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大唐范陽大都督,東平郡王,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突然造反,率領自己的嫡系部隊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由起兵。
安祿山造反所有人的預料之外,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降,而當太原方面急報安祿山造反的時候,唐玄宗居然不信,直到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由此可見晚年的唐玄宗昏聵到了何種地步,直到此時,李隆基召集宰相楊國忠和群臣商議應變之策,在幾經磋商之后,李隆基讓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但此時已晚,安祿山大軍已經殺到洛陽。
![]()
到了天寶十四年十二月,李隆基在洛陽失守之后,情急之下殺掉封常清、高仙芝,當時這二人屬于倉促應戰,被李隆基殺掉實在是冤枉,這從側面說明了李隆基面對安祿山造反的急躁,激憤和無能。他急于殺掉安祿山挽回局勢和自己的面子。
李隆基在殺掉封常清、高仙芝才發現麾下居然無人可用,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但問題是,哥舒翰與宰相楊國忠不和,他在出兵之前,要求李隆基殺楊國忠以謝天下,楊國忠得知之后恨哥舒翰入骨。就在這一關鍵時刻,大唐上下居然君臣相疑,將帥不和,靈寶之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此。
![]()
唐軍出潼關向洛陽進軍的決策基于楊國忠為了政治斗爭不惜讓哥舒翰送死。當然哥舒翰也不是啥好人,他要殺楊國忠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心,他出兵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公報私仇逼唐玄宗賜死了同為軍方大員的安思順,隨后其部下王思禮等籌劃突襲長安“清君側”。同在軍中控制了很大部分軍隊的李承光則代表著保皇派,通過支持皇帝、維持現有秩序來確保自身利益。
而六月初八的靈寶大戰,是安史之亂中決定唐王朝國運的關鍵一役。此戰之前,唐軍雖退守潼關半年,但河北叛軍正遭朔方、平盧軍兩面夾擊,安祿山叛亂是有可能在一年內平定,但此戰之后,唐軍主力潰敗,潼關、長安相繼淪陷,大唐就此萬劫不復。
![]()
此時大唐軍中派系林立,彼此互不信任。并非鐵板一塊,李承光率領的禁軍與王思禮的西北邊軍形成對立,雙方圍繞權力歸屬爭執不休。宰相楊國忠不過是李隆基意志的延伸,也是皇帝的白手套,在此情況下,李隆基是不會輕易放棄楊國忠這顆棋子的,而后來馬嵬坡楊國忠被殺也就證明李隆基的政治失敗,當然,如果此時楊國忠不死,最后也一定會被李隆基當替死鬼處死。
由于安祿山造反,草木皆兵的李隆基已經失去對武將的信任,除了在軍中安排太監當監軍之外,為了制約哥舒翰,又讓李承光的禁軍加以制衡之外,李隆基還讓楊國忠招募 新兵當預備役,又命杜乾運率萬余人屯駐灞上防備。可哥舒翰卻以統一指揮為由接管了杜乾運軍隊,接管就接管了,最后還以開會為名處死杜乾運、公然挑戰朝廷權威。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不信任唐玄宗哥舒翰也情有可原,強令其出戰,有對軍方失控的擔憂。
![]()
李隆基急于出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后勤崩潰,潼關背靠永豐倉,卻在當年五月出現軍糧短缺 —— 這不是說糧倉里沒有糧食,而是漕運線已斷絕半年了,安祿山叛亂之后,唐軍從江南到關中的漕運只能改走江漢平原 — 漢中 — 秦嶺陸路,但運糧成本極高;更致命的是,燕軍在滍水之戰大敗唐軍、包圍南陽,威脅到江漢平原這一備用交通線。若后勤徹底斷絕,潼關守軍不戰自潰。
與此同時,雖然郭子儀在嘉山決戰重創史思明,因顏杲卿起兵攻擊安祿山,使得河北大部反正,安祿山不得不需分兵駐守滎陽及河北南部,所以能集中在潼關與洛陽之間的兵力大約有七萬多人。而唐軍兵力雖然號稱20萬,但核心是卻是 8 萬河西軍、雖然總兵力占絕對優勢。但戰斗力卻未必有多強。
