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孔子與老子的話題,本來就兼具“形而上”的哲學思考與“形而下”的現實意義。這個時代,說實話,“形而上”的思考太重要了。“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所以孔子才說“君子不器”——君子不該只淪為器物般的功用,更要追尋“道”的根本。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一個民族若失卻了它的形而上,失卻了它的國家、情思、風俗、道德,或是讓這些變得無用,那是一件“很怪”的事。可我們如今,似已見怪不怪。
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個體,若沒了人文價值、終極信念的支撐、維系與調節,行為只會陷入無序——起哄、趕潮、浮躁,全都蜂擁而來。
人生的價值、意義何在?行為的根據何在?何謂“天人之際”?何謂“性命之原”?沒有神圣感、敬畏感與虔誠感,沒有根源意識與終極托付,真的可行嗎?
“天”“道”“理”“命”“心”“性”“仁”“誠”“良知”——這些范疇,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升華到自覺境界時,才凝練出的“形而上”境界。對人類而言,這世界從不是純粹客觀的物質集合,而是個價值世界、意義世界。中國傳統思想里的天人合一、悟行合一、知行合一、物我合一、心性合一、體用合一,正是指引我們的明燈。這世界不只是我的“對象”,我本就是這世界的一部分。
有時我總在想,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與老子,還能幫我們走出當下的困境嗎?他們當年的思想,還能喚醒我們的內心嗎?人生在世,仔細想想,我們對生命的困惑,真的變過嗎?窮則思變、居安思危、功成思退,這些忠告,真的變過嗎?
大多數人的一生,似乎都在圍著“貧、窮、困”這幾個字打轉。這些問題的背后,都是我們的生命現象。中國儒釋道文化,本質都是生命的學問,其特殊智慧,全落在“人生的方向”上。
我們面對所有問題的立場,似乎都該基于生命的立場:向外,回應生生不息的大宇宙;向內,培養自強向善的小宇宙;向下,離不了物質基礎;向上,能提升到高尚的價值理想。這里洋溢的生命活力,沒有內外上下的界限,全是以德性的生命,呼應著宇宙的生命傾向。
少了這些思考的時代,必然多困境。人生之困,無外乎物質與精神的困境、困頓。貧困多是物質上的,窮困多是精神上的,其實我們每個階段,都可能遇上。
貧與富相對,窮則和人生道路、事業相關——無財之謂貧,無志之謂窮。困與囚,又是對生命而言:生命成長受了阻礙,失卻了自我掌控,沒了自我,迷了自我。
貧常與賤相連,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貧賤之交”;窮常與達相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恰和儒家“成己成人、達己達人”對應:獨善其身是向內求,提升自身境界,修身多從習性入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唯有獨善其身,突破生命困頓,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實現“內圣外王”的生命境界。
困住我們人生的到底是什么?是欲望,是習性,是習氣,是邊界,是情緒,是認知,是境界。
如今我們的社會,物質到了極大豐富的時代,卻突然發現心空了——除了物質金錢,好像再難找到能帶來滿足感、幸福感的東西,很多人都在追“飛起來的快感”。商業界曾流行這樣一句話:“只要站在風口,連豬都能吹起來。”
看看這些年,確實有不少所謂的“風口”,也真吹起來不少“肥豬”,可現在再看,還剩多少豬在飛?古人常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只有龍在風口上,才能一躍飛天,給人間帶來光明、吉祥。要是一頭豬飛起來,哪怕飛得再高,也會像豬八戒那樣摔回人間,弄不好還會砸傷不少良民。
這世界要走出困境,有句話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我與你息息相通。”孔子也有類似的話:“君子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流動的邊界上,一定要守好自己的邊界。
邊界對我們太重要了——行為的邊界、語言的邊界、思想的邊界,都要我們認真記取。所以,我們只有不斷真誠地向孔子、老子借智慧,才能突破困境、找回自我,牢牢握住生命的控制權。
![]()
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乾坤兩道,背后是陰陽二象賦予的乾坤精神。何謂乾道?《乾卦·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何謂坤道?《坤卦·象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與厚德,也正是中國人的天命精神、天命內涵與天命承載。所以孔子才留下“知天命,盡人事”的人生定律。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天成象為乾,故成乾卦;觀地成象為坤,故成坤卦。觀天觀地的中華文明,本就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文明。
所謂“象”,就是人在實踐中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圖景。乾卦賦予的文明理念是自強不息,坤卦賦予的是厚德載物——華夏文明的乾坤兩道,是天地格局承載的規范所得。乾為陽,是顯現、是現實、是實踐、是生生;坤為陰,是隱藏、是思維、是理念、是承載。
實踐在外,思想在內。在文明的顯現與實踐中,孔子代表的儒家,承的是“自強不息”的剛健之道;老子代表的道家,載的是“厚德載物”的向善之道。老子的“向善”,孔子稱其為“厚德”,老子自己則解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天地精神,就是寓變化于不變之中。天地變化,即為常道。我們看世界變化的眼光,本就不同:佛家見無常,儒家見生生,道家見自然。
