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浪潮中,航空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兼具理論功底與實戰能力的人才需求愈發迫切。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如何打破“紙上談兵”的壁壘,讓學生在真刀真槍的實踐中錘煉本領?
南昌航空大學以“以賽育人”為核心抓手,交出了一份既貼合產業需求、又助力學生成長的亮眼答卷。
![]()
走進昌航的校園,“賽場即課堂、成果即答卷”的理念早已融入育人全過程,而學子們在各類高水平競賽中的表現,正是這份理念最鮮活的證明。
在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上,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的團隊沒有局限于傳統實驗方案,而是將綠色化學理念與工業需求結合,研發出《綠色化學理念下電鍍鋅實驗的改進與創新設計》—— 這套方案不僅解決了傳統工藝的污染問題,更在華中賽區斬獲一等獎后,一路沖進全國總決賽拿下二等獎,讓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變成了能落地的技術方案。
![]()
同樣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第十八屆“高教杯”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35名來自航空制造與機械工程學院、航空制造產業學院的學子,橫跨機械、電子兩大賽道,不僅捧回2項團體一等獎,更拿下27 個人獎項,從精準的圖紙繪制到復雜的產品建模,每一個細節都彰顯著昌航學子扎實的工程素養。
![]()
這些成績絕非偶然,而是昌航數十年如一日深耕“實踐動手能力強”育人特色的必然結果。很多人好奇,為何昌航學子總能在競賽中脫穎而出?答案藏在學校對人才培養體系的精準打磨里。
昌航深知,要讓學生在競賽中出彩,首先要讓課程“接底氣、貼產業”:該校不僅打造了《飛機裝配原理與工藝》《航空航天概論實踐》等22門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更緊跟數智化趨勢,推動“人工智能+專業”的深度融合。其研發的 “航空發動機熱加工技術智能教學平臺”,還入選了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 典型應用場景案例,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航空產業的前沿技術。
![]()
但光有課程還不夠,實踐平臺是“以賽育人”的重要支撐:昌航搭建的航空構件數智化制造創新實踐平臺,覆蓋了航空產品從設計、制造到裝配的全流程,學生在這里能親手參與真實航空構件的研發。
更難得的是,昌航的“以賽育人”從未停留在“拿獎項”的層面,而是形成了“競賽—教學—產業”的良性閉環。在備賽過程中,指導教師會把技術攻關的經驗反哺到課堂教學中,讓更多學生受益;而學生在一次次調整方案、應對答辯的過程中,不僅錘煉了創新思維,更培養了抗挫折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這些看不見的“軟實力”,比獎項本身更能讓他們在未來的職場中站穩腳跟。
![]()
如今,當航空強國建設的號角愈發響亮,南昌航空大學的“以賽育人”模式,不僅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更像一座橋梁,一邊連著課堂里的知識傳授,一邊連著產業里的人才需求。
在這里,每一個在競賽中閃耀的身影,每一次技術突破的嘗試,都是南昌航空大學為航空產業輸送“新鮮血液”的生動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