![]()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強令出兵,六月初四,哥舒翰被迫率領主力東出潼關,向洛陽方向進軍。唐軍東出的第一道障礙就是靈寶地區,也就是戰國時期秦函谷關的舊址所在,這片區域四周陡峭、頂部平坦,在地勢上徹底抵消了唐軍的兵力優勢。靈寶北臨黃河、南接秦嶺余脈,中間僅有一條狹窄通道,最窄處僅容兩人并行,大軍難以展開;原頂茂密的桑樹,更成為燕軍埋伏的天然屏障。
此時主帥哥舒翰中風癱瘓,軍務全由文官出身的田良丘代理,一個文官又何以服眾領兵,而且當時王思禮的西北邊軍與李承光的禁軍軍矛盾尖銳,軍令難以統一。更糟的是,退守潼關半年間,軍隊紀律渙散,監軍宦官拉關系、歌伎隨軍演出、士兵賭博酗酒,戰斗力大打折扣。
![]()
而燕軍此時卻眾志成城,主帥崔乾佑更是智勇兼備,他是安史之亂第一個出大風頭的將領,帶兵攻取洛陽,大敗名封常清,打的最漂亮的仗就是靈寶大破河西軍,這位博陵崔氏出身的將領,用自己最擅長用“示弱誘敵”的山地戰術,擊敗了唐軍名將哥舒翰。但從此之后再無好的表現。
崔乾佑靈寶之戰中精準利用了地形與唐軍弱點,制定了誘敵深入的策略,他將僅有的3 萬人(分為四個部分:5000 精銳陌刀兵守谷地最狹窄處,作為最后防線;數千步兵在谷地外圍且戰且退,遲滯唐軍;數千輕裝步兵與射手埋伏在南側山地,以弓箭、木石遠程打擊;最關鍵的是,他預留了五六千同羅精銳(步騎混合)作為預備隊,埋伏在南邊密林,等待決戰時機。
![]()
六月初七,哥舒翰大軍抵達靈寶西原,發現燕軍據守險要,于是駐扎過夜。此時哥舒翰有兩種選擇:一是打消耗戰,逐個清理山頭、穩固推進;二是全力沖鋒,快速突破狹窄通道。但唐軍雜牌軍紀律極差,西原茂林密布,若遇夜襲恐怕無法控制局勢。于是哥舒翰決定次日拂曉全力進軍,試圖一舉沖破函谷關故道,這一決定徹底將唐軍推向萬劫不復。
六月初八拂曉,靈寶之戰正式打響。唐軍的布陣不是按戰事部署,而是按照政治布置,因禁軍不愿當 “炮灰”,哥舒翰被迫以 王思禮統領的5 萬西北邊軍精銳為先鋒,7 萬禁軍、新兵為后軍,哥舒翰自己則率 3 萬精銳在黃河北岸高地指揮。這種 “精銳在前、雜牌在后” 的部署,讓后軍完全喪失了掩護作用。
![]()
戰斗初期,唐軍憑借精銳一度占據優勢:騎兵沖鋒擊潰燕軍外圍步兵,但在唐軍進入狹窄谷地后,唐軍騎兵無法展開,只能轉為步兵仰攻 ——崔乾佑命燕軍利用 “塬” 形地形居高臨下,木石、弓箭如雨點般落下,唐軍傷亡慘重。激戰一上午,唐軍才推進到谷地最狹窄處,直面燕軍最精銳的陌刀兵防線。
陌刀是冷兵器時代的重甲克星,唐軍騎兵陣型散亂,只能派重裝步兵硬沖。為突破防線,唐軍也拿出了自己的最精銳的氈車(表面覆風干羊皮,冷兵器難以穿透),試圖正面沖撞陌刀兵陣。但崔乾佑對此早有準備,因為燕軍許多將領曾在西北邊軍服役,深知氈車怕火的弱點,且掌握了六月靈寶多東南季風的氣候規律。他們立即推出預準備的草車,點燃后借助東風推向唐軍,不僅燒毀大批氈車,還引發濃煙。
![]()
而濃煙徹底遮蔽了唐軍視線,混亂中唐軍甚至自相殘殺,只能盲目放箭。逆風的唐軍無法滅火,濃煙持續半天,寶貴的時間在相持中流逝。傍晚時分,濃煙散去,唐軍精銳已疲憊不堪、擠作一團,完全失去陣型。此時,崔乾佑下令預備隊出擊 ,埋伏的同羅精銳從密林沖出,直撲唐軍后軍。
唐軍后軍本是雜牌,面對數千同羅騎兵,瞬間四散奔逃。而崔乾佑的同羅軍并未追擊逃兵,而是轉身夾擊谷地中的唐軍精銳。腹背受敵的西北邊軍,終于徹底崩潰:士兵紛紛跳入黃河求生,卻被湍急的河水吞沒;哥舒翰雖派百余艘運糧船救援,卻因士兵爭搶登船,數十艘船沉沒,更多人葬身魚腹。北岸唐軍目睹南岸慘狀,士氣崩潰,趁夜逃亡。
![]()
至夜幕降臨,靈寶西原到函谷關故道的十里山路上,唐軍尸體堆積如山。此役,唐軍精銳盡喪,僅王思禮、李承光逃脫,哥舒翰被俘投降。此戰充分展現了崔乾佑高超督撫的軍事素養 —— 他精準選擇戰場、合理分配兵力、預判唐軍戰術、利用氣候地形,以少勝多,完成了一場教科書級的防御戰。
靈寶大戰的失敗首先就是政治的的失敗,其本質是唐廷政治斗爭凌駕于軍事戰略的必然結果。唐玄宗與哥舒翰的權力博弈,導致唐軍在后勤斷絕時被迫出戰;軍中派系對立、主帥癱瘓,讓軍隊失去統一指揮,換成誰也白扯。
![]()
此戰的影響極為深遠:潼關失守后,長安無險可守,唐玄宗出逃四川,馬嵬坡之變爆發;安祿山占領長安,叛亂范圍擴大,唐王朝由盛轉衰。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