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學生在問政四川平臺反映,西昌月城學校初中男生宿舍床位緊張,8人宿舍實際入住9人。學校要求初一男生兩人擠一張床,學生高矮胖瘦不一,擠著睡根本無法睡好。9月30日,學校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已連夜將宿舍管理員寢室改造為學生宿舍,同時還在其他地方增加了床鋪,目前10名同學都已安排單獨床位。
(10月1日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
學生提供的班級群聊天截圖顯示,老師表示,初一男寢床位緊張,學校給班級安排了4個寢室,每個寢室有8個床位,其中有3個寢室住了9人。老師還表示,搭鋪輪流合住是最公平的做法,學校正在統計住校人數,家長不愿意可以提出。根據學生提供的截圖,8人宿舍實際入住9人,多出來的1人輪著和別人睡一張1.1米寬的床。
“9人擠8張床”的投訴,最終以校方“連夜改造宿舍、新增床位”告一段落。從學生反映“1.1米床鋪輪流合住”的現實窘迫,到學校迅速實現“每人單獨床位”的轉變,這場“戲劇性解決”的背后,暴露的并非資源不足的客觀困境,而是“裝睡”式拖延的頑疾。
“輪流合住最公平”的說法,本質是對學生權益的消極敷衍。學校以“床位緊張”為由,讓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的初中生擠在窄小床鋪輪流休息,難言“公平安排”,這是赤裸裸的將管理服務責任轉嫁給學生群體。當老師在班級群中提出“家長不愿意可以提出”的選項時,既忽視了學生對基本住宿環境的需求,也無形中默認了“不合理安排”的合理性。這種“能拖就拖”的應對態度,與后續“一夜解決”的執行效率形成鮮明反差,恰恰說明床位問題并非“無解之題”,而是“不為之事”。
更值得警惕的是,“曝光—響應—整改”的被動治理模式。從學生通過問政平臺投訴,到媒體介入報道,再到學校連夜整改,整個過程中,校方始終處于“被動響應”的狀態。試問,若沒有輿論監督的壓力,學生是否還要在輪流合住的困局中繼續煎熬?這種“不投訴不重視、不曝光不解決”的行為邏輯,折射出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的缺失。學校本應將學生權益置于首位,主動排查并解決住宿、餐飲等基本問題,而非等到矛盾激化、輿情發酵,才以“連夜整改”的姿態彌補失職。
“連夜解決”的效率,恰恰反襯出前期拖延的荒謬。學校能在短時間內改造管理員寢室、緊急增設床位,說明硬件資源并非真正緊張到無法調配,而是此前缺乏解決問題的意愿與行動力。這種“平時不作為,急時一刀切”的做法,不僅消耗學生與家長的信任,更讓“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淪為一句空話。當整改動力來源于外部壓力而非內在責任,即便眼前問題暫時平息,類似的敷衍管理仍可能在其他領域重現。
根治此類問題,必須構建“常態監督”的長效機制。一方面,學校應徹底摒棄“拖延思維”,定期排查住宿、飲食、安全等與學生切身權益相關的環節,將矛盾化解于未發之時;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也需完善監督考核體系,將學生滿意度、問題主動發現與整改率等納入評價指標,從根本上杜絕“曝光依賴癥”。唯有讓“主動作為”成為常態,讓“學生至上”從口號落為行動,才能避免“9人擠8張床”的鬧劇重演,真正守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尊嚴。
9人輪流睡8張床,既然能“一夜解決”何必非要找不痛快?曝光之后的“連夜解決”背后是“有人裝睡”!希望更多部門能以此為鑒,別等“噩夢連連”才“夢醒時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