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認領認養,
守護文明根脈。
2017年3月11日,
《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
“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出臺,
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
通過捐資、集資、出資、認養、
提供志愿者服務等多種形式,
參與文物保護利用。
“文明守望工程”實施8年,
截至目前,
累計已有512處文物認養點,
442處為正常認養狀態,
成效突出。
山西省文物局聯合山西晚報啟動
“文物保護·凝聚原力”
文物認養優秀案例展示暨宣傳推介活動。
該活動以現場探訪、
專題推介、宣傳片推廣、
短視頻、直播等形式進行,
遴選各市縣15個優秀案例,
為全省“文明守望工程”中的文物認領認養
樹立標桿。
本期,
繼續推出第7個優秀案例的探訪式報道,
助力低級別文物的認領認養。
![]()
▲山西晚報2025年9月24日報道版面
![]()
![]()
蟬鳴聲落,秋日漸涼。
走進晉中最南端的靈石縣,素有“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等美譽的王家大院景區游人如織,喧囂鼎沸。然而僅僅一箭之地的三官廟,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青磚墁地的院子里藥香幽微,幾孔古樸的磚窯靜靜矗立,仿佛時光在這里慢了下來。
這座建于清代的縣保文物,在沉寂多年后,因一紙創新的“認養”契約,正經歷著一場奇妙的“活態”蛻變——古老的殿宇與現代的醫館在此和諧共生,文物的軀殼被注入溫熱的文化血脈。
![]()
▲三官廟東院
01
百年古廟藥香氤氳
三官廟位于靈石靜升鎮靜升村東,是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窯洞式道教廟宇,現存有兩通清道光與光緒年間的重修碑記。其中,清道光《補修三官廟碑記》記載其“居村之首”,康熙十年(1671年)的碑記,則證實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讓文物“活”起來,融入現代生活。近年來,靈石縣努力踐行“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以活化利用為導向,不斷拓展文物保護理念和發展模式,讓分布在靈石大地上的文物資源“活”起來。同時先后投入4000余萬元,對轄區內的部分文保單位實施了搶救性保護修繕和日常保養維護,這其中就有三官廟。
![]()
▲三官廟東院
進入三官廟,時光的褶皺在眼前層層展開。這座坐北朝南的廟宇由東西兩院構成,如同歷史的雙翼靜靜舒展。東院中軸線上的正殿以五孔磚券窯洞為主體,平頂如削,四扇六抹隔扇門緊閉,守護著殿內五尊色彩斑駁的明清彩塑,院內東側鐘樓孑然獨立,鐵鐘沉默,仿佛在等待某個莊嚴時刻。西院則是一座獨特的二層窯洞建筑,上下各三孔窯眼,下層單坡木構插廊的椽頭在陽光下透出溫潤“包漿”——這里正是中醫診所的所在。
![]()
▲三官廟西院正門
三官廟的認養人牛志剛,是土生土長的靈石籍人,其家族自清光緒年間便開始行醫,祖父鄭述康為山西首批名老中醫,目前已歷經六代傳承。牛志剛于2008年創立“和通世嘉”中醫館,致力于古漢系統醫學的傳承推廣。
三官廟與中醫的結緣,并非今人的生硬嫁接,而是歷史血脈的悄然復流。牛志剛介紹,三官廟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分別象征賜福、赦罪、解厄,是中國傳統宗教中的重要神祇,“水官解厄,有消災祛病、護佑安康之意,當地村民常來此祈愿平安健康”。
![]()
▲三官廟西院
“這里還供奉著藥王,是中醫與道醫共同的祖師。‘醫道同源’,此地便是我師門懸壺濟世之地。”牛志剛繼承的中醫流派,根脈深植于這片土地。時光倒流至1925年,清末民初名醫彭子益先生任靈石縣長期間,在三官廟內創辦了“綿山醫學傳習所”,懸壺濟世,課徒授業。牛志剛的祖父鄭述康,正是當年在此追隨彭先生學醫的弟子之一。
2023年,歷史的回響在古廟的磚石間震蕩,牛志剛感念先賢遺澤,懷抱反哺桑梓之志,決意讓沉寂的醫脈重回故地,讓古廟再飄藥香、續寫濟世篇章,毅然簽下了三官廟5年的認養協議。而這份跨越百年的醫脈傳承,讓古老的磚窯神殿與縷縷藥香重新交融,村民在三官廟又找回了“中醫之地”的溫暖記憶。
![]()
▲牛志剛(左)為當地居民義診
02
是文物認養人也是守護人
如何既借社會資本之“活水”解文物保護之“近渴”,又牢牢守住文物安全的“生命線”?靈石縣文物部門的破題之鑰,是一份《公益合作協議書》。這份協議如同精準的導航圖,為認養人牛志剛團隊劃定了清晰的行為邊界,哪些可為,哪些絕對禁止,文物保護的要求,被提升至不可撼動的位置。
