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年郵票設計稿出來后,大家似乎經常聽到一個聲音,就是開始征求大眾的設計意見了。
![]()
其實八十年代后期,部分郵票就曾公開征集過一些民間圖稿,其中部分還真印成了郵票,只是由于民間設計師無法很好把控郵票的設計特點,很多不錯的繪畫作品并沒有很好的體現在郵票上。
![]()
今年公開征集意見的郵票已有多套,可無論是郵票設計官方,還是提出意見的大眾,兩方好像都沒得到想要的結果。
先來看今年征集意見后的幾個典型例子,首先是“英模”郵票,在公布圖稿后也是面向大眾征求了設計意見,不過正式發行后人們也沒發現有多大的改動。
![]()
其次是馬上要發行的《故宮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郵票,在絕大多數人要求增加小型張和套票枚數的聲音下,這套郵票最后只是增加了版式二,在“魚和熊掌”之間選擇了“和”,大有征集了個寂寞的感覺,不少郵友更是涌入到發行公告下大吐埋怨之詞。
![]()
雖然一些郵友的言辭激烈,但表達的意思卻沒有任何問題:問我們,我們提了要求,你們不聽也就罷了,怎么還增加發行量。
畢竟如今的集郵者,誰還不知道多版式就是變相增加郵票總量的手段,一版包含8枚郵票和一版包含2套6枚郵票,除了增加收藏所需的經費外,在感官上已經沒什么區別了。
我國小版自1980年首次發行以來,還是很具有辨識度的,當時“中美”大版包含50枚郵票,存放不好存放,39元的總面值又太高,所以12枚的小版是真正體現在“小”字之上,一個字精準定義了這個品種的特點。
![]()
2000年小版開始大規模出現,即便是發行的如此頻繁,還是誕生了諸如《司馬光砸缸》這樣優秀的設計,小版不但打破了郵票畫面太小的束縛,還擴充了畫面內容,讓整套郵票更具有連貫性,這才是小版該有的樣子。
![]()
如今的多版式總是有種為了發行而發行的感覺,如前文所述的《莫干山》,以及前兩年發行的《中國南方喀斯特》,這種小版比大版總面值還高的情況,以前更是想都不敢想。即便有集郵者將邊紙當作收藏目的,可這樣的大小版邊紙又能有多少實實在在的干貨?
![]()
征集意見開始時大家都很高興,因為有了一個可以發聲的渠道,可像“故宮百年”這樣的情況多了,也就沒人愿意再費這個功夫了。
不過想來也是,征集往往在郵票正式發行前的一個多月時間,而郵票從設想到印刷往往需要很長的一個周期。馬上要發行了才征集意見,就是將可改變的內容限制在了大框架之內,除了變一變顏色這樣的小事,總方向不會有太多變化,所以這樣的結果也就成為必然。
![]()
還有一點,如果發行后設計受到較多批評,那么征求過意見也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擋箭牌,反正經過了大家“共同設計”,不好也是大家的選擇,大家還能怪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