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山東的王大爺,每天晚飯后最喜歡泡上一杯熱茶,然后抓一把花生下酒,這是他的“養生小秘密”。鄰居們常說花生富含植物蛋白、還有卵磷脂,對身體好。王大爺也沒當回事,甚至覺得自己挺懂健康。
但半年后,例行體檢拿到結果時,醫生卻凝重地提醒了他:“您血糖有點偏高,得多注意飲食。”王大爺疑惑,“我又不怎么吃甜食,怎么血糖還是高了?”醫生低頭翻閱報告,卻反問道:“您平時是不是愛吃花生、瓜子這些堅果?”一句話讓王大爺有些懵。
![]()
難道花生真的和糖尿病有關系?還是“健康零食”的美譽有待商榷?很多中老年人也都有這樣的疑問,平時嘴饞時,總覺得花生比蛋糕健康,卻不知道,有些食物表面健康,實則暗藏風險。
其實,糖尿病的“導火索”遠不止于花生,尤其是你忽視的那6種常見零食、主食和飲品。本文將帶你逐一揭開真相,并提供科學建議,幫你把糖尿病風險關在“門外”。
花生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占45%-50%)和蛋白質(約25%),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確,“花生升糖指數(GI)較低”為13-23,比大米、白饅頭之類主食要低很多,也常被認為是適合糖友食用的零食。
![]()
但《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雜志曾發表一項中國多中心隊列研究,追蹤近5萬人,發現整體堅果攝入(包括花生)與糖尿病風險并無顯著正相關,不過過量食用花生,卻容易引起熱量攝入過多,間接增加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風險,而后者正是糖尿病的“近路”。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人食用花生時,往往搭配高鹽、高糖調味、油炸工藝。中國疾控中心公布數據顯示,油炸花生含油脂含量超過55%,一小把就接近一碗米飯的熱量(約220千卡)。
而過高的能量和鹽分攝入,雖不會直接讓血糖飆升,但卻會影響機體代謝和胰島功能。醫生提醒:“花生遠不是糖尿病唯一“導火索”,但如果總是抱著一包吃,將對代謝健康造成影響。”
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是在無意間“踩雷”,以為嘴里沒什么糖,就一切安好。其實,很多日常食物隱藏著更高的代謝風險,長期攝入更可能推高血糖,成為糖尿病的“隱形推手”。尤其要注意以下6類食物:
油炸堅果及零食:市場上的袋裝花生、瓜子,九成以上采用油炸或高溫烘焙,每百克熱量高達550-600千卡,外加鈉攝入,易誘發內臟脂肪堆積,影響糖脂代謝。
![]()
高糖飲品:研究顯示,每天喝含糖飲料超過250ml,糖尿病風險上升17%。無論是碳酸飲料、果味飲料還是港式奶茶,均含高量添加糖分,不僅升高血糖,還阻礙胰島素敏感性。
精制主食:面包、蛋糕、白米飯、米粉GI值在70以上,食用后30分鐘內血糖顯著上升。經常高GI飲食,會造成血糖波動幅度增大,胰島β細胞易“過勞”。
高鹽腌制品:臘肉、咸菜、腌蘿卜等,重鹽重油,易水鈉潴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鈉攝入不超過2000mg(5g鹽),而一包腌黃瓜里鈉含量往往超標一半。鈉攝入過多與胰島功能減退密切相關。
高脂肪加工肉制品:如香腸、培根、火腿腸,飽和脂肪可高出瘦肉2-3倍。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每周加工肉類攝入多于3次,糖尿病風險增加28%。
![]()
奶油糕點與甜食:吉士撻、蛋糕、面包,富含反式脂肪酸與精制糖,不僅提升能量負荷,還會誘發胰島素抵抗。哈佛公共衛生學院一項隊列研究顯示,經常攝入奶油蛋糕類甜點者,糖尿病發病率增高22%。
減少“糖尿病觸發食物”,并不是簡單粗暴地什么都忌口,而是要學會選擇+合理搭配+控制總量,真正讓健康常駐。以下6條建議科學可行,建議收藏實踐:
以原味堅果替代油炸零食:優先選擇未經加工的生花生、杏仁、核桃,每日不超過一小把(約20g),避免鹽焗、糖衣、油炸等工藝。
![]()
拒絕含糖飲品,多喝白水或淡茶:每餐間隔補充300-400ml溫水,有利于稀釋血糖濃度;飲料只選“無添加糖” “無糖茶”。
主食粗細搭配,適量加全谷物:推薦每餐1/3燕麥、糙米、全麥等,全谷主食攝入量達每天100g以上,可有效穩定餐后血糖。
少吃咸菜臘制品,擴大新鮮蔬果比例:蔬果攝入量建議每天大于400g,以深色(綠葉/根莖)蔬菜優先,同時腌制品控制在每周2次以內。
肉類優選瘦肉、雞魚,避開加工類:每天優質蛋白40-60g為宜,盡量用蒸煮、燉等少油烹調方式。
甜食不過嘴癮,餐后散步15分鐘:偶爾想吃甜點,可選少量水果替代;每次吃完正餐堅持飯后慢走15分鐘,有助于血糖恢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