儒家主張“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講克己復禮、忠孝節義、忠君孝悌,求君仁民順、天下太平;道家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講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虛極靜篤,求自然而然、無為而為。
孔子與老子,都從“人生在世”的角度,揭出了中國哲學的兩條基本路徑,也共同給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生命智慧。“兼善”與“獨善”的“善善互補”,成就了中國文化的生生不息、經久不衰。孔子思想的精髓,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重修身,主中庸之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道法自然”,倡自然之道。
仁,是統治者憑自己的善良施政,會主動幫百姓脫困,行社會福利,護百姓免于災難與掠奪;
道,是宇宙的發展規律,不隨統治者的心意改變,得道的統治者,會依國家社會的發展趨勢、百姓的意愿定政策。
所以“為學日益”,是積累知識;“為道日損”,是除去知識、主觀概念,回歸事物本質。
我們生活里的很多概念,都會影響判斷——這些觀念來自我們所受的教育、所處的社會環境,同樣一件東西,在中國、在印度、在美國,看法都不同。所以我們判斷事物時,要去掉這些文化、主觀意識的影響,回到事情本身。
自然界里的事物,都按宇宙的“道”運行——鮮花與泥土有區別嗎?本沒什么分別,動物眼里也一樣。可人類學了知識后,就覺得鮮花高貴、泥土污濁。其實鮮花與泥土,是相互依賴、相互成就的。
老子真的反對知識嗎?不是,他反對的是偽知。有了偽知,就有了分別心;有了分別心,萬事萬物就離了自己的“道”,脫了“道法自然”的軌道。這一點,孔子的看法也一樣。
《論語》一萬五千多字里,有五百八十多個“不”字;《道德經》五千余字里,也有二百三十多個“不”字。《論語》的“不”,是告訴人別違背禮——正因君子志于道,才要守禮;老子的“不”,是盼人別違背自然——這自然,就是“道”。
老子不愿談“仁義”,是因為“仁義”的觀念一出現,不仁不義、假仁假義就該來了——誰都想當“道德”的代言人。所以《老子》開篇才用心良苦地提醒:“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孔子堅持談仁義、守禮儀,是因為他覺得現實已是“禮崩樂壞”,正該有人站出來弘道。
![]()
古代中國,哲學和中國人的生活離得很近。人只要受教育,首先就是用哲學啟蒙。兒童入學,先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讀本。
就連小時候讀的《三字經》,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本就是孟子哲學的基本觀念之一。從這就能看出,中國人的生活,本就處在一個哲學場景里。
從孔子與老子的天地格局、天地精神、乾坤思維、陰陽思維里,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質。這些特質影響著我們的觀念與行為,也塑造了中國人“日用而不知”的思維模式。總結起來,就是十六個字:含蓄表達、以簡馭繁、方圓并用、陰陽平衡。
中國人言行里的含蓄表達,有點像中國人愛吃的餃子和西方人愛吃的披薩——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以簡馭繁的文化里,我們更注重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思維,正是如此。
方圓并用的文化,也能從東西方的吃飯工具里看明白:中國人的筷子是方圓并用,方是規矩,圓是變通,背后也是天地文化的“日用而不知”;西方人更喜歡刀叉,有時吃頓牛排要用上大大小小好幾副,這也是東西方飲食文化的重要區別。
陰陽平衡的文化,在日常生活里總表現得滴水不漏——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生生不息之謂德”。陰陽之辨、大小之辨、無有之辨,總在不斷調整與變化中,就像那句有禪意的話:“小人物往往死在大事上,大人物往往死在小事上。”
其實道的本質,就是“陰、陽、合”。在宇宙中,時間為陰,空間為陽,時空合一為合;在人類社會中,農耕文化為陰,科學文化為陽,農耕與科學的合一為合。也就是說,陰陽合一之謂道。發現宇宙中的陰與陽,發現人類社會中的陰與陽,是認識宇宙、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關鍵。
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常有兩個困難:一是語言障礙,二是中國哲學特殊的表達方式。
關于語言障礙,馮友蘭先生曾說:“一個人若不能讀哲學經典原文,要想對它們完全理解、充分欣賞,是很困難的,對于一切哲學著作來說都是如此。”比起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富于暗示的特點,有些真難通過翻譯傳其真切內涵。只讀譯文,就丟了它的暗示,也丟了很多玄妙的東西。
一種翻譯,終究只是一種解釋——像《老子》《論語》,史上有過很多注本、譯本,每個注者、譯者都覺得別人的翻譯不盡如人意。無論譯本多好,都是一種解釋,都難近原本的內涵,都比原本貧乏。從這意義上說,讀原典,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
關于表達方式,剛開始讀中國哲學的人,第一個印象大概是:這些言論、文章都很短,好像沒什么聯系。打開《論語》是這樣,打開《道德經》也是這樣,每句話都很短。習慣了精密推理、詳細論證的我們,要明白中國哲學到底在說什么,簡直會茫然——這時難免懷疑:這是哲學嗎?
