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轉自:Wellness好
此時此刻,坐在工位的打工人,多少已經嗅到了空氣中「螺絲松動」的氣息。長假和初秋一同爽快應約而來。沒有人比今天的打工人更需要、也更渴望休息 —— 但我們是否真的會放松?長期以來,績效、KPI在我們的大腦中植入發條,一旦停止忙碌,似乎內心就陷入空洞。我們認定自己「不得不」「必須」「應當」「努力再努力」,用肩周炎、脊椎病和持續的焦慮、內耗,換來「充實」的錯覺。
動蕩的經濟周期中,當可預期的獎賞和回報日益減少,身心的磨損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嘗試走出頭腦的囚籠,試圖和自己的身體信號重新連接 —— 本次「重返身體」專題,我們便將分享這樣的幾位年輕人的故事,她們有的從神經學博士畢業,卻在畢業后選擇教人打滾,用身體去重新探測物理世界;有的在脫離白領工作后習練按摩,觸動于人和人之間更直接的、身體性的施予和承接。
這并不是一條明朗的道路,無論是身體、大腦和心靈,人類自身都對此知之甚少;歧義和歧途,四處可見。但毋庸置疑的是,相比于外部環境和欲望目標的變化,人類這種生物體的構造的變化數萬年來微乎其微。「重返身體」作為一場對自我的探索,也構成了一個新的起點,一種回歸謙卑的態度:關乎對身體存在本身的尊重,也關乎對人之為人的潛能的重新審視。以下是本專題第一篇。
我仰面躺在軟墊上,雙腿放在滾軸上,身旁這位年輕的費登奎斯教練向我拋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你的腿怎么擺會更舒服?」「左腳到左肩和右腳到右肩那條線更長?」「哪邊更靠近地面?」「左右呼吸有區別嗎?」
她叫李枝蔚,靠教授「費登奎斯」身心訓練法(Feldenkrais Method)維生。這是一種「通過有覺知的動作來了解身體的慣性,學習身體新的可能」的身心整合教育方法,由猶太裔博士、工程師和物理學家摩謝 · 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在上世紀創立。
在成為費登奎斯教練之前,李枝蔚有著備受矚目的名校頭銜:紐約大學神經學博士、北京大學物理學學士。令我好奇的是,一個經歷過多年科研專業訓練的年輕人,怎樣轉而投身當下不乏玄學印象的身心行業。我們會面在位于北京豐臺郊區、她自小成長的父母家里,她剛剛從巴厘島回國,受邀在國內做一系列工作坊,盡管只在北京短暫地停留幾日,但仍然在擺滿中式家具的老房子里,擺放了一張專門用于「費登奎斯」練習的折疊床。我現在正躺在這張床上。
「接下來的60分鐘不存在『標準』這個詞。」她說,「你的注意力一直要放在怎么樣能更『舒服』。」
我感到陌生。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在崇尚知識權威的教育體系下成長,大腦中的世界總是優先于身體感受。我時常感受不到冷或感受不到熱,或者感受到了、卻不愿意做出任何一個微小的舉動來讓自己更舒服一些 —— 比如添件衣服,或者關掉空調。當然,也有一段時間,我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的體態。那是一種「矯枉」的心態,我需要矯正不正常、不規范、不健康的一切。
![]()
她用很小的力量移動我的肩,我的手臂,我的腿與骨盆,同時要我感受骨盆、肋骨、脊柱所在的位置,它們是怎么連接的,肩膀又是怎樣松松地掛在胸腔的兩側。她提醒我關注哪里緊張,然后有意識地將那種緊張放掉。我意識到這種松弛反而是需要有意為之的 —— 當我不去關注時,很多肌肉會「自然地」處在緊張的狀態。
「接下來再移我就得使勁了。」她在非常微小地移動我的肩時說。這使我非常明確地感受到了肩膀的阻力與緊張模式。我的肩膀被卡在了一個位置,微小的阻力與她所花的力量相等。
當她雙手捧著我的頭,進行非常緩慢而微小的轉動時,一種近乎禪定的感受涌現:極微小的移動帶來酥麻感,仿佛電流經過。我很懷疑一個人的頭在一生中是否從來沒有如此緩慢而微小地運動過,似乎確實有某些神經系統被激活了。
![]()
我的這種「與身體失去連接」的狀態,對于李枝蔚來說并不新奇 —— 事實上,當前她的大部分學員都是像我這一類腦力依賴者;而她自己也曾是其中一員。
