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偏誤是指人們會主動尋找、優先關注、甚至扭曲信息,以支持自己已有的觀點或信念。而忽視、質疑或否定那些與自身觀點相悖的信息。簡單來說,我們更愿意聽我們想聽的、更愿意看我們想看的、更愿意相信我們已經相信的。
它并非 “刻意偏見”,而是大腦為節省認知資源形成的本能傾向,卻常常導致我們偏離客觀真相,充滿了自我執念。例如:
![]()
在投資時,重點關注、甚至主動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利好信息,而忽視顯而易見的利空信息。
偏好某種商品時,在決定購買前,只關注相同立場的好評,而忽視或否定差評。
在網絡時代,算法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行為,算法會根據你的偏見和喜好推送內容,讓你不斷強化原有觀點,讓你被困于堅固的“自我偏見繭房”當中。
![]()
確認偏誤不僅會形成 “認知閉環”,讓我們陷入 “越相信,越片面、越閉塞” 的循環,而這也是路徑依賴的根源,讓我們陷入“越覺得應該這樣做、但卻往往事與愿違”的陷阱。
正如尼采所言的:“人會做某些事情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是對的,但往往這些事情恰恰是他最應該避免的。”
確認偏誤最危險的地方,在于它用 “熟悉的正確感” 置換了 “可能性“,使人在 “自以為正確” 的重復中走向平庸和失敗。
如果不能消除確認偏誤,再努力的學習、練習和工作,也往往只是在自己既有的認知框架里打轉。刻苦的學習或只會不斷鞏固和強化既有的偏見、努力的工作或只會重復過去同樣的結果。
![]()
我們需要通過覺察、減少評判、多聽不同角度的觀點、反問、對自己的觀點和行為進行復盤等方式,覺察自己的確認偏誤。例如:
“這件事我有沒有可能完全錯了?”、“哪些證據能證偽我的觀點?”(刻意尋找反例)。
當我們遇到與自己已知不一致的觀點和信息時,在沒有充分的客觀事實證明它是錯的情況下,持開放觀察、不評判的態度面對它。
確認偏誤是阻礙人們認知躍遷的隱形習慣,錯誤的習慣是自我束縛的主要根源。
![]()
對此,尼采強調:所有的習慣都會使我們的雙手變得更具有才智,使我們的才智變得更笨拙。
阻礙我們認知提升的最大障礙,其實是自己所執著的偏見。
因此,實現認知躍遷的本質和前提是清空自己,審視自己的主觀執著,讓自己的內心明澈。
世界是我們的內心投射,內心明澈,才能窮究世事的變化。
真正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而非持續地鞏固現有的自我。須時常審視自己“自己以為正確的想法”、“自己以為最應該的做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