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康有為,和鎮江的關系非常不一般,他曾在戊戌變法和支持“張勛復辟”失敗后,在鎮江的句容茅山隱居很久。在茅山,康有為將他的母親、弟弟,以及愛妾一一安葬。
![]()
康有為像
一
“戊戌六君子”里排名第一的不是譚嗣同,而是康廣仁。他被名列“康黨”之首,說不冤也不冤,說冤,也冤。因為他是康有為的胞弟。
1867年出生的康廣仁,31歲那年(1898年春)隨梁啟超一起入京,協助康有為做一些文書整理工作。作為康有為的胞弟,康廣仁自然是站在康有為這一邊的,支持維新變法。不過,康廣仁除了旗幟鮮明地反對“八股文”之外,他的政治主張比康有為要溫和許多,甚至有不少地方并不同意自己哥哥的做法。
康廣仁曾這樣評價自己的哥哥康有為:“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擠者、謗者盈衡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從這些評價上看,康廣仁是很有見識的人,他用五個“太”來形容康有為,且冷靜分析出一個“而上又無權”的大背景,是很有眼光的。
康廣仁其實已經看清了維新派在頑固勢力面前的孱弱,所以一直在勸康有為先離開京城,廣開學館,培養維新人才,再等待下一波維新變法的時機。但康有為做事比較執拗,一直不聽。維新失敗,慈禧下了逮捕令。
康廣仁其實是有機會逃跑的,但是他覺得自己是不用逃跑的——我又沒干什么,無非也就是幫忙協助起草文書之類,打個醬油,僅算個康有為的秘書。但他畢竟是康有為的弟弟。在康有為已經率先逃跑的情況下,他是必須被用來“墊刀頭”的。
按后來康有為和梁啟超的記述,康廣仁被捕后,一直是堅貞不屈的。不過,按當時看守他們的獄卒劉一鳴回憶,康廣仁被關在獄中時以頭撞壁,痛哭失聲:“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這并非康廣仁的人生污點,只是大難臨頭之前的人之常情。
不過,從康廣仁代兄受剮這個角度看,確實有點冤。行刑的時候,北京有一家藥店,叫“鶴年堂”,掌柜王圣一素來暗自敬佩維新派,他出于人道,配了會讓人服用后周身麻木的“鶴頂血”,讓人分發給這六個人。但六人無一人接受。
第一個被處決的是32歲的康廣仁。他似乎想向監斬官剛毅喊上什么,但因為喉嚨被繩子勒得太緊,沒喊出來。劊子手手起刀落,頭顱落地,熱血噴涌。康廣仁就義后,暴尸兩日,最終由廣州的“廣仁善堂”為之盛殮,在荒郊立一義冢。直到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帶光緒“西狩”,才有人在原先的無字碑上刻了一行字:“南海康廣仁之墓”。
弟弟代哥受過來“墊刀頭”, 康有為深感自己連累了弟弟,內心愧疚萬分。之后,他們的母親來信詢問康廣仁的下落,康有為編故事說康廣仁逃到了蒙古,一切平安。慢慢的,因為始終聯系不到康廣仁,康母覺得不對勁。為了不讓母親起疑心,康有為還模仿弟弟的筆跡給母親定期寫家書,這才讓康母放心,不久康母病亡。后來,康有為秘密派人將弟弟的尸首帶回。
二
康母及康廣仁的靈櫬,于1913年底回家鄉南海淺塘鄉蘇村后岡淺葬,后移葬句容。據裴偉先生考證,康廣仁葬于句容的確鑿日期應是1920年4月9日(農歷二月二十一日)葬在孚山。孚山在哪里?即浮山,句容天王鎮的古稱。1986年秋,鎮江市政協有關同志在句容政協和當地耆老的協助下,終于找到康廣仁墓址:在天王鎮南10余里張巷村。墓毀于20世紀70年代初,遺骨不存。
康有為曾多次游覽鎮江的大茅山,此處是道教圣地,林木森森,濃蔭蔽日,峰壑泉流,渾然天成。康有為晚年又非常迷信風水堪輿之學,出重金請風水先生,一同上山尋找最佳的陵寢地。