我們這一代人,長期被教導「天道酬勤」「努力換取回報」,在高等教育和專業化的知識體系的訓練下,被灌輸了太多的「我當該」「我必須」,頭腦中的意圖和欲望叢生,甚至相互排斥,更別談身體的感受信號,長期被「獨裁」的頭腦所壓抑;我們習慣于憑借著無所不能的「意志力」去做事,越是逼迫自己「竭盡全力」,越多的耗損隨之而來,陷入「內耗」和「拖延」的泥沼,讓我們身心俱疲。
而「費登奎斯」指引了一條背道而馳的路徑 —— 它主張「更不費力」,通過覺察「從習慣性的骨骼肌肉反應模式中解放出來」,從而更輕松、省力地進行行為動作。它的創立者摩謝 · 費登奎斯博士,作為猶太人十幾歲便離家,輾轉在法國研究核物理,二戰中逃亡至英國,在海軍部隊服役,因膝傷加劇而開始研究身心學。他結合自己的機械和物理學知識、柔道和忍術技能,以及心理學、兒童發展、神經科學、運動學等研究成果,自行摸索出了一套康復方法,讓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更高效協作,成功使無法站立的雙腿恢復行走。在「神經可塑性」這一現代神經科學的概念流行之前,費登奎斯便已通過具身實踐探得其奧秘。
![]()
也是遠在上個世紀,費登奎斯便已經發現,被現代社會逐步采用的教育體系,更強調不惜代價達到某種目標,而不考慮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力的使用有多么紊亂和分散;抽象化和專業化的知識和語言成為「暴君」,有意識建構的后天學習系統,取代了自然的學習、直覺的方法 —— 對于長期處于過度用力和緊繃狀態的東亞年輕人來說,這一切都過于熟悉。
十幾年前,還遠不知道何為「費登奎斯」、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念本科的李枝蔚,便已經發現了一些「不對勁」。在身邊大多數同齡人都忙于刷課、績點時,她開始質疑整套大學教育的方式,放出話去:「過去教授和學習物理的方法都是不對的」。大三那年,她將自己總結的「真正的學習方法」發到人人網上:「所有的上課、教材、作業、考試都是形式,到底進行了什么樣的思維活動才是本質。根據我們『搞物理』的目標方針,你的思維活動一定是圍繞你自己展開的。」
畢業的時候,李枝蔚寫出了一篇和別人完全不一樣的畢業論文。一篇「正常」的本科畢業論文通常是項目制的:選擇一個物理學領域的小問題,做實驗證實或證偽,或建立模型。枝蔚的畢業論文更像一個物理學史的研究。在答辯PPT的第一頁,她用黃色高亮專門寫著:「打破課程藩籬,以問題為導向梳理知識」「從底層開始,符合邏輯地構建知識」「借鑒物理學史,還原前人的思維方法」。接著,她用 50 頁的PPT重新還原了一遍:物質的導電性是如何被科學家發現、研究、做實驗、最終建立起模型和公式的;這個過程中,前人們提出了哪些問題,又是如何針對這些問題建立思考。
![]()
2016 年,李枝蔚申請到了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和計算認知科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從中學到大學,她一直在思考「怎么更好地學習」。她想要研究關于「人更本質的潛力」的母題:好奇心是怎么產生的?它背后有什么生理基礎?
但這個問題不在認知科學既有的研究范式之中,很難獲得實驗室的支持,更難以申請「Funding」(科研基金)。李枝蔚發現,在大部分前人的研究中,神經科學研究的只是個體,而非「人在社會中的存在」;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學習行為」,基本上指的都是「被動學習」。比如小老鼠走迷宮,是因為有食物在誘惑,抑或是有電擊在威脅,這些都是被動的。而她好奇的是「人類主動學習的機制」。她意識到自己從一開始就對這個專業建立了錯誤的預期。她無法無中生有地完成關于好奇心的研究,更無法將之變成一篇體系內的論文。臨近博士畢業的時候,她感到挫敗而迷茫。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李枝蔚一直在和「零食上癮癥」做斗爭。最嚴重的時候,到了凌晨,她不想睡覺,家里已經沒有合適的零食了,她將冰箱里的花生醬、冷凍的豆子都找出來吃掉。有時候她去參加學術會議,桌上有人說話,她的注意力有一大半在桌上的食物上。和朋友聚餐,不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她沒有辦法離開那個餐廳,「食物像是一個黑洞,能把我的注意力完全吸引過去」。為了改變,她嘗試過各種方式,例如用BMI目標刺激自己,瑜伽健身,研究健康飲食、新陳代謝 —— 這些看起來科學理性的方法,都不起作用。
