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微信公眾號發布一則運行提醒:由于撥款問題未決,除緊急安全和安保信息外,該賬號將不再定期更新,直至恢復全面運作。同時,美國境內以及海外的美國使領館護照和簽證業務,在撥款問題未決期間,將“在允許的情況下”繼續提供。
![]()
這條簡短的公告,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不少議論。有人譏諷美國連公眾號都能“停擺”,也有人感嘆這種公開透明的做法令人意外。事實上,這場看似微小的“暫停”,背后折射的,是美國政治制度長期存在的一個老問題——預算僵局與政府停擺。
在美國,政府花的每一分錢都必須經過國會批準。當行政與立法之間在預算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政府就會“關門”——非核心機構暫停運作,部分公務員被迫休假。這并非罕見的危機,而是一種“制度性尷尬”,幾乎成了美國政治生活的常態。自1976年以來,美國政府已發生過二十多次不同規模的停擺。
這一次,連駐外使館的社交媒體運營都受影響,表面上看似荒誕,卻又顯得合理。因為在法治框架下,任何公款支出都必須有法律依據,即使是維持公眾號的運營,也不能例外。
這正是美國制度的一個獨特之處:它允許政府公開地“沒錢”,允許政治沖突導致暫時癱瘓。
在多數國家,政府財政問題往往被視為“內部機密”,外界很難知情。財政吃緊也要裝出一派正常的景象。然而,美國政府卻能在全球面前坦率宣布:“因為預算沒批下來,我們的賬號暫時不更了。”這不僅不是恥辱,反倒是一種政治文化的體現——制度的運行高于行政的顏面。
從民主政治的角度看,停擺本身是一種制衡的極端表現。國會與白宮之間的拉扯,固然讓行政效率大打折扣,但也確保了政府無法任意擴大開支或濫用財政權力。正如美國學者所言:“民主制度最大的優點,不是永遠高效,而是它出了問題也能被看見。”
當然,停擺的頻繁,也暴露出美國政治的深層分裂——黨派對立、民意撕裂、信任缺失。制度的透明有時并不能掩蓋政治的無力,預算之爭背后,往往是價值與利益的沖突。這種“公開的僵局”,既是民主的代價,也是它的自我修復機制。
因此,美國使館公眾號的“停更”,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暫停,更像是一個政治寓言:在法治的框架下,連一篇公眾號推文都得遵守財政程序;而在權力透明的體制中,尷尬本身也是一種誠實。
當一個國家敢于對全世界說出“我暫時沒錢”,這或許并不可笑。可笑的,恰恰是那些永遠聲稱一切正常、卻無人知道賬目如何的制度。
美國的政府停擺是分裂的象征,也是制度的鏡像。它讓人看到民主政治的笨拙、遲緩與爭吵,也讓人看到一種珍貴的底線——政府不敢花沒有批準的錢。這種透明的尷尬,也許正是現代政治最真實的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