照中國文化的傳統,研究哲學從不是職業。古時讀書人,人人都要學哲學,學哲學的目的,是讓人作為“人”能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中國過去沒有職業哲學家,從這一點說,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成長背景不一樣。
![]()
孔子與老子的思想,哪個更適合如今的中國?我們常說哲學分兩種:出世的哲學和入世的哲學。入世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與事務,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是不愿講超道德價值。
很多人說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這話難說是全對,也難說是全錯。表面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家,都或直接或間接談政治、談道德。
中國哲學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從表面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是生命哲學,是入世的。可這只是表面話——其實中國哲學既入世又出世。“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樣描述中國哲學,才是它的根本特征。中國哲學既是最理想主義的,又是最現實主義的;既實用,又不膚淺。
理想與現實、入世與出世,在中國哲學里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合命題——這是中國哲學一直想解決的問題,也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它所表現的人格特征,就是“內圣外王”之道。“內圣”說的是個人修養,“外王”說的是社會功用。從這意義上說,中國文化都是圍著這個展開的。
漢宣帝曾說:“漢家自有體制,本以霸、王道雜之。”漢宣帝說的霸道,近老子思想;王道,近孔子思想——兩者結合,才更適用于中國。有時候,對照著理解老子與孔子,似乎更有意思: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孔子則說“無可而無不可”;孔子推崇“仁、義、禮、智”,老子也把“慈、儉、讓、樸”當寶貝。
從某種意義說,入世的孔子是出世的——在“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里,早已出神入化;出世的老子也是入世的——若不是心念蒼生,他遁跡江湖前,又何必良苦用心留下五千言?
他們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愛”——人間大愛。孔子的愛,是“仁者愛人”“親親孝悌”的可見可感;老子的愛,是無聲無息、如天地般“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大慈大悲。
《論語》提“吾道一以貫之”,《道德經》也有“一以貫之”——而老子的“道”,恰恰也是人道:“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自己這么說,而且把“慈”放在第一。這一點,和孔子恰恰構成了影響千年的“仁慈”之道。
如今我們仰望星空上的兩位智者,“祭如在”的最好方式,該是把他們當真摯的朋友——人生遇困時,或許有兩個朋友能幫我們找回完整的自己:一邊聽孔子說仁,一邊聽老子講慈。他們雖志不同,卻道相合;雖殊途,卻同歸。
歷史上,幾乎每一位古代士人心里,都一邊藏著儒家,一邊藏著道家——發達時是儒家,落寞時就成了道家。蘇東坡如此,白居易也如此。用北京大學楊立華教授的話說就是:“儒道有一個共通性,那就是我們這個文明根本的‘此世’性格。”
我們常遇到一個尷尬問題:孔子與老子到底誰的境界高?這尷尬,源于認知不足,始于無知。要知道,認知事理的不同,造就了人性方向的不同;事理、習性、習氣,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習慣;習慣又改著我們的性格,性格又決定著我們命運方向的不同。所以人生的吉兇、善惡、禍福,都由“我”而生。
何謂事理?就是世事情理、人事物情理,要知事、明理。人是生靈,事是事件,物是導向,情是心緒,理是原由——由這五者,習氣、習性才開始生發。
何謂習氣、習性?就是性情習慣與行為習慣,是遇事后的“慣性與環境”:一是主觀的,是反應行為與思維主見;二是客觀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代表的儒家,第一切入角度講人,再講我,最后講天;老子代表的道家,第一切入角度講天,再講人,最后講我。所以儒家是本體唯物主義,先講人的需求,再反求諸己,效法于天(為了治世);道家則講同一、平衡、和合,先講天地規律、萬物平衡,再帶入社會家國中的人,最后才是自己的“私”。
儒家的“唯物”,首先講人的行為。儒家說的“我”,是反求諸己的“己”,這“己”更多是唯物的自身。儒家講“人之需”——人之為人,離不開衣食住行利、權財名色欲,更離不開人在社會中表現出的實際行動與行為。
而這些行為背后呈現的,就是一個個不同的“象”——因為第一切入角度是“人”,所以“事由己造,必由己報”。你不報,影響到的就是客觀現實。故《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No.6555 原創首發
章|作者知止齋主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
![]()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