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發現了幾處寶地,然后進行篩選:在相中的穴位處,深挖九尺,埋下小麥,隔九日重新把它挖出來檢查,看到底腐爛了沒有,如果腐爛了,那這塊地就不能入選,必須小麥粒粒不腐,這才算是真正的一道龍脈。就這樣他選下了茅山積金峰和二茅峰之間西麓青龍山一處。他認為那里是塊“龍吸珠”寶地,于是決定在這里為母親建造墳墓。1920年6月16日,康有為攜全家完成了葬禮。靈柩過后,再讓人掃米煮汁拌石灰,灌漿嵌縫。棺槨是用四條粗鐵鏈懸吊起來的,六面不靠。墓上則有三合土封頂,外觀呈半圓形,堅固異常。
康母安葬之日,康有為舉辦了多日祈禱活動,茅山道士還特地做了幾天道場。之后,他又在金壇茅東開辟了一個農場,因他的祖父號述之,父親號少農,遂取“述農”二字為公司名稱。康有為常住在茅山乾元觀的松風閣,守墓三年,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據中國江蘇網2014年3月20日報道,金壇薛埠鎮西陽村委油榨頭村在土地整治過程中,意外發現一處墓穴,隨墓出土的還有2塊石碑。經金壇博物館文保科專家實地勘察,初步確認此墓是在茅山一帶廣泛傳說的康有為發妻張云珠墓。
1913年至1914年,康母和康有為最寵愛的三太太何旃理病逝,悲痛之余,他決定將母、弟、妻、妾同葬在一處山明水秀的勝跡。
三
康有為在鎮江也留下了許多墨寶,為研究他的書法藝術提供了珍貴的遺跡。
![]()
康有為在南山的刻字 圖:張崢嶸 提供
康有為的書法,從北碑中求意趣,在個人創作上,進行了大膽地實踐。其書法從碑刻中汲取營養,尤其是在《石門銘》《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諸碑中獲得結字造型和用筆方法,其書法有縱橫奇宕之氣,筆畫平長,內緊外松,轉折多圓,運鋒自然,結體舒張,具有大氣磅礴、縱肆奇逸的藝術風格。
![]()
康有為題名石刻
1918年(戊午年)春,頗為落魄的康有為第四次來到焦山,并留下了題名石刻,字里行間,其失落的狀態顯現無遺。“戊午四月,康有為四游焦山,烽火遍地彌歐亞。吾經劫后,乃與陳默偃息林石也。”石刻通篇僅31字,卻包含著一段和鎮江的不解之緣。至今,南山的石壁上刻有他的“碧巖”,大氣磅礴,筆下生波瀾。
![]()
康有為在鎮江題“敬教養德”
康有為在鎮江也進行了多次演講,曾題字“敬教養德”,與鎮江中學師生互動勉勵。在伯先公園的后山西側,有座西式二層樓房。這是民國時,鎮江建的一座公益藏書樓“紹宗國學藏書樓”,歷經戰火至今仍保存有八萬六千多冊古籍(現保存在鎮江市圖書館),這座樓里曾藏有許多康有為萬木草堂的藏書。
康有為喜歡藏書,在廣州開辦萬木草堂時,他就將自己“如樓”和“萬卷樓”中的藏書分裝了數百箱運到了萬木草堂,建起了“書藏”,并且他還購置了一大批自然科學方面的圖書充實其中。
“戊戌變法”失敗后,萬木草堂被查抄,書藏也被兩廣總督府查抄,大量的藏書被沒收撥給了廣雅書院。遭此挫折后,康有為并沒有停止他的藏書活動,無論是在政治生涯的頂峰,還是在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中,他始終留心尋訪收集古籍藏書。
康有為逝世后,他的家屬因欠外債,也將其一部分藏書變賣,最后康有為的藏書一部分流往廣西,一部分流落上海,其中流落上海的藏書,不少被旅居上海的鎮江人士獲得,后捐獻給紹宗國學藏書樓。紹宗國學藏書樓內的藏書現在已全部移至市圖書館,這座伯先公園中的名樓,因為藏書和康有為有了故事。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