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從“皇家保障”到“認知錯位”,飛利浦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重新定義自己。
當人們用飛利浦剃須刀打理胡茬,或是電動牙刷清潔時,可能不會想到,同一家公司生產的設備,此刻正在醫院里引導醫生精準操刀,維系著危重病人的心跳。
![]()
這反差,像不像平常隨手能點的奶茶店,背地里還承包著米其林餐廳的食材供應?
要說“斜杠”這件事,飛利浦能寫的履歷可多了去了。
回溯到百年前,那時的飛利浦還是個“燈泡廠”。
彼時正值歐洲電氣化浪潮,憑借其過硬的品質和規模化生產,飛利浦迅速成為歐洲燈泡生產的“扛把子”。并在1916年被荷蘭皇室女王授予“皇家”稱號,這個頭銜在歐洲企業界可相當于是官方蓋章的“國字號背書”,含金量可不是一般高。
![]()
隨后乘著消費電子需求爆發這股東風,飛利浦趁勢將手從燈泡一路探到電視機、音響,還研發出電動剃須刀這類“小家電”。
沒想到剃須刀成了爆品,助力飛利浦快速打開全球知名度。進入中國后,剃須刀同樣引爆市場,成為現象級產品,飛利浦得以成為家家戶戶認可的“國民品牌”。
直到現在,提起剃須刀,飛利浦都榜上有名。
![]()
可鮮有人知的是,這家百年老品牌已經剝離了多數家電業務,一心扎根醫療行業,并不聲不響地躋身該領域“GPS三巨頭”之一。
刨去剃須刀、電動牙刷主打產品被歸入個人健康業務,2024年飛利浦在醫療板塊的收入占比已達到78%,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大換血”。
![]()
從“家居好物”跨到“醫療設備”,靠燈泡起家,小家電走紅的飛利浦,這場大刀闊斧的“斷舍離”看似踩中風口,前途無量。
但問題是,消費者和市場好像還沒跟上它的“轉型節奏”,這個改頭換面的“醫療新身份”,至今沒完全贏得大眾的認可。
![]()
從“國民口碑王”到“家電南極人”
在不少70、80后的記憶里,飛利浦幾乎都是“耐用”的代名詞,買飛利浦就是買放心,口口相傳的好名聲,讓它妥妥成為早年“洋貨里的品質王”。
但這份口碑其實源自一場早期的教訓。
最初推出鎢絲燈泡起家時,飛利浦其實靠的是“抄近路”的招數。通過模仿與復刻美國通用電氣研制的技術打開市場,可這投機取巧得來的甜頭,在通用電氣推陳出新時,便立馬沒了競爭力。
這讓飛利浦意識到,唯有攥緊創新和品質這兩把“硬刷子”,才能立足。于是,它果斷斥巨資成立實驗室,延攬專家。
趕上消費電子的風口,電視機、卡帶錄音帶、電動剃須刀等相繼問世。尤其是“電動剃須刀”的走紅,再加上嚴格的品控,飛利浦很快迎來黃金時代,一度被譽為“歐洲制造的標桿”,風頭一時無兩。
然而這“標桿”的位置還沒坐熱,日本低價和技術創新的沖擊,加之中韓企業的崛起,讓它賴以生存的家電江山迅速動搖。
眼瞅著家電賽道愈發擁擠,飛利浦的野心迅速錨定了新方向——醫療健康。飛利浦認為,這是塊有利可圖、潛力無限的“藍海”。于是,它開始將家電業務逐步剝離,用作轉型之路的燃料。
2004年把顯示器業務出售給冠捷科技;2006年剝離半導體部門;2016年連自己的“老本行”照明業務都拆出去,成立昕諾飛,至今控股已所剩無幾;2021年更是直接將小家電整體打包賣給高瓴資本。
![]()
可以說,飛利浦一步步肢解了自己百年的消費電子版圖,將重心押注在醫療健康領域。
但它又舍不得徹底讓出“百年老招牌”這塊肥肉,于是想出了“品牌授權”的折中方法,試圖繼續留住用戶目光。
因重心投在醫療行業,飛利浦“放手”更為徹底。它不僅將品牌使用權賣給第三方,連生產、研發、品控等核心環節都交給授權方自主運營。由外部工廠貼牌制造,再打上“飛利浦”的標,自己坐收授權費。
