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多吃粗糧身體好”,這些健康箴言深入人心。
然而,醫學專家卻提醒:有些看似正確的“好習慣”,若方法不當,可能成為血糖失控的“幕后黑手”,堅持越久,血糖越難控制,還可能增加并發癥風險。
誤區一:飯后立刻散步,適得其反
很多人覺得飯后馬上散步能消耗能量、降低餐后血糖,實則不然。進食后,身體會將大量血液調往胃腸道助力消化。此時若立刻散步,相當于把消化系統的“兵力”抽調至四肢肌肉,影響食物消化吸收,引發腹脹不適。更關鍵的是,這種突如其來的輕度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升糖激素,導致血糖“先降后升”,如坐過山車般波動,不利于血糖長期穩定。
正確做法是飯后先休息30分鐘到1小時,讓腸胃完成初步消化,再散步20 - 30分鐘,速度以微微出汗、輕松愉快為宜,避免劇烈運動。這樣“延遲”的散步,才能平穩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
![]()
誤區二:完全不吃水果,得不償失
因水果有甜味,不少糖友將其視為“洪水猛獸”,一口不吃。其實這是“因噎廢食”。水果富含維生素C、鉀、鎂等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對維持身體代謝、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預防心血管并發癥意義重大。長期杜絕水果,會導致微量元素缺乏,損害健康。
正確做法是“會選”“會控”。優先選低升糖指數(GI低于55)的水果,如蘋果、梨、桃子等,避開西瓜、荔枝等GI值高的水果。控制分量,每次約一個拳頭大小。把握時機,將水果作為加餐,在兩餐之間(如上午10點或下午3點)血糖較低時食用,避免一次性攝入過多碳水化合物致血糖驟升。
誤區三:只吃粗糧,摒棄細糧,過猶不及
粗糧富含膳食纖維,升糖慢,是控糖飲食的“明星”。但有人走向極端,頓頓吃粗糧,不吃大米、白面等細糧。實際上,粗糧本質是碳水化合物,攝入總量超標,同樣會導致熱量和糖分過多,引起血糖升高。而且,粗糧中膳食纖維和植酸含量高,長期過量食用會加重胃腸負擔,引起腹脹、消化不良,甚至影響鈣、鐵等礦物質吸收,腸胃功能弱的老年人或患者尤其要注意。
正確做法是“粗細搭配”,一餐中粗糧占1/3到1/2為宜。如蒸米飯加糙米或燕麥,蒸饅頭用部分全麥粉,或在主食中搭配蒸紅薯、玉米。這樣既能利用粗糧穩定血糖的優勢,又避免細糧快速升糖的缺點,保證膳食多樣性和營養均衡,減輕腸胃壓力。
結語
控糖不是極端克制,而是均衡膳食和控制總量,一個習慣是否“好”,不在于聽起來多正確,而在于是否適合自己、方法是否得當。
若您正為血糖問題困擾,不妨審視日常習慣,看是否陷入誤區。必要時,咨詢醫生或營養師,制定個性化方案。真正的健康,源于尊重身體規律、把握生活細節。別再讓“偽好習慣”悄悄損害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