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對教師來說非常重要,而在職稱這個體系中,中小學階段教師最看重的就是“高級教師”職稱。但“高級”很稀缺,競爭很激烈,有些人一輩子都評不上高級。不過也有一些人,35歲就能評上高級。
![]()
1)
同樣是朝九晚五,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日復一日。為什么有人35歲評上高級,有人卻一直原地踏步?
首先是顯性條件的差距。許多老師為了完成任務,只是匆忙發表幾篇普普通通的論文,課題也是敷衍了事地申報一個小課題。而那些成功者,他們深知論文和課題是硬通貨,從職業生涯早期就開始布局。他們會選擇有影響力的期刊,確保論文的觀點新穎、研究深入;他們會主動參與國家級、省級課題,在課題組中承擔核心角色,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名字在課題結題報告中“閃閃發光”。
在教學比賽等活動中,那些成功者也是主動出擊的“獵手”,他們會提前研究評聘文件中認可的各項比賽和獎項,然后有針對性地準備。比如,他們會主動報名參加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或者設計一個獨特的教學案例參加教學評優。
其次是隱性能力的較量。如果說顯性條件是評聘的“入場券”,那么隱性能力才是決定勝負的“核武器”。這些能力無法量化,但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你的職業發展。
比如許多老師直到評聘那一年才匆忙準備材料,發現這個缺、那個少。而有些年輕人,職業規劃是以“年”為單位的,他們會仔細研究高級職稱的評聘細則,然后倒推出每一年需要完成的任務。
可以這么講,評職稱不是個人行為,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要懂得如何整合資源,要與教研組長、年級主任、乃至校領導保持良好的溝通;積極參加各種市級、區級教研活動,結識不同學校的優秀教師,拓展自己的“人脈圈”;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努力展現自己的才能,并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創新、學生成果用文字和數據呈現出來。
2)
其實,“原地踏步”與“35歲評高級”之間的鴻溝是思維方式的鴻溝。“原地踏步”的老師往往將自己定義為“教書匠”,專注于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他們會忽視更高層次的職業發展規劃。那些35歲就能評上高級的老師,則會將教學與科研、實踐與理論、個人成長與團隊合作相結合,他們既會思考如何上好一節課,也會思考如何引領一個學科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承認,職稱的評聘,與機遇和環境也有一定的關系。有些老師所在的單位,十年也空不出一個高級崗位,教師再優秀也無法參評;有些地區,職稱評聘環境不太好,一線教師總是吃虧。可是這些現象我們沒有能力去解決,只能關注我們自身。
不過,也不是所有教師都非得加入“評高級”這個競爭環節中,在評聘這場“系統戰”之外,還有另一條路——“躺平”。我們可以選擇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專注于與學生的每一次心靈碰撞,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也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
所以,評職稱并非衡量一個好老師的唯一標準。它是一場選擇,而不是唯一的戰役。無論選擇哪條路,只要內心充實、對教育充滿熱愛,就是成功的。畢竟,教書育人,初心最重要。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熟人在中小學教書嗎?他們是什么職稱?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