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自1958年建院以來,陸續征集到三百余尊佛造像,其中絕大部分是銅造像,少量為石玉和陶造像,包括從南北朝至隋唐乃至明清時期的精品。北魏至隋唐時期的造像占一定比例,且不乏一些帶有刻銘的紀年造像尤為珍貴。明清時期的數量較大,而且以鎏金者居多。從體量上看,小型造像雖較多,但造型優美,工藝精湛。造像的面孔有方頤的,也有豐圓的。其表情也各不相同,有的莊重肅穆,有的面帶笑容,和藹可親。也有的閉目深思。還有的發型則更是別致多樣,有高肉髻、螺髻之分,也有頭戴花冠、寶繒束發之別。佛像有身穿通肩式袈裟,也有著方領褒衣博帶式大衣,下著長裙,裙帶作小結的,相當一部分為身披右袒式佛衣。有端坐于蓮瓣方座上的,也有雙足跣立在束腰形蓮座上的。其手勢更是五花八門,變化莫測。
我們平時看到的許多佛造像,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手勢,佛教文化中把這稱作“印相”。據佛教資料記載,佛造像手印多達幾百種,常見的有說法印、無畏印、與愿印、降魔印、禪定印五種,即所謂的“釋迦五印”;還有“施無畏與愿印”、“九品印”、“定印”、“合掌印”、“智拳印”、“真空咒印”、“火輪印”等等。這些手印,既有它復雜的一面,也有簡單的一面,這要看你站在哪個角度上去審視。
從佛教文化的內涵上去看,確實復雜深奧,甚至深不可測。據說因為佛像的各種手勢可以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種教義,往往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象征諸佛菩薩身、語、意三密中身的秘密。表達的含義極為豐富。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佛教傳入我國雖然至少已經二千多年了,其間發展軌跡和流派復雜,各地的寺院未必就是一個宗派,特別是到了唐代,又出現了明顯的顯宗和密宗之分。顯宗顧名思義就是用明顯的方法修煉,而顯宗里面又有禪宗、凈土宗、華嚴宗、法華宗等之分;密宗就是用秘密的方法修煉,也有唐密、東密和藏密之分。我們身邊的扶風法門寺地宮中的“曼荼羅”道場就是唐密宗的代表。不僅在我國如此,就是包括日本、文萊、老撾、泰國、斯里蘭卡等佛教盛行的國家,也是如此。這種情況就決定了不論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在他們住世的過程中所結的手印,也就有了彼此的相同與不同。從我們能看到的一些傳世佛造像手印來看,也可能由于教派的不同,區域與時代上的差異,顯得比較混亂,不僅名稱不一,其含義也未必相同;有的雖名稱相同,但手勢未必相同,有的是一個手勢,多種稱謂。佛教文化也是一門復雜的學問,由于接受者的程度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區域的差異,也就因人而異。作為普通大眾而言,盡管這種手勢多種多樣,也不過就是一種具有佛教文化特點的人體語言而已。這種以造像藝術形式為載體的言說方式,雖然比文字具有無可比擬的直觀性,但在佛教徒內部,把這看得更加神秘罷了。更有趣的是,有的中醫大師,還站在中醫學的角度上去解讀它,認為佛教甚至道教文化中的各種手勢之所以都很講究,是因為它與中醫學上的人體經絡有密切關系。比如說,說法印、九品印中所述的拇指與中指為什么相交?因為拇指是肺經,中指是心包經,拇指和中指相交就是表示肺與心包的相和。還有拇指與食指、無名指的相交等等,也各與中醫上的各種經絡不無關系。這種聯系也許更加符合科學道理,這也許是普通大眾解讀佛教手印的意義之所在。
佛造像的手印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教義的解釋愈趨復雜,佛像的造像也不斷變化。對廣大群眾而言,大可不必被如此復雜的佛造像的各種手勢所困惑,也沒有必要陷入于這些紛繁復雜的手印當中苦思冥想。就收藏愛好者而言,用手印來區別判斷佛造像的名稱雖是最基本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因此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關注造像本身的歷史真實性即真偽,才是最重要的。
寶雞青銅博物院的銅造像,以手印來區分,最多的是降魔印。這個名稱據說是因為釋迦在修行成道時,有魔王不斷前來擾亂,以期阻止釋迦的清修。后來釋迦即以右手指觸地,令大地為證,于是,地神出來證明釋迦已經修成佛道,終于使魔王懼伏。因此此印相被稱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觸地,所以又稱為觸地印。
如下圖1—10這類佛像幾乎都是結跏坐于橢圓形束腰疊澀仰蓮座之上。佛造像多為高肉髻,面方圓,微笑,豐頤大耳,法相莊嚴,身披“右袒式”佛衣(唯圖8身披通肩式佛衣,內著僧支祗,胸前打結)。全為左臂自然屈于腹前,掌心向上,以右手覆于右膝,指頭觸地姿勢,以示降伏魔眾。佛像制作精致,人體比例準確,衣紋舒展流暢,部分施以鎏金,堪稱藝術珍品。最大者通高29.6厘米,重5.2公斤,最小者通高11.5厘米,重0.15公斤。
![]()
圖1 降魔印
