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本文以羅馬帝國龐貝古城壁畫《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和中國漢朝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為研究對象,立足中西方文明互鑒視角,系統探究兩種壁畫藝術的差異與共性。首先梳理壁畫藝術的歷史價值及羅馬、漢朝壁畫的整體概況——羅馬壁畫以寫實主義為核心,承載社會政治功能與多元文化包容特質;漢朝壁畫聚焦墓葬空間,側重象征主義與精神意境表達。在此基礎上,從題材內容與文化內涵、技法特點與藝術風格兩大維度展開對比:題材上,前者取材希臘神話頌揚英雄主義,后者依托中國神話傳遞宇宙觀與哲學思考;技法風格上,前者運用透視、光影塑造立體形象,后者以流暢線條與象征手法彰顯平面裝飾性與思想內涵。研究表明,兩類壁畫的差異映射出雙方獨特的歷史脈絡、文化氛圍與審美意識,而絲綢之路推動的文明交流,又為東西方藝術的互鑒融合與后世藝術多元化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羅馬帝國;漢朝;壁畫藝術;《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卜千秋墓壁畫;藝術對比;文化內涵
1 研究背景
壁畫作為?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和文化載體,不僅對古代建筑起到了裝飾作用,還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化信息。壁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深刻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宗教信仰與政治意識形態,其空前的藝術高度和歷史自覺性不容忽視。在古代?明中,羅馬帝國和中國漢代的壁畫藝術各有千秋,生動呈現了東西方不同的地域文化與美學觀念。這兩種藝術形態的多元性,不僅彰顯了各自文明的開放與包容特質,更在全球文明互鑒的視域下,充分體現了中西方藝術在造型與裝飾并重、感官形式與思想觀念交融等方面的融會貫通。
羅馬的壁畫藝術尤以龐貝古城遺存為代表,展現出高度的寫實主義和細膩的表現力。羅馬壁畫題材多聚焦于神話故事、世俗生活和自然景觀,色彩鮮明,構圖復雜,體現了工匠精湛的技藝和對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此外,羅馬壁畫還承載著強烈的社會和政治功能,常被用以彰顯權力、財富與帝國榮光,服務于統治權威的塑造。相較而言,漢朝的壁畫藝術則注重象征主義和宗教內涵。漢代壁畫多見于墓葬空間,如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主題常圍繞神話傳說和宗教信仰展開,具有濃厚的象征意義。漢朝壁畫風格以線條簡練、設色鮮明著稱,風格上更加注重精神意境的表達,反映了漢代人對生命、死亡和彼岸世界的獨特理解。通過對羅馬帝國和漢朝壁畫藝術的系統比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共性,以及這些藝術形式在歷史進程中的獨特貢獻和影響。壁畫不僅是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社會結構、文化觀念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資料。
2 研究內容與目的
縱觀歷史長河,中西方繪畫藝術雖然遵循著不同的發展軌跡,卻也不乏交流互鑒。然而,在各自的藝術實踐中,其核心關注點呈現出顯著差異:西方繪畫傳統更傾向于以物體為中心構建場景。如羅馬壁畫,其題材廣泛涵蓋希臘神話人物、歷史敘事及羅馬神祇,比如本文的分析對象《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此外,羅馬壁畫作品中也包括了大量的生活場景,如宴會、花園和集市等。羅馬壁畫通過極致的細節描繪、寫實主義風格——尤其是對人物神態、動作、表情的精妙捕捉,以及透視法的嫻熟運用——旨在精準復現現實場景與狀態。
![]()
圖 1 《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
與之相對的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核心追求在于“意境”的營造。正如學者指出:“中國畫最高深的特色是意境,那么意境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作畫的過程中將要表達的物象加上神色,加上特有的感情,而不僅僅是只照搬在紙上。”公元1世紀中西美術研究——龐貝古城鑲嵌壁畫《伊蘇之戰》與漢畫像石《胡漢交戰》對比中國古畫在描繪場景時,并不刻意強調人物形態的精確性,筆下的人物更側重于象征意義與精神層面的傳達。其題材同樣涉及宗教與神話。如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中的女媧和伏羲形象,就體現了漢代神話傳說和宗教信仰。在藝術表現上,常運用鮮明的色彩,尤以黑、紅、白等色調為主,服務于作者意境與情感的抒發。
通過壁畫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羅馬和漢朝社會的不同特點。羅馬的壁畫多見于私人宅邸與公共建筑,充分體現了當時社會對于美學的普遍追求和對于空間裝飾功能的重視。然而在羅馬一個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其壁畫也生動反映了羅馬社會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而漢代壁畫則以其簡潔凝練的藝術形式,深刻承載了哲學思考與宗教信仰,著力于內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與內在美的彰顯。
3 龐貝壁畫藝術概況
在深入探討龐貝古城壁畫《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之前,有必要了解其出土背景——龐貝古城的歷史。龐貝,這座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羅馬城市,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灣畔,背山面海,毀于維蘇威火山大爆發。這場災難意外地封存了城市街道、房屋乃至室內裝飾,使其保存狀態異常完好,為后世考古學家研究古羅馬社會生活、建筑與藝術文化提供了重要作用。