這種“甩手掌柜”模式帶來的后果就是,代工廠眼里只有品牌溢價的利潤,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卻參差不齊。
![]()
近年來,已有多起飛利浦貼牌產品質量不過關的信息被媒體報道。只認牌子的消費者,逐漸發現產品“變了味”。
![]()
更糟糕的是,就連飛利浦引以為傲的電動牙刷、剃須刀等自留業務,也在遭遇品質考驗與信任危機。
![]()
一邊是老用戶因品質問題漸漸流失,一邊是小米、飛科等競品扎堆搶占市場,業務增長疲軟,更別說靠它們給醫療設備業務“引流”了。
![]()
從前坐擁皇室信賴認證的“皇家飛利浦”,如今卻因貼牌泛濫、品質不一,被部分消費者戲稱為“歐洲南極人”。飛利浦的口碑被一點點稀釋殆盡,公信力早就沒法與往昔相提并論。
![]()
幾十年醫療無人問
歸來仍是“剃須刀”
其實飛利浦進軍醫療,并不是盲目跟風的“跨界玩票”。有真材實料傍身,這些年也確實交出了不少成績。
![]()
過去二十年里,它通過收購多家醫療企業,逐步織補起診斷、治療、監護等完整業務網,在部分技術上也保持全球前沿。
![]()
由飛利浦研發的磁共振超快速成像技術,最高能實現3倍掃描加速;血管造影系統技術的升級,在提高圖像質量的同時降低對患者的輻射劑量。
但這份實力,卻并沒有換來市場的廣泛認同。
一方面,這些成果并未真正走進公眾視野。家電和醫療本就是跨度極大的領域,普通人壓根想不到飛利浦能造出醫療設備,甚至還會疑惑“好好做剃須刀的怎么跑到搞醫療上去了”。
缺乏有效的大眾傳播,飛利浦始終像個“隱形玩家”,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小家電上,醫療業務的存在感寥寥無幾。
另一方面,即便飛利浦技術沒有“水分”,專業醫療市場的考驗,更是讓飛利浦巨大的投入差強人意。
先看財報數據,2025年第二季度,飛利浦總營收同比縮水1.24億歐元,凈利潤直接腰斬,同比跌幅達46.9%;其中診斷與治療板塊營收降4%,護理業務降5%,整體醫療業務承壓。
![]()
這背后,是內外夾擊的競爭壓力。
在國際市場,它雖與GE醫療、西門子醫療并稱“三巨頭”,但后兩者實力卻更為穩健。
![]()
而飛利浦早年為轉型剝離了半導體業務,如今,芯片等部分核心器件更多依賴外部供應,增加了一定的成本和整合壓力,在與底氣更扎實的GE、西門子正面競爭中,反而顯得相對吃力。
而我國作為飛利浦全球重要市場,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原本飛利浦想靠中低端產品打開缺口,可本土企業很快憑借價格優勢和政策紅利崛起,市場份額不斷攀升,而飛利浦在本地化布局缺乏優勢,反而被邊緣化。
![]()
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的“呼吸機大規模召回事件”,讓它在專業醫療圈的公信力遭遇重創。
![]()
涉及全球近1500萬臺呼吸機和睡眠呼吸設備,不僅讓飛利浦付出巨額賠償,更讓不少醫院對其設備的安全性產生疑慮,后續合作也變得謹慎。
![]()
如今,一向擁有敏銳行業嗅覺的它,試圖憑借AI打開新缺口,但對手也早已在場。
![]()
2018年,飛利浦上線AI影像智能平臺,目的是將AI應用到影像流程,為臨床科研提供技術支持;可早在2016年,西門子就甩出了一份亮眼的方案搶占先機,并實現規模化落地。
![]()
再加上阿里健康、騰訊醫療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入局,飛利浦的AI嘗試也陷入“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窘境。
![]()
