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住院費用清單上,檢查費和耗材費占了大部分,而醫院的賬本上卻寫著虧損。
“做個CT幾百塊,放個心臟支架上萬塊,看病這么貴,醫院怎么還會倒閉?”這可能是很多人的疑惑。然而,現實情況卻是,2025年全國已有超過800家醫院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與此同時,醫生降薪的消息也不絕于耳。有醫生坦言:“以前一個月績效1萬多,現在降到7000多,還得延遲發放。”一位放射科醫生甚至表示,高年資主治月收入僅9000元,年輕醫生只有6000元。
![]()
這讓人不禁要問:病人看病花大錢,醫院卻說不掙錢,錢到底去了哪里?
01 進口的“鐐銬”:醫療費用的無形推手
在醫院高昂的醫療費用背后,進口醫療設備和耗材成了“吞金獸”。
細看手術中的花費,耗材費往往占了大頭。一位心內科醫生透露:“過去進口心臟支架一支賣到1-2萬元,現在通過集采,國產支架降到700元左右。”這背后的差價,大部分流入了國外廠商的口袋。
這種情況在高價值醫療設備上更為明顯。一臺進口的CT機或核磁共振設備動輒數千萬元,后續維護費用更是驚人——進口CT機每年維護費就達幾十萬元,更換零件不僅昂貴,還要等國外發貨。
醫療器械行業分析報告指出,國內醫用材料國產化率不足40%。這意味著,我們每支付10元醫療設備相關費用,就有至少6元流向國外廠商。
![]()
02 醫院的“苦衷”:難以承受的運營之重
除了進口設備和耗材的成本,醫院還面臨著諸多看不見的隱性成本。
醫院運營成本不斷攀升。新建住院樓、改造手術室動輒投入幾千萬元,日常的水電、消毒、后勤保障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加上系統升級、員工培訓等管理費用,醫院賬戶上的錢如流水般花出去。
![]()
更為關鍵的是,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給醫院帶來了巨大壓力。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公立醫院虧損面超過60%。
DRG/DIP 2.0版改革倒逼醫院“擠水分”,告別過去靠擴張掙錢的老路子。在這種支付方式下,醫院提供的治療如果超出標準費用,超出的部分可能就得自己承擔。
此外,醫保回款周期長也困擾著醫院。醫院需要先墊付費用,再等待醫保局審核撥款,這個過程可能長達數月,對醫院的現金流構成壓力。
![]()
03 醫生的“困局”:夾縫中的生存之道
在醫院經營困難的大環境下,醫生的收入結構也在發生變化。
績效工資在醫生收入中占了相當大比重,而績效又與醫院的營收直接掛鉤。當醫院利潤變薄,醫生的績效自然會下降。
有醫生表示:“現在不僅基本工資下降,績效工資也經常延遲發放。”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醫生都面臨收入下降。那些掌握新技術的醫生反而更吃香,醫療行業正在重新定義醫生的價值,不再只看接診量,而更看重診療質量和患者口碑。
與此同時,四類醫務人員正面臨被加速淘汰的風險:低收益科室的醫務人員、技術滯后的“老工匠”、不懂管理的“手術狂人”以及拿命換錢的“過勞戰士”。
特別是兒科、產科等低收益科室的醫護人員,正面臨“干得越多,虧得越狠”的困局。數據顯示,某三甲醫院產科病房空置率超過70%,科室瀕臨裁撤。
![]()
04 醫保的“難題”:龐大體系的平衡之道
在醫患之間,醫保基金作為重要的支付方,也面臨著巨大壓力。
我國的醫保體系已覆蓋超過13億人,作為全球最大的醫療保障網,其運營難度可想而知。醫保基金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
然而,醫保基金的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人口流入較多的東部六省市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累計結存占了全國的56.6%,而有些省份的醫保基金可支付月數僅為3.5個月。
老齡化社會也給醫保基金帶來了長期壓力。數據顯示,2021年退休人員醫療費用達7461.37億元,占醫療機構發生費用的57.6%,而退休人員數量僅占參保人數的26.3%。
![]()
這意味著,近三分之一的參保人員(退休職工)花費了近六成的醫療費用。
05 突圍的“曙光”:國產替代的降費之路
面對看病貴的難題,醫療設備和耗材的國產化被認為是破局的關鍵。
近年來,國家通過“揭榜掛帥”機制加速醫用材料技術攻堅,第二批創新任務聚焦35類生物醫用材料,共有86家單位成功入圍。
國產化帶來的價格下降是顯而易見的。以前文提到的心臟支架為例,從萬元降至七百元,直接減輕了患者負擔。
人工關節也是如此,通過集采,價格從幾萬元降至幾千元。
在醫療設備領域,國產超聲設備、監護儀已走進許多基層醫院,性能不輸進口產品,價格卻低30%-50%。
更令人欣喜的是,高端影像設備領域也出現了國產身影,國產MRI設備已能滿足臨床需求,維護成本還不到進口設備的一半。
國產替代的步伐正在加快。預計到2028年,中國醫用材料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5%。
![]()
圖表5:2023-2028年中國低值醫用耗材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單位:億元)
06 未來的“出路”: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
除了國產替代,智慧醫療的發展也在為醫療體系降本增效提供新路徑。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與科技公司合作,部署了12個AI輔助診斷模塊,覆蓋宮頸TCT、胃腸消化道等高頻場景。落地6個月后,病理科閱片效率大幅提升,胃鏡病理報告能夠做到當日檢測、次日發放。
該院的智慧病房也引人注目,AI能自動判斷輸液是否結束并提醒護士,還有智能床墊、無感巡視等設備。這種模式已吸引21個省市的六十多家醫院前來參觀學習。
政策層面也在推動醫療資源下沉。2025年8月,國家發改委啟動醫療衛生強基工程,統籌88億元中央資金支持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
![]()
同時,醫學影像、心電診斷等5大共享中心也在升級,讓老百姓在基層醫院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醫療資源的優化調整正在各地悄然進行。河南安陽通過DRG改革,在五年后實現了醫保統籌基金結余超5億元,2024年醫療費用甚至實現了負增長。
改革的關鍵在于既做“減法”又做“加法”——砍掉無效檢查、遏制過度診療,同時實行“結余共享、超支分擔”,讓醫院合理收入有保障。
醫療行業的核心是服務質量,不是醫院數量,當下的調整正是為了讓服務更精準高效。當醫療體系真正實現提質增效,老百姓看病貴、醫院運營難、醫生收入低的困局,或許就能找到破解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