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大地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有一個民族格外特殊——他們金發碧眼、高鼻深目,卻說著地道的中國話,內心深深烙印著對中國的熱愛與忠誠。這就是中國的??俄羅斯族??,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唯一被正式接納的外來民族??。他們用跨越種族的外貌和毫無保留的愛國心,書寫了一段長達百年的融入史,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們的貢獻格外耀眼。
![]()
俄羅斯族與中國的緣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時期,當時已有被稱為“翰羅思人”或“色目人”的俄羅斯人定居在大都(今北京)。但真正形成族群規模的遷徙,則主要發生在清朝及近代。1685年的雅克薩之戰后,部分被俘的俄羅斯士兵被編入八旗,定居北京,開啟了先河。
此后,通過邊境貿易、傳教、采礦等多種渠道,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進入中國,特別是在新疆和黑龍江地區定居下來。二十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后,大批躲避戰亂的“白俄”涌入中國東北和新疆等地,進一步壯大了這一群體。到20世紀20年代,僅哈爾濱一地,俄羅斯僑民數量就曾高達數萬人。
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留在中國,并從1930年代開始,通過組建“歸化軍”、在1935年新疆全省民族代表大會上莊嚴宣誓等方式,明確表示“自視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將中國視為唯一祖國。
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中國山河時,俄羅斯族人民沒有置身事外,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在廣袤的東北大地,俄羅斯族戰士加入了東北抗日聯軍,與楊靖宇等抗日英雄并肩作戰,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堅持斗爭。他們熟悉當地環境,擅長游擊戰術,多次有效地襲擊日軍,破壞其補給線。
在新疆,由俄羅斯族組成的“歸化軍”不僅為穩定邊疆、推翻軍閥統治作出了貢獻,部分力量還支援了東北的抗戰。更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俄羅斯族人利用其語言和血緣優勢,為蘇聯援華物資開辟了穿越邊境的秘密運輸通道,將寶貴的武器、藥品等源源不斷送往前線。
據統計,當時全中國的俄羅斯族總人口峰值僅約一萬人,但在抗戰中就有約一千名青壯年投身戰場,犧牲比例極高,意味著幾乎半數家庭為中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親人。
在俄羅斯族的英雄譜中,??林虎中將??的名字熠熠生輝。這位出生于1927年的中俄混血兒,11歲就加入了八路軍,投身抗日戰爭。他憑借過人的勇敢和軍事才能,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優秀的指揮員,后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
他不僅在朝鮮戰場上擊落過美軍戰機,更為新中國空軍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林虎將軍的經歷,是俄羅斯族為新中國誕生和發展貢獻力量的一個縮影。
新中國成立后,俄羅斯族的民族身份得到了正式確認。經過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和后來的民族識別工作,特別是在1980年代,政府尊重個人意愿,允許俄羅斯裔居民將民族成分更改為俄羅斯族,這個群體終于完全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
據《2021中國統計年鑒》記載,中國的俄羅斯族人口約為??1.6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如今,俄羅斯族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已深深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他們大多使用漢語,許多人也能流利使用俄語,形成了獨特的雙語能力。
在飲食上,他們既喜愛傳統的面包、果醬、羅宋湯,也習慣了當地的拉條子、燉菜等美味;在居住上,獨具特色的俄式“木刻楞”房屋點綴在如內蒙古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這樣的聚居地。他們普遍信仰東正教,重要的傳統節日如“巴斯克節”(復活節)得以傳承,同時也歡度春節等中華傳統節日,體現了文化的交融。
走在今天的伊犁或哈爾濱街頭,你或許會偶遇一位高鼻深目的俄羅斯族同胞,用流利的東北話或普通話與人交談,他們的身份證上,“民族”一欄清晰地印著“俄羅斯族”。他們是中國這個多元一體大家庭中的一員,是連接中俄文化的天然橋梁。
![]()
從“歸化族”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俄羅斯族用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完成了從外來客到主人的身份轉變。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民族的認同感和對祖國的熱愛,可以超越血緣和外貌的差異。
他們用行動證明:??山河早已融入血脈,何須分辨眼眸的顏色???這段跨越種族與文化的融合之旅,正是中華文明包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生動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