![]()
圖2 降魔印
![]()
圖3 降魔印
![]()
圖4 降魔印
![]()
圖5 降魔印
![]()
圖6 降魔印
![]()
圖7 降魔印
![]()
圖8 降魔印
![]()
圖9 降魔印
![]()
圖10 降魔印
其次是與愿印,又作施愿印、滿愿印。多為左臂屈肘上舉,右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仰掌舒五指而向下,流注如意寶或甘露水之相,表示佛菩薩能給予眾生愿望滿足,使眾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實現之意。圖11頭戴高寶冠,左肩臂部飾一枝蓮蕾,佩珠瓔項圈,著通肩佛衣,左手屈于胸前,掌心向外,拇指與無名指之指尖屈合,右手向上置于膝蓋上,手掌向外,自然下伸,指端下垂,仰掌舒五指而向下。佛像細腰特征明顯,全跏坐橢圓形束腰疊澀仰蓮座,多顯武周造像風格。通高14厘米,重0.5公斤。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又和施無畏印配合。圖12與圖11差異較大,但手印當屬此類。再次是來迎印,這是阿彌陀佛來迎眾生時所作之印相,亦稱接引像。立像和坐像都有這種印相,右側姿勢基本相同,都是右臂向上屈肘于胸前,手心向外,拇指、食指的指尖屈合,只是左手稍微不同。如圖13頭戴高寶冠,冠與肩臂部似飾“六拏具”,佩珠瓔項圈,穿通肩佛衣,右手向上置于膝蓋上,左手屈于胸前,掌心向外,拇指與食指指尖屈合。佛像細腰特征明顯,全跏坐于橢圓形束腰疊澀仰蓮座上。高14厘米,重0.5公斤。
圖14為站立造像,通體鎏金,頭戴高寶冠,身披圓領通肩佛衣,佩珠瓔項圈,與前者差異較大,但手印特征相同。高17厘米,重0.3公斤。據《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之說,阿彌陀佛來迎印又有九品之分, 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分為三等九品,表示阿彌陀佛根據眾生不同的修行程度、按不同的待遇接引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兩尊造像雖有坐立之別,但都是拇指、食指的指尖屈合,按九品之分當為上生印相。阿彌陀佛的來迎印和說法印是大眾較為熟悉的一種手勢,只是在佛教文化中把這種手印特殊化了,認為這是阿彌陀佛接引九品九生的人時,所示現的一種特有境界。
![]()
圖11 與愿印
![]()
圖12 與愿印
![]()
圖13 來迎印
![]()
圖14 來迎印
第四是無畏印,又作施無畏印。這種印相大多是左臂自然屈于腹前,掌心向上,右臂曲肘朝前,舒五指,手掌向前。示意眾生,不必害怕,即布施無怖畏給予眾生的意思,是佛陀為了救濟眾生,使他們能夠安心所施予的印相。如圖15,通體鎏金,高肉髻,面方圓,微笑,豐頤大耳,法相莊嚴,身披“右袒式”佛衣,通高15.8厘米,重0.6公斤。圖16與之大體相似。這種印相與說法印相相通用,如圖17。在日本,這種印相與我國稍有區別。
![]()
圖15 無畏印
![]()
圖16 無畏印
![]()
圖17 說法印
第五是禪定印,這是佛陀入于禪定時所結的手印,表現禪定中的佛都用此印。如圖18,通體鎏金,高肉髻,面方圓,微笑,豐頤大耳,法相莊嚴,身披“右袒式”佛衣,跏趺坐姿,兩手平放于腿上,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兩拇指相接,全神貫注。通高16厘米,重0.6公斤。圖19通體鎏金,頭戴高寶冠,冠與肩臂部似飾“六拏具”,佩珠瓔項圈。圖20頭戴高寶冠。還有圖21、22稍與前述有所不同。
![]()
圖18 禪定印
![]()
圖19 禪定印
![]()
圖20 禪定印
![]()
圖21 禪定印
![]()
圖22 禪定印
第六是智吉祥印,也叫釋迦牟尼佛手印,是釋迦如來的根本印。這種手勢比較多樣,依本文介紹的這幾尊,全是立式造像。也都是兩臂屈肘合掌于胸前,雙手各自以拇指托著中指成彈指狀,其他指頭伸直。如圖23光頭,臉圓而豐滿,額上有皺紋,頭微前傾,雙目下視,浮現出意味深長的微笑。身披通肩式佛衣,帔帛飄垂,雙足直立于仰俯蓮花座上。通高17厘米,重0.35公斤。圖24高肉髻,頭發呈旋狀波紋,面龐豐圓,大耳垂肩,法相莊嚴,著通肩佛衣,赤足立于覆蓮花臺上。通高33.9厘米,重9.4公斤。圖25光頭,大耳垂肩,著通肩佛衣,立于壺門狀覆蓮花臺上,通高7.5厘米,重0.2公斤。
![]()
圖23 智吉祥印
![]()
圖24 智吉祥印
![]()
圖25 智吉祥印
第七是智拳印(圖26),通體鎏金,頭戴高寶冠,冠與肩臂部似飾“六拏具”,佩珠瓔項圈。這種印相的最大特征是,右手握左手大拇指置于胸前。通高6.4厘米,重0.15公斤。這是金剛界大日如來所結之印相,用以標示理智冥合,以成覺勝之深旨。大日如來是密宗至高無上的本尊和根本佛,在密宗金剛界和胎藏界他有不同姿勢。
![]()
圖26 智拳印
作者:高次若
原題目:顯示佛門神靈的各種佛像手勢(印)
來源:東方收藏 . 2013 (10) ,完整版內容請訂閱查閱《東方收藏》, 2013 年10期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