決難題,團隊將配備齊全的助浴車開進山村。車里的熱水穩定充足,志愿者們耐心地幫老人沖洗、擦拭身體。還有老人在洗完澡后,拉著志愿者的手反復追問:“你們下次還來嗎?啥時候再來呀?”
80后城市姑娘石嫣,在命運牽引下與鄉村結緣。2008 年,她赴美國農場實習,接觸到 “社區支持農業(CSA)” 模式,找到了知識與土地的聯結,立志將其帶回中國。博士畢業后,石嫣拒絕輕松的科研路,選擇當農民開啟村漂創辦起CSA農場。
13年間,農場擴至 360余畝,培訓了2100名新農人,搭建的平臺還為全國提供技術與銷售支持。
從嫌棄農業的懵懂學生,蛻變為以耕耘土地為榮的鄉村工作者,她不僅在鄉村收獲愛情與家庭,更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注入了活力。
汪星宇在開放麥的分享中曾說,盡管當今《鄉土中國》中的鄉土社會已經解體,但農村仍在方方面面影響著中國。
![]()
圖源:公眾號@中國人的一天
對土地的敬畏、對人情的關注、對質樸的向往,仍在方方面面影響著當代中國。要知道,鄉村曾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根,即便城市化進程加快,它依然承載著糧食安全、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是中國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石。
如今,新農業、新農村的發展正讓這片土地煥發新生。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將直播帶貨、研學體驗等新形式融入鄉村,讓農產品走出田間、讓鄉村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我們有理由相信,鄉村不是過去時,而是充滿潛力的未來時。
參考資料:
1.故事FM:不想再做牛馬,我把自己「優化」到了鄉村 | 故事開放麥

每日互動
你怎么樣看待“村漂”呢?
評論區告訴我8~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課程,還有游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咨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