有一天,她去樓下一家韓國小超市買零食,小超市的門關了,她站在門口,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悲傷。隨之而來的是驚訝。她沒有想到,這種對零食的渴望,竟與一種悲傷是連在一起的。
![]()
費登奎斯帶來了緩沖和改變。時間回溯到讀博之前的「間隔年」,她在北京玩了一段時間的跑酷。跑酷這種看似大開大闔的運動,其實需要注意很多身體上細微的細節。起跳前,后腳跟要先向下壓 —— 身體上的每一寸肌肉和骨骼都需要非常精確地協調,才能夠共同完成一個高難度的動作。當時,很多共同愛好者聚在一起研究一個動作怎樣才能做得更漂亮、有力,有人就提到過「費登奎斯」這個詞。
再次看到它,是在紐約大學體育館外貼著的課程宣傳海報上,她決定報名加入。這是一門非常「無聊」的課程,大部分時候,她只是躺在墊子上,跟隨著老師做一些非常微小的動作。這叫做「動中覺察」(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ATM),是費登奎斯的兩種主要形式之一。
它會引導你覺察自己的呼吸,覺察自己如何站立,覺察你的肌肉和骨骼分別如何運作。比如,感受一下當你張嘴時,通常是靠下頜發力,還是靠上頜發力?大多數人其實是靠下巴張嘴的。枝蔚說,你可以試試用上半部分將嘴打開,你將會感覺到你動用了后腦勺的力量,鼻子也許有種「通了」的感覺;而當你的眼睛向下看時,你的這個動作將會受阻;只有當你的眼睛向上看時,這個動作才不會卡頓。
有時候她上著上著課就睡著了 —— 但是沒有關系,通過動作和對身體的實時感知,放掉未曾被意識到的壓力和緊繃,找到讓自己真正放松和舒服的方式,正是練習首先所試圖引導的。
![]()
費登奎斯的另一種形式叫做「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FI)。在枝蔚家中,我體驗的就是一次「功能整合」,它由費登奎斯老師一對一操作,通過觸覺引導來重新教育神經系統。與心理學中的「正念」練習一樣,費登奎斯也強調「覺察」,只不過更強調通過身體的意識和關注,激發大腦創造新的神經路徑,建立全新的動作習慣,增加身體的行為模式和功能模式的可能。通過練習,你會感受到你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各塊肌肉貫通起來的,它們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你動作的選擇比你想象中多得多。當你有其他選擇時,也許你就愿意去試試別的可能。
練習了一段時間以后,枝蔚開始顯著感受到身體上的變化:躺下時,腰能「放在地面上了」,腰疼的問題有所緩解;走路的時候,腳能「很實地踩在地面上」。枝蔚驚嘆于這種魔力:身體的意象在她腦中逐漸清晰起來。
「強迫性」的暴飲暴食慢慢以一種令她感到震撼的方式消失了。一次上完 60 分鐘關于手部放松的課程后,她習慣性地吃零食,拿起餅干的那一刻,突然意識到餅干是有重量的,這是此前從未意識到的 —— 要拿住餅干,手需要用一點兒勁;手怎么拿、捏哪里,餅干有一些不同的質感;把餅干送到嘴里,手部的運動過程,好像跳舞一樣 —— 以致于吃到餅干的沖動沒有那么強了,她完全可以選擇不吃它了。因為不再強迫自己,不再需要靠吃來逃避壓力了,她很自然地瘦了十多斤。
![]()
創作時的「拖延癥」也發生了松動。有時候她寫東西,寫著寫著就跳了出來。開始有意識地訓練覺察之后,她意識到,跳出去的那一刻,她的呼吸是很淺的,不順暢的、憋悶的。這種不易察覺的不舒適,會使得她從心流狀態里脫落出來,轉而開始去玩手機。「其實這是一個在我人生中發生了 5000 萬遍的事情。」枝蔚說。「如果去注意的話,我可以把那個瞬間慢下來,然后我可以留在這里搖擺一會兒,而不是立刻跳出去。」
有一段時間,她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是否想上廁所。幾乎每一個小朋友都有過在威權教育環境下「憋尿」的經歷。她為自己立下了新的準則:在想上廁所的第一時間就去,不因為其他任何事而延宕。