更無奈的是,早年小家電攢下的“好口碑”,如今反倒成了醫療業務的“甜蜜負擔”。消費領域“耐用”的標簽,根本沒法自然轉化為“精準、可靠、高科技”的專業形象。
大眾很難把剃須刀的“十年不壞”,代入到一臺CT機的質量保證上去,反倒是因為“剃須刀”的固有形象,讓醫療設備的專業性大打折扣。
一邊是大眾認知里“甩不掉的剃須刀影子”,一邊是醫療市場中“建不起的競爭壁壘”,多重錯位疊加下,飛利浦至今難以穩固“醫療巨頭”的身份。
![]()
進退兩難的連鎖困局
飛利浦雖保留下剃須刀、電動牙刷等個人健康產品,卻沒能在轉型醫療時成為有效“助力”。攢下的口碑也被貼牌透支,消費者眼里的飛利浦已不再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
既稀釋了品牌的可信度,還拖累了醫療設備的“新身份”,讓“飛利浦做醫療”總是透著股“不務正業”的違和感。
反觀同樣曾是“包羅萬象”的“集大成者”,西門子和通用電氣這兩家巨頭在轉型醫療時走得可干脆多了。
西門子把消費家電徹底交給博世,單獨成立“西門子醫療”子公司,專注醫療設備,換句話說,賣家電的“西門子”與賣醫療器械的“西門子”,早就是兩家獨立主體。
![]()
通用電氣則更進一步,讓旗下醫療業務GE Healthcare獨立上市,“單飛”運營。
![]()
正因如此,西門子和GE在資本市場和行業認知里,都順利完成了“從綜合巨頭到專業醫療玩家”的身份切換,醫療業務的專業度也隨之被牢牢樹立起來。
與西門子、GE的利落“分割”不同,飛利浦選擇將醫療業務作為運營核心。但因為還保留著部分個人健康產品業務,加上放開品牌授權,“飛利浦”的名頭,始終活躍在家電消費市場。
![]()
這種“想當醫療巨頭,又舍不得消費市場流量”的猶豫,讓大眾對它的認知始終固化在“日用品”品牌上。
更關鍵的是,日用品業務與專業醫療業務之間,既沒有技術聯動,也沒有品牌協同。不僅沒實現1+1>2的效果,反而加劇了品牌認知的模糊性。
在消費者眼里,它還是“賣家電的”;在專業醫療圈,它又因“消費品牌出身”顯得 “不夠專業”,最終陷入“想立醫療招牌卻立不住”的轉型僵局。
對飛利浦自身而言,本該互相支撐的兩大業務,則成了“兩張互不相關的皮”。
但其實,二者并非不能互相助力,“老招牌”的身份切換也未必是難題。富士膠片的轉型,就是一個絕佳的正面教材。
![]()
它沒有徹底拋棄“影像”老本行,而是把膠片時代積累的技術、原理、材料等核心優勢,自然延伸到醫療領域。
靠著這種“技術平移”,富士順利切入醫療賽道,醫療業務在集團營收中占比超兩成,其內窺鏡設備也在業內綜合排名中榮獲多項第一名。
![]()
對消費者和專業市場來說,“富士從做膠卷到做醫療影像”是順理成章的事,幾乎沒有認知門檻。
反觀飛利浦,更像是“半路出家”重新開了一門生意。跨度太大、缺少承接點,品牌認知的割裂感自然格外強烈,這才是它轉型困境的核心所在。
![]()
飛利浦當前的困局,是“業務跑在前、認知在原地”的必然結果。
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不會隨業務轉型而消失,新身份的建立也不是靠“自說自話”,必須要有大眾明了的關聯價值做鋪墊。
抓住風向,再創輝煌,對飛利浦而言,并不是“換了個賽道就完事兒”,而是“怎么讓品牌認知跟上賽道切換”,將家電時代的“耐用口碑”,與醫療的“精準承諾”真正綁定。
讓過去的優勢為未來鋪路,當大眾談及飛利浦,能從“好用的剃須刀”過渡到“可靠的醫療大戶”;當醫院采購時,能從其百年沿襲的“精密制造工藝”信賴其“專業醫療設備”。
如此,才有機會打破進退兩難的僵局,實現品牌的二次生長。
對此,你怎么看?你認為飛利浦能成功打通“家電口碑”與“醫療認知”的任督二脈嗎?歡迎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