在龐貝古城中,科學家們發掘了大量的壁畫。生動展現了其藝術風貌。這些壁畫深受希臘化藝術影響,同時融入了鮮明的羅馬本土特色,其風格演變被學者歸納為四種主要類型:第一風格(“鑲嵌風格”),第二風格(“建筑風格”),第三風格(“裝飾風格”),第四風格(“綜合風格”)。在這些風格的影響下,羅馬文化不僅僅是與希臘文化結合的產物,也是古羅馬社會生活和審美趣味的體現。
本次聚焦的《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壁畫,其題材便源自經典的希臘神話,主要講述了伯爾修斯的冒險和他拯救公主安德洛墨達的經歷,伯爾修斯是宙斯和凡人達那厄的兒子。他因為殺死了蛇發女怪美杜莎而聞名。回程中,他遇到被海怪威脅的公主安德洛墨達。她因母親夸耀她的美貌而被波塞冬派出的海怪威脅。珀爾修斯殺死海怪,救出安德洛墨達,并向她求婚。這幅作品本身即是希臘文化深刻影響羅馬藝術的明證。同時,從龐貝壁畫整體風格的演變——由希臘化的自然主義傾向,逐漸發展出更具裝飾性與抽象性的特征——也清晰展現了羅馬藝術在吸收外來文化基礎上的包容性與創新精神。
4 漢朝壁畫藝術概況
漢朝(前202年—220年),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其經濟、文化、科技與藝術均臻于鼎盛。而壁畫,作為藝術代表形式在這一時期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漢朝的壁畫不僅僅是單純裝飾皇宮和陵墓的藝術,更是承載豐富歷史文化信息和社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漢朝的壁畫多以墓葬為主要載體,題材廣泛涵蓋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及歷史事件,藝術手法多樣,生動映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在技法上,漢朝的藝術家尤為注重線條的流暢性和色彩的搭配,常以精煉的線條勾勒主體輪廓,再施以細致的填色與裝飾。
![]()
圖 2 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局部)
漢朝古墓壁畫中,洛陽西漢卜千秋壁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卜千秋古墓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西漢時期的一座大型陵墓。墓主人卜千秋曾是西漢時期的重要官員,墓葬前結構復雜,規模十分宏大,壁畫保存完好。漢代盛行“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深信厚葬可保障逝者在彼岸世界延續其生前生活,故陵墓建制極盡考究。卜千秋墓壁畫中,大量描繪了中國上古神話場景及神仙世界,尤以創世神祇女媧、伏羲的形象最為矚目。這些壁畫被精心繪制于墓室核心位置,其意義遠超裝飾功能:它們深刻體現了漢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永生不滅的追求,以及對天地宇宙起源的崇拜,是漢代宇宙觀與哲學思想在藝術上的凝練表達。
5 《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與洛陽西漢卜千秋壁畫對比
5.1 題材內容、文化內涵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與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在題材選擇與文化內涵上存在顯著差異。
在題材方面,《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取材于希臘神話,描繪英雄事跡,是西方美術中常見的題材,充滿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在洛陽漢朝卜千秋墓壁畫中,選擇的題材主要是女媧、伏羲等中國神話人物,這些題材反映出了漢朝人對于宇宙的思考和對天地和諧的崇拜。
在文化內涵上,可以看出羅馬帝國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核心在于頌揚個體的英勇行為、愛情與勝利,體現了當時社會對英雄品格的崇尚。這個類型的神話故事在羅馬社會被用來公共教化,傳播勇敢與成功的理想。漢朝壁畫體現出了漢代的文化和哲學思想,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宗教和哲學理念的載體。
5.2 技法特點、藝術風格對比
在技法表現上,《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與洛陽卜千秋墓壁畫亦呈現鮮明對比:在羅馬《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中,主要采用寫實風格,運用透視法、光影效果與精細的細節描繪(如人物表情、肌肉線條和衣物褶皺),塑造出立體生動、富有表現力的形象。同時,其復雜的裝飾圖案與豐富的色彩凸顯了強烈的裝飾性,體現了羅馬藝術的高度美學追求與藝術創造力。
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則以流暢的線條為主,注重線條的流動感和表現力。強調了圖案的平面型和裝飾性,讓人物和場景排列更加注重構圖的平衡和協調。常運用象征手法,通過簡約而富有韻律的線條傳達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文化觀念。
6 結論
綜上所述,漢朝與羅馬帝國時期的壁畫在題材選取、藝術表達及繪畫技巧上均呈現出顯著差異 。這些差異不僅深刻映射出兩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脈絡、?化氛圍和審美意識,同時也彰顯了壁畫藝術在不同?化背景下的多樣性和深厚內涵。 盡管漢朝與羅馬帝國在各自地域獨立發展,但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成為連接彼此的紐帶,促進了雙方民族文化與藝術風格的交流。東西方藝術在此過程中相互借鑒,相輔相成,共同演進。正是這種跨越時空的互動與融合,為后世藝術形態與設計理念的多元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作者信息
劉子嬋 北京一零一中
參考文獻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