她將這種從「強迫行為」到自發的「身心合一」之間的關鍵轉折,總結為「容納性」——「在容納的狀態中,拿得起、放得下,你有選擇的自由。」覺察,然后慢下來,反而為原本分離、對抗的身體和大腦,提供了一個緩和的空間。
![]()
博士畢業后,李枝蔚最終決定放棄擁有一個「主流行業工作」的想法,成為了一個「教人打滾」的費登奎斯老師。剛開始,枝蔚還嘗試找一份科技行業的工作。她在美國做一份與區塊鏈相關的工作,但很快發現它「并不能直接地生產意義」:從業者們不知道彼此是誰,用虛擬的網名與虛擬貨幣打交道。她是一個給人出方案的人,但客戶并不一定真的需要,更多時候只是走流程。反而是在費登奎斯的課堂上,當她經過長達四年的培訓,從一名練習者到自己開始教學,她頭一回被前所未有的助人的愉悅所擊中。
多年來,她好像一直擁有很多選擇。讀大學的那幾年,是校園文化最開放自由的時代。她參與過瑜伽、跑酷、攀巖,舉辦過高校線下交友活動,體驗過科技創業……任何一件新鮮的、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的事情,她全都感興趣,同時,對于是否真正投入其中,難以用理性權衡利弊。但彼時彼刻,當身體給出的反饋信號逐漸清晰,她幾乎是順勢而為,聽從了它的指引。
![]()
兩年前,李枝蔚在巴厘島安下家,為尋求身心療愈的人們開設線下工作坊,或是通過線上方式授課。在她的描述里,那顯然是一個更自由、更慢速的世界,有陽光、海灘、椰子樹、花園,廢棄的古寺,學水下舞蹈認識的男友。據她說,一天的生活就是「上午在家躺著,下午去河邊坐著,傍晚時帶小狗去海灘上玩。」
這很容易變成一種「浪漫化」的敘事,但事實上,不確定的前景和生存的壓力在初期如影隨形。而巴厘島自在生活的「B面」是:村居的偏僻,遠不及國內大都市的生活便利水平,沒有隨時響應欲望的電商、物流、外賣,沒有應有盡有的消費品。
如果說,在兩年前,一位神經學博士,選擇去巴厘島成為一名身心教練,還帶有很強的離經叛道的印象 —— 畢竟費登奎斯并不是一套完全經過現代科學驗證的技術,國內的受眾群體也較為垂直小眾;那么,在今天,這個市場(尤其是超一線城市)所涌現出來的需求,超出了李枝蔚的想象。回國幾天里,她幾乎馬不停蹄跑了幾個城市,開展工作坊,和同行和用戶交流,還進行了一場和戶外知名品牌合作的運動覺察課程。隨著都市打工族越來越普遍地陷入身心困頓,一個明顯的跡象是,作為現代身心學三大流派之一的費登奎斯,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國內視野。
![]()
漫畫IP「海豹與小章魚」的作者是李枝蔚最早的學員之一,兩年前,她通過攀巖群朋友的推薦,開始接觸費登奎斯練習。海豹在小時候經歷過身體與容貌上的焦慮,這一部分在她畫漫畫的過程中被撫平。如今她來到了與身體相處的第二個階段,那就是她切實地感受到了物理性的傷痛:攀巖帶來了左膝蓋磨損,右肩袖拉傷,海豹感到自己對疼痛的感知很遲鈍,她想要改變自己與疼痛的關系。
海豹做事說話節奏慢,一天工作兩個小時就累了。第一次上課時,她將手機支架擺在臥室里,聽到屏幕彼端的枝蔚反復強調:你們可以隨時休息,感受到一點累你就可以休息。這與她漫畫里的休息哲學幾乎完全一致的。她立刻感受到了一種「呼應」。
自由撰稿人彎尼來上課是為了改善自己的頸椎病,她受到「頸椎曲度變直」的困擾,想過很多方式解決它。她嘗試過健身,運動康復,以及瑜伽。費登奎斯與這些運動的不同在于,它是「不費力」的,「不是強行通過肌肉緊張讓它(頸椎)回到一個位置,而是讓你時刻覺察你是否在放松的狀態,而讓我的頭回到一個位置」。
![]()
「身心靈」這個概念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它起源于當時美國的「新時代運動」,整合了東西方的文化傳統,尤其從東方哲學和宗教中汲取靈感。但身心學尚未成為現代教育體系里普遍開設的獨立學科。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存在合理性大量依賴主觀和實踐體驗,與教育研究中主流的「量化實證范式」有所沖突。不過,在很多人的實踐中,它是切實有效的。民間探索、具身體驗都有其珍貴性。
而在國內當下的語境里,由于參與門檻和成本的低廉,行業發展初期市場供應的魚龍混雜,正念冥想、禪修、身心靈已經存在被「污名化」的現象。它們通常與一種中產新貴的潮流生活方式、民間科學乃至騙錢手段綁定在一起。
