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QY 編輯|路知遙
“30分鐘小訂破萬”、“一小時小訂破兩萬”、“24小時大定7500臺”……在如今的中國車市里,類似的數據已經是大家見怪不怪的了。之前,曾任阿維塔科技副總裁、首席營銷官(CMO)的李鵬程就曾經在朋友圈里陰陽:“中國乘用車小訂已經突破了5000萬臺。”
![]()
類似的,汽車博主吳佩也曾曝光過了類似的行業潛規則。他透露,廣告公司早在發布會前幾個月就策劃好“小訂過萬”,一是讓消費者覺得爆款,二是哄領導開心。
“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隔不了幾個月就交付了,最后誰沒穿內褲還不是暴露了,幾個月后進入平銷期,都藏不住的。”這種低門檻預訂方式容易營造熱銷氛圍,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但過度依賴此類數據可能干擾市場真實判斷。
![]()
這種情況對于行內人來說不是什么新聞,由于小訂政策一般都比較寬松,車企大多都有“500元小訂可退”、“優先提車權益”等小訂設計,所以這個數據從一開始就是“摻水”的重災區。之前某家車企在發布會開完之后,就開始瘋狂搖人,身邊的家人、朋友、供應商都去幫忙下個小訂,也是司空見慣。
為此,我們專門統計了近期一些車企公布的小訂數據,對此我們不做辨別,能放都放,到底誰真誰假,不妨讓大家自己來做評判。
![]()
現在,除了內部看數據反響以外,車企更開始用小訂數據做營銷,引導消費者下單小訂,營造出款款皆爆款的虛假繁榮。這種原本旨在降低消費者決策門檻的便民機制,正逐變成車企營銷,收割流量的工具。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3-2025年間,超80%的新能源車型采用小訂預售策略。各大車企為爭奪市場各顯神通,新車預售環節的暗中較勁尤為激烈。起初,車企公布預售訂單數尚屬真實,是展現產品競爭力的 “秀肌肉” 方式;可當這一操作成為行業標配,數據便逐漸變味,營銷痕跡愈發濃重,甚至失去了原本的參考意義。
最近,蔚來的李斌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表示,不會公布蔚來全新ES8訂單情況,并調侃道,“現在車企曬訂單已經變得偏營銷,不利于產銷的匹配,容易自己給自己挖坑。”
![]()
對消費者來說,辨別小訂數據真實性可以通過兩個方式,一是看車企是否公布小訂轉大定率有多少;二是看發布時的訂單數和每月交付量之間的關系。消費者在購車時也應該盡量保持理性,不能僅依據“小訂”數據就沖動下單,更要看產品是否有足夠的產品力,是否符合自身的實際購車需求,切忌被車企的“饑餓營銷”打倒而沖動下單。
今年以來,國內汽車市場迎來史上最激烈的新車價格戰,工信部、商務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多部門紛紛公開表態,明確反對行業 “內卷式” 競爭,推動產業向技術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轉型。在車市整體回歸理性的背景下,部分車企為搶占更高市占率,仍在小訂環節激烈角逐,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背道而馳。
不可否認,短期來看,“小訂過萬”的確可以在營銷上為車企帶來一定的轟動效應,當車企高調宣布“1小時訂單破萬”, 受媒體熱捧的時候,不明所以的消費者很容易被“爆款”氣氛感染沖動下單。短期內產品銷量確實有所提升,但是從長期來看,虛假訂單無法轉化為實際交付,而車企據此做出錯誤的生產、供應鏈規劃對其后續的影響都是相當致命的。
![]()
另一方面,車企發布的數據本應具備公信力,若消費者發現自己被 “爆款” 噱頭欺騙,品牌會被牢牢貼上 “虛假營銷” 的標簽,在激烈競爭中一旦形象受損,便很難重獲消費者信任。
小訂的核心價值本應是讓利消費者的指導企業生產的服務,而非營銷工具。對車企而言,靠夸大宣傳吸引的訂單終是“泡沫”,若宣傳訂單數據無法兌現,損失的不僅是用戶,更是品牌長期積累的信任。讓小訂回歸"降低決策門檻"的初心,而非淪為收割流量的數字游戲,以技術創新與真實交付數據說話,才能構建可持續的行業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