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上長紅斑,很多人會先想到過敏、蚊蟲叮咬或濕疹,但如果紅斑呈環形,而且還會像漣漪一樣慢慢向外擴大,需考慮是不是離心性環狀紅斑。
![]()
(圖源dermnet)
是個怎樣的病?
這個病在臨床上不算罕見,但大眾認知度相對較低。
離心性環狀紅斑(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EAC)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的炎癥性皮膚病,環狀紅斑呈離心性發展一一紅斑會從中心向周圍慢慢擴大,就像水波紋一圈圈擴散,不一定有瘙癢。
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最常見于成人,50歲是發病高峰年齡,兒童也有可發生,最常累及軀干和/或下肢。
![]()
目前認為離心性環形紅斑可能是皮膚對多種抗原的超敏反應,雖然許多病例無法找到具體誘因,但很多報告指出可能與皮膚癬菌及其它一些真菌、病毒(VZV、EB)、寄生蟲及藥物等有關。
有什么癥狀?
可分為淺表型與深在型
●淺表型:初起為淡紅色扁平丘疹,并在數周內從病灶中心向周圍擴張,邊緣擴展后中央逐漸消退(中心顏色變淺甚至接近正常皮膚色)形成環狀。
擴展邊緣的外側輕微隆起且發紅,邊緣內側可有鱗屑,翹起的方向朝向中心,稱為“跟隨型鱗屑”。
![]()
(圖源文獻1)
有時中央消退區仍有新疹發生,可形成雙環形、多環型或相互連接構成地圖狀。
![]()
●深在型:與淺表型相比,其邊緣會明顯隆起,觸感堅硬,表面很少會出現鱗屑,也罕見瘙癢。
通常有經驗的醫生可根據病史、典型臨床表現做出診斷,尤其是存在跟隨型鱗屑時,可進行氫氧化鉀(KOH)涂片檢查,以排除體癬。如果癥狀不典型診斷不明確,可行活檢。
或許有人覺得活檢大題小做了,非也,臨床上以環狀紅斑為主要癥狀的皮膚病不少,明確診斷還是有一定的挑戰性。
容易混淆的皮膚病
以淺表型為例,鑒別診斷包括體癬、游走性紅斑、蕁麻疹等。
?體癬是一種皮膚癬菌感染,其環形斑塊的鱗屑常比離心性環狀紅斑多,且鱗屑常在前緣,瘙癢往往更嚴重,KOH涂片檢查可顯示皮膚癬菌感染中的分枝菌絲。
![]()
(圖源文獻1)
?游走性紅斑由蜱蟲叮咬后感染引起的,可在叮咬部位出現丘疹,然后形成環狀斑塊,紅斑發展緩慢,直徑范圍大,在組織病理中可發現螺旋體病原。
![]()
(圖源文獻1)
?蕁麻疹斑塊通常比離心性環狀紅斑斑塊更快消退,一般在8~24小時左右,而離心性環狀紅斑可持續數周至數月。
![]()
(圖源文獻1)
怎么治療?
若是知道病因,比如是藥物引起的,停藥后癥狀便會有所緩解,或者是其他疾病誘發,比如皮膚真菌感染,需針對病因治療。
但前面也說了,很多病例找不到病因,所以常以對癥治療為主,可在醫生指導下局部外用激素類藥物,如糠酸莫米松軟膏、鹵米松軟膏,同時可配合口服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片。
離心性環狀紅斑具有復發性,多數患者今年好了,可能明年又會復發,遷延數年,但也有很多人反反復復發著發著就好了,自發緩解了。
所以不用過度焦慮,有不適及時找皮膚科醫生查清原因進行醫學干預。
![]()
〔參考文獻〕
[1]. Tye Haeberle, MD,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UpToDate
[2]趙辨主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 第2版[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04.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于2025年10月04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策劃團隊〕
策劃/編輯:吉娜 審核:李云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