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流量的網絡快消品升級為數字文娛產業的重要細分賽道,微短劇正成為眾多城市的競爭焦點,專業機構評出的微短劇產業十強從高到低分別是北京、西安、鄭州、廣州、深圳、杭州、上海、蘇州、青島和長沙。
一線城市悉數在列,以娛樂產業聞名的城市也大多入選。其中西安與鄭州緊追北京位列三甲,這兩座北方城市都在針對微短劇領域頻頻發力,爭當“微短劇之都”。倒是未入十強、狠起來為了游戲產業能對“自家老輩子”動手的成都,正在一旁默默憋大招。
微短劇產業有多香?千億產值、百萬就業崗位的潛力
微短劇并非橫空出世,但讓其廣泛進入大眾視野并引發熱議的,并不是離奇劇情和飆升的流量,而是硬核的產業數據。
![]()
2024年微短劇市場規模超過500億元,已高于走下坡路的國內電影票房,在未來三年微短劇市場有望突破千億,用戶規模接近10億。僅今年上半年,微短劇產業就新增了超過50萬個就業機會,完全可以輕松容納百萬打工人。而且,微短劇的觀眾覆蓋全年齡段,對就業人口的吸納卻是以年輕人為主。
與國內影視劇質、量全面下滑不同,欣欣向榮的微短劇得到了頂層設計的肯定與支持,推動其內容與文旅、普法等領域深度融合,各地也相繼出臺扶持政策,尤其是對基地建設大力支持。多方影響之下,微短劇產品已經開始向精品化轉型——流量要吃,品質也要升。
微短劇產業城市競速,北京之下,西安、鄭州的實力
目前的微短劇城市競速,比拼的指標尚不夠多,但也展現了該領域的白熱化競爭程度。受益于頭部平臺集聚與資本雄厚,北京目前以年產值居首,但位居第二、三位的鄭州和西安則代表了該領域頭部引領、百花齊放的潛力。
鄭州有產能規模,成本優勢顯著;西安有產業鏈效率,擅長內容精品化;杭州、廣州有影視基礎,走得是差異化路線。回過神來的成都,則開始在2025年密集出臺政策和進行產業布局。
![]()
鄭州和西安同為微短劇領域的城市優等生,但核心優勢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鄭州的規模擴張,2024年末時全市微短劇制作企業超過800家,同比增長近30%,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一年間增加數倍,每天有數十個劇組在趕工已經常態化,2025年上述數字還在穩穩增長。
為何鄭州能如此之“卷”,鄭州的群演日均工資只有橫店的三分之一,房租、物價等拍攝成本明顯低于各個一線城市和頭部新一線城市,拍攝基地多,價格也不高,身處高鐵圈核心跨區域取景調度效率也更高一些。鄭州的劣勢也比較明顯,被專業和非專業人士共同吐槽“原創性不足”,自主IP孵化能力偏低,后期制作人才也存在缺口,內容升級問題亟待解決。
相比之下,在影視界赫赫有名的西安在微短劇領域也有意豎起“精品標桿”,“強沖突”“快節奏”的微短劇,對于專業屬性拉滿的西安,還真不是難題。西安的微短劇制作企業超過600家,產能提升的同時,爆款頻出,還拿下了“年度微短劇上鏡城市”稱號。
![]()
西安同樣擁有一些成本優勢,還擁有全鏈條服務能力,在“微短劇+文旅”方面也走在了前面,冀望既提升內容質感,又帶動景區流量。西安的短板是隨著其他城市的崛起而逐步顯露,微短劇“精品化”的保質保量對西安也是莫大的壓力,本地人才也存在流失現象。
有《哪吒》的成都,想要慢工出細活?
鄭州、西安酣戰,而在文創、影視等領域實力強勁,擅長“流量+發展”全都要的成都在做什么?
成都也有著近500家微短劇相關企業,影視基礎雄厚、文化資源豐富,有從影視產業高地轉型微短劇新勢力的堅實基礎。成都今年以來密集推出的政策,要錢給錢,微短劇被納入扶持體系,精品項目最高可拿千萬補貼;要基地給基地,國際非遺博覽園建成數萬平方米的拍攝空間,計劃年產百部;為保障劇本、IP的供應,成都促成西南F4和西藏一道發起“網絡文學協同發展倡議”,為微短劇提供源源不斷的IP素材。而且,作為西部數字經濟重鎮,成都在微短劇領域玩技術流也是專業的。
“微短劇之都”的競爭,本質上是對文化產業、數字產業、文旅產業的綜合實力比拼,終究還是得落回“內容為王、生態制勝”。鄭州和西安還將處于相持狀態,成都要補的課還多。未來,得看哪一座城市率先誕生首個千億級微短劇產業集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