制度的力量不止于紙面。認養過程中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嚴格的監管審查:從明確權責到資質審核,再到未達標便收回使用權的考核管理,環環相扣,以確保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和合理利用。
![]()
▲三官廟
“認養人獲得的是‘公益使用權’,核心是‘利用’而非‘占有’或‘改變’。任何可能傷及文物本體結構、外觀、歷史風貌的行為,都是絕對禁區。”靈石縣文物所所長吳紅霞介紹,在制定改造方案時,嚴格遵循最少干預、最大效益的原則,充分聽取專家意見并進行科學論證,確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例如,所采取的保護措施具有可逆性,在必要時可以撤銷或更改,避免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改造裝修使用傳統材料和工藝,保持文物的歷史韻味,并詳細記錄過程信息,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以便后續研究和參考。同時,對文物進行全面的評估和監測,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
▲三官廟西院建筑
“最難的是,既要讓古廟‘活’起來,又得像對待古董一樣‘輕拿輕放’。”牛志剛的徒弟、診所日常管理者王國棟,對改造時的“錙銖必較”記憶猶新。他指著墻角幾乎隱形的線槽說:“在初期修繕和日常維護中,我們嚴格遵守文物、消防等部門的規定,最大限度保持原先的本體樣式和布局,只做小幅度的調整。電線走線以絕緣管線、隱蔽、消防安全為原則,水管布局在地面挖掘鋪設后恢復地面原貌,力求‘修舊如舊’。”
診所內,所有藥柜的選擇也幾經周折,最終定制了仿古實木柜體,既滿足實用需求,又與廟宇建筑風格渾然一體。而最典型的“交鋒”發生在墻體處理,當診所改造方案初提時,認養單位計劃用現代石膏板裝飾墻體的設想,因違背“最小干預”原則被斷然否決。最終,墻面僅做抹灰處理,傳統工藝維系著文物的歷史原真性。
![]()
▲診所日常管理者王國棟(左)在出診
每一次改造的痕跡、每一處材料的選用,都被詳盡記錄在案,確保過程透明、效果可逆,而這份對歷史的敬畏,已內化為診所的日常。“文物認養人首先是‘守護合伙人’,其次才是使用者。”王國棟介紹,日常除了診所運營外,主要工作就是要配合村里的文保員進行日常檢查和維護,將隱患扼殺于萌芽。
03
仁心守護活態傳承
三官廟的獨特魅力,在于東院的寺廟靜謐與西院的診療繁忙和諧共存。“三官廟的東院為主院,西院為配院,曾是道士生活起居的場所。”王國棟說,目前三官廟開設中醫診所,所使用場地主要為配院,主院不涉及看診活動。
踏入三官廟西院,中醫診所的日常平和有序。牛志剛團隊的經營核心是“公益之心”,自2024年4月營業以來,大型義診、冬至贈藥活動已惠及村民數百人次。診所收費親民,小病扎針甚至免費,成本由團隊承擔。
![]()
▲當地村民們排隊在中醫診所就診
對于投入巨資修繕卻僅收平價診費的“不經濟”模式,牛志剛目光澄澈:“先師遺訓,在公益之地,持公益之心,做公益之事。認養三官廟,本不為謀利。能讓祖宗遺產煥發生機,讓鄉親在家門口得享良醫,讓中醫根脈在故土延續,此中價值豈是金錢可量?”
善行如石入水,激起守護文脈的漣漪。曾受惠于義診的村民,心懷感念,默默拿起抹布走進東院,灑掃庭院,清掃浮塵。“人家大夫給咱看病,大家都覺得要為這古廟出點力。看著它干干凈凈、體體面面的,心里頭也亮堂。”年近七旬的文保員武紀林感慨,“診所開著,義診做著,大家覺得這里跟‘自家人’一樣親,都愿意多看顧一眼”。
![]()
▲當地村民們在中醫診所就診
如今,古廟的日常已被重新編織,它不再僅是靜默的縣文保單位,而成為村民信賴的聚集地——頭疼腦熱來尋個方子,心頭有結時也習慣到此坐坐聊聊。對于如何既護佑信眾虔心,又保障醫療秩序與文物安全,武紀林是穿針引線的關鍵。生于此長于此的武紀林,自小就聽老一輩講村里古廟的傳說和故事,他的爺爺也曾是村里一座廟宇的管理員,一守就是40年。現在,武紀林也繼承祖輩對文物的一腔熱忱,在三官廟守護了十余年。平日里,他每天都會到此打掃衛生、巡查殿宇情況并及時上報維修,遇到游客和上香的鄉親時,他也會當好向導,引導大家感受古建莊嚴,了解保護細節。
午后離開三官廟時,不遠處王家大院景區的喧囂尚未停歇,而這一方院落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脈搏——在制度保障與仁心浸潤下,文物認養模式讓古廟跳脫了宿命,真正融入了村莊的溫軟呼吸與村民的生活肌理。
![]()
▲三官廟
當這縷跨越數百年的藥香,在古廟磚石間彌漫開來,它治愈著身體的微恙,撫慰著鄉愁的記憶,更昭示了一條文物保護與活態傳承的路徑。吳紅霞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強與相關部門合作,著力構建更透明的認養信息平臺,強化全過程跟蹤評估與專業指導,同時探索多元化活化利用的途徑,確保認養文物行為合法合理,讓文物“活”出更豐富的姿態。
![]()
(圖文來源于“文博山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