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與清末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時期,百姓承受了沉重的賦稅、戰亂和特權階層的壓迫,導致生活陷入極度困苦,最終引發王朝更替。
一、財政危機與特權階層盤剝
明朝中后期,朱氏宗室人數激增,至崇禎年間(1628-1644),宗室人口已達十余萬。這些宗室成員享有免稅特權,并由國家提供俸祿、莊田和賞賜。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宗室十余萬人開支則占全國稅收的40%以上,例如萬歷年間(1573-1620),全國歲入約400萬兩白銀,而宗室俸祿及相關支出卻高達160萬兩以上。部分宗室甚至霸占民田,強索地方財物,如河南藩王侵占民田數萬頃,激起民怨。
財政資源向宗室的傾斜,導致國庫無力應對軍事和賑災需求。為籌措軍費,明廷加征“三餉”(遼餉、剿餉、練餉),僅遼餉一項每年增收520萬兩白銀,遠超正常田賦。這種財政失衡直接加重了百姓負擔,陜西、河南等地農民因賦稅沉重而破產,加速了農民起義的爆發,如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迅速席卷全國。
而至清末,八旗制度則從初期的軍事支柱淪為后來的財政負擔。
八旗子弟多依賴朝廷俸祿,不事生產,人數約數十萬,消耗稅收約15%。據《清史稿·食貨志》,道光年間(1821-1850),八旗俸餉每年耗銀約200萬兩,而清廷歲入僅4000萬兩,八旗開支雖占比低于明末宗室,但仍是沉重負擔。八旗子弟腐敗現象嚴重,如旗人私賣官職、侵吞公款,進一步加劇財政危機。
鴉片戰爭(1840-1842)后,清廷支付巨額賠款,如《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兩白銀,相當于全國一年財政收入。太平天國戰爭(1851-1864)耗費軍費數億兩,國庫幾近枯竭。為彌補赤字,政府加征厘金、鹽稅等,地方官府甚至私設稅卡,橫征暴斂。
八旗子弟的特權與腐敗,激化了社會矛盾,太平天國運動的口號“天下大亂,旗人當誅”即反映了百姓對八旗的怨恨。
二、苛捐雜稅與土地兼并
明末財政危機迫使朝廷不斷加征賦稅,而從未考慮減少朱氏宗族福祿。
崇禎年間,“三餉”加征使全國賦稅較萬歷年間增長數倍。據《明史·食貨志》,崇禎初年田賦總額約2000萬兩,遼餉等加派后,部分地區每畝田稅高達數兩白銀,遠超農民承受能力。地方官府為完成稅額,強征預征,甚至將稅負轉嫁至貧民,導致“民逃亡殆盡”。
土地兼并加劇了農民的困境。地主豪強通過權勢侵占民田,如山西、河南等地,宗室與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農民失地后淪為佃戶,租稅高達收成的50%-70%。天災進一步惡化民生,1630年代陜西連年干旱,饑荒遍地,百姓“人相食”,流民四起,最終匯入李自成的起義軍。
清末的財政壓力因列強賠款與戰爭而倍增,加之其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商貿不振。太平天國戰爭期間,軍費開支每年高達數千萬兩,迫使政府加征厘金(商業稅)和田賦。據史料記載,1860年代,江南地區厘金收入占地方財政的30%以上,沉重打擊了商人和農民。地方官府私設稅卡,名目繁多,如“捐輸”“團練費”,百姓不堪其擾。
土地兼并同樣嚴重。
地主與官僚勾結,侵吞民田,尤以南方省份為甚。例如,太平天國戰爭后,江南地區地主趁亂兼并土地,佃農租稅高達60%以上。洋貨傾銷沖擊傳統手工業,失地農民與失業手工業者淪為流民,社會動蕩加劇。晚清新政雖試圖改革,但新稅種如商稅、鹽稅進一步加重了百姓負擔,未能緩解危機。
三、外敵入侵與內亂頻發
明末面臨后金(清)的外部威脅與農民起義的內部動亂。遼東戰事耗費巨資,1620-1640年間,遼餉累計征收數千萬兩白銀,但戰事屢敗,國力衰竭。內部,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迅速壯大,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于煤山,明朝覆滅。戰亂與賦稅使百姓流離失所,如陜西、河南等地,人口銳減,田地荒蕪,民不聊生。
而清末,列強入侵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危機。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導致巨額賠款與通商口岸開放,洋貨傾銷摧毀了傳統經濟,紡織業、手工業者大量失業。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進一步加劇經濟惡化,賠款高達800萬兩白銀。太平天國運動席卷南方,戰爭破壞了農業生產,江南地區人口銳減三分之一以上。捻軍起義、回民起義等內亂頻發,百姓在戰亂與賦稅中掙扎,生活無以為繼。
戰爭進一步加劇了財政困境。
四、明末與清末有不同,也有相同。
明末與清末百姓苦難的根源有相似之處:特權階層(宗室與八旗)消耗大量財政資源,迫使政府加征賦稅;土地兼并導致農民失地,生活無保障;內憂外患加劇社會動蕩。然而,二者差異顯著:明末宗室供養比例更高(40% vs. 15%),財政危機更直接源于制度性擴張;清末則受列強侵略影響更大,賠款與經濟侵蝕加劇了民生困境。明末的農民起義直接推翻政權,清末的內亂雖未立即滅亡清朝,但削弱了國力,為辛亥革命埋下伏筆。
兩個朝代的百姓苦難,根源都在于于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特權階層的盤剝、苛捐雜稅的壓迫,以及內亂外患的夾擊。財政資源被特權階層過度占用,導致國家無力應對危機;土地兼并與賦稅加重了農民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外敵入侵與內亂則徹底摧毀了社會穩定。
歷史的教訓表明,國家的長治久安需以民為本,遏制特權階層擴張,合理分配財政資源,避免內外危機疊加,方能維護百姓福祉與社會穩定。
剛看過一個博主說,他的鄰居從煙草退休,退休金加獎金月收入19000,到他離世能拿到684萬,多少個年輕人的養老金才能付得起他一個人的退休金?他對這個社會又有多少貢獻配得起這個養老金?看到這個話題有感而發此文,勿要過多聯想。
發聲不易,感謝點贊?轉發。
早七點準時發文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個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老boy。
做過監理,行政,金融,設計,干過培訓,超市,餐飲,投資,外貿……
喜歡寫點文字,思考點人生,管管閑事。
多年后,當后人問我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時,我會自豪地說,面對事實,我做了誠實的記錄和評論。
為防失聯,加好友(67932342)
加入知識星球,每日分享干貨,提升認知!
![]()
10萬+文章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時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