2023年11月,新周刊發布了一篇叫《加入靈修后,他們從裸辭到負債百萬》的文章,揭露了一個叫「學霸貓」的身心靈導師建立的知識星球騙局。學霸貓鼓勵學員大筆花錢,聲稱「金錢流動才能打開自己的能量」,「消除匱乏感」。在她的理論下,一些學員裸辭工作,靠借貸維持高消費成活。
學霸貓事件爆雷后,李枝蔚專門錄制了一期播客,叫《我如何學著獨立思考學身心靈》。在她看來,最重要的是「可證偽性」。這個概念是科學哲學家卡爾 · 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提出的,作為判斷理論(命題)是否科學的重要標準。市面上的很多靈性教導,是閉環的、不可證偽的。比如,在學霸貓的案例里,她教學員默念「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告訴他們咒語可以清理的思緒;但假如你還是遇到問題,那就說明清理得還不夠,還需要繼續:這就是一個閉環的邏輯。
![]()
枝蔚提出了另外兩條重要的判斷原則,一條叫作「應該增加更多選擇、而不是窄化選擇」。另一條原則是「適應個體情況、而不是提供萬靈藥」。正因為沒有萬靈藥,絕望的人才更容易進入有毒的邪教。但「沒有什么東西是可以解釋一切的」,枝蔚說。恰恰是不保證「百分百有效」的東西,才保有了那一點對世界的謙卑。
她也感受到過不確定。費登奎斯的實踐經驗并沒有完全被現代科學驗證和解釋。僅僅一年前,她還非常抵觸給媽媽做個案。抵觸背后是一種恐懼。她擔心媽媽做完覺得沒有效果,從而像過去那樣,再次質疑她正在做的事。
但這次回國,她開始嘗試給媽媽做功能整合。頭幾次媽媽確實沒感覺,并因為自己「感覺不到」而感到羞赧。慢慢地,她開始覺得享受了。好幾次,她主動向枝蔚尋求幫助。當觸碰媽媽的身體時,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媽媽的存在:原來媽媽的腳這么小,原來她的肩胛骨這么小,原來她的骨盆在這里。
![]()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與父母的沖突是枝蔚最大的煩惱之一。為什么愛我的人不能成為我的支持,反而要成為我的阻礙呢?這成為枝蔚對父母的怨懟。父母無意識給出的焦慮,帶來了創傷和應激反應。
她試圖改善和媽媽的關系。上午,媽媽在拖地,她很自然地去觀察媽媽的動作。媽媽彎著腰,腰一下一下地抬。在她的視角里,她很快就覺得是媽媽的腿沒用上勁,因此腰部肌肉在不必要地用力。她提醒媽媽改變發力習慣。但媽媽的注意力很快又回歸到了外界。枝蔚無法改變父母。但她試圖在一些時刻暫停一下,慢下來,看看是否有答案浮現,然后再做出反應。有時候,媽媽贊同了她的反駁,她才發現,不滿意可以直接說。那一刻枝蔚如釋重負,他們的矛盾不再是不可承受的。
她也更清晰地看見了自己的恐懼。很多年來,枝蔚自認是「社恐」的,「從來不預設別人會喜歡自己」。在巴厘島,她參加一個舞會。她覺得每個人都是黑色的,「我不知道那個人的外殼底下是什么樣的人,他有什么樣的喜樂,生活中他在意的是什么」。一開始,她感到這個地方很冰冷。
但果真是冰冷的嗎?像平時和來訪客戶工作一樣,枝蔚緩慢地去感受每一個與她接觸的人的溫度。有的人的手心比手背要熱。有的人的手背很冰,但手心是熱的。也有些人,她感受不到。「我像一個外星人一樣,探索人類到底是熱的還是冷的。」她發現,恐懼慢慢消失了。
![]()
和李枝蔚對話時,我發現,她身上有很多長期自我覺察留下的痕跡。她對當時當刻的情緒極其敏感,幾乎不會假裝,也很少勉強自己。這與她在給我做個案時所說的話是一樣的,她當然可以用更大的力氣將自己嵌套進人際相處的基本框架里,但她「不想用更大的力」。
由于她的覺察和敏銳,我們談話間彼此的受力變得非常明顯。她不想使用過度用腦的方式,因此抗拒一些結構化的采訪。當我們試圖使用一種層層分析的范式前進時,枝蔚停了下來。這已經不是她最舒適的方式。
那天下午,在數個小時的談話中,她隨時調整自己的坐姿,或坐或躺,肢體很隨意地擺放著。她和我描述了一個「活在當時當刻」的時刻。上午,她拿著家里的水桶,去到小區的直飲水機處接水。等待水灌滿水桶的過程里,她在那里等著,什么都不做,只是在這里。一開始,水流激越地撞擊著桶壁,等到水滿起來,她聽見水流的聲音,咕咚地沉了下去。
![]()
![]()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