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質量,我們永不妥協!”在9月23日晚的尚界H5發布會上,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的這句話,不僅是對這款新品的質量承諾,更道破了上汽深耕智能汽車時代的質量底色。為了守住這份“不妥協”,尚界H5從研發到上市前,投入上千臺測試車開展飽和式試驗,完成超過10萬項品質測試,所有標準均對齊鴻蒙智行最嚴苛的要求——而這樣的質量投入,正是上汽在智能化浪潮中重塑“質量”定義、頻出爆款的關鍵密碼。
在智能化全面重塑汽車產業的今天,“質量”的內涵早已跳出“鈑金間隙均勻、零部件耐久”的傳統框架,轉向“語音助手是否精準、導航切換是否流暢、屏幕觸控是否跟手”這些與用戶體驗息息相關的維度。前不久,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曉秋在2025年度質量月大會上的要求,恰好點明了這一轉變的核心:“質量工作必須與時俱進,要在舒適性、智能化體驗等方面打造具有競爭力的長板。”
![]()
從“卡尺思維”到“數據思維”
燃油車時代,一把卡尺、一套檢具就能定義質量。但當智能座艙成為核心交互載體,零點幾秒的屏幕遲滯、偶爾“失聰”的語音喚醒,這些傳統工具無法丈量的細節,成了用戶感知質量的關鍵。
“你永遠預判不到用戶會在什么場景中遇到問題。”上汽集團軟件質量測評小組成員的經歷頗具代表性:曾有用戶在30℃、80%濕度的天氣里開著車窗、連接藍牙耳機,車機突然出現3秒黑屏。“即便寫滿測試用例,也難包含所有復雜場景。”
這種看似偶然的故障,恰恰暴露出智能汽車質量管控的核心困境。具體可歸結為三重核心矛盾。其一,標準滯后于需求:過去僅靠“尺寸、公差、耐久”衡量車輛的傳統標準,早已跟不上用戶對“體驗、可用性、情緒反饋”的新訴求,看不見的感知體驗成了質量管控的新盲區。其二,模式錯位于特性:硬件下線即定型的傳統汽車邏輯,與軟件“全生命周期迭代”的特性嚴重不匹配。若OTA僅被當作“售后補丁”,缺乏前置的標準與節奏規劃,用戶體驗的改善永遠處于被動滯后的狀態。其三,數據缺失于關鍵:質量記錄里“功能通過/不通過”的簡單判定,根本無法涵蓋“場景日志、用戶行為、情緒反饋”等關鍵信息。這直接導致大量感知問題“進不了問題庫、排不上迭代需求”,長期懸而未決。
![]()
面對這些挑戰,上汽清晰地意識到,必須徹底告別“卡尺思維”,轉向以數據為核心的質量新邏輯——而“標準先行”,正是實現這一邏輯的關鍵抓手:通過搭建包含場景、用戶行為與動態數據的統一標準體系,讓“看不見的體驗”真正變成“可量化、可驗證、可改進”的硬指標。
標準先行
筑牢軟件質量防線
為了快速出臺標準,上汽自2024年起便著手搭建跨企業軟件質量交叉評審平臺,同步出臺《上汽集團關于進一步加強軟件質量管理若干意見》與《制造現場整車智艙智駕軟件功能質量測評規范》,以制度為基、協同為核。
這幾項標準的核心在于大量的數據積累——而這正是上汽集團打通各企業試驗數據后的優勢。過去“怕暴露問題”的顧慮,現在早已轉變成“主動擺問題、互相找方案”的共識。質量攻堅小組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大家都想著‘我要藏’,現在卻是‘大家談,我來學’——先主動自曝短板,再借兄弟企業的智慧尋解,整個集團像個大家庭一樣合力攻關質量難題。”
在這種開放協同的氛圍里,上汽的質量管理完成了三重深度變革:原本分散在各企業的零散經驗,被固化成“需求—用例—驗證”的閉環流程,軟件評審從此像硬件尺寸測量一樣,成為日常生產的標準工序;復雜的語音交互、觸控響應功能,被拆解成具體場景(如雨天開窗狀態)、操作步驟(如喚醒語音助手)與性能指標(如響應時間≤0.5秒),沉淀出可反復復用的質量庫;更通過“實車測評+競品對比”積累體系化知識,甚至建立“體驗官評測反饋機制”——彌補工廠檢測的局限性,推動質量管理徹底擺脫“憑感覺”,真正走向“靠數據”。
這種協同不僅讓評審效率大幅提升,更讓工程師實現了“技能+視野”的雙重成長:個人經驗轉化為跨企業共享的資源,進而凝練成集團統一的質量標準,“整整協同”也因此成為智能汽車質量的“放大鏡”——精準發現隱性問題,更成為“安全閥”——牢牢守住體驗底線。
爆款頻出背后的質量邏輯
上汽對質量的重視和快速轉變的成效從最近的市場與經營數據便能窺見一二。近一個月來,上汽多款新品密集上市,上演了“爆款三連擊”:搭載“固態電池”技術的新款MG4,上市僅40分鐘大定訂單便突破1萬輛,上市15天大定鎖單2.6萬輛;主打“超級增程”的全新智己LS6(參數丨圖片),公布售價27分鐘后鎖單破萬;尚界H5更創下預售18小時小訂5萬輛,上市一小時大定1萬輛的亮眼成績。
![]()
這些數據絕非偶然,而是各企業在新的軟件質量體系中,互學互鑒的必然結果。智己從兄弟企業的經驗中優化語音分區識別,即便面對“幫我開一下那邊的窗”這類模糊指令,也能精準執行;上汽大眾借鑒交流中的靈感,整合語音生態,將微信直接接入車機,讓用戶實現“車機-日常社交”的無縫銜接;五菱、大通則通過競品對比與技術交流,把語音響應延遲控制在用戶無感知的范圍內,確保交互流暢性。
質量的提升更支撐了集團經營的全面回升:今年8月,上汽銷售整車36.3萬輛,同比增長41%,實現單月銷量同比“八連漲”;1-8月累計批售275.3萬輛,同比增長17.9%,終端零售達294.3萬輛,產銷存結構持續優化。即便是在全球化布局中,質量優勢也十分顯著——MG品牌前8月在歐洲終端交付20萬輛,同比增長20%,成為當地銷量最佳的中國品牌,這背后正是上汽針對不同區域氣候、使用場景建立“產品質量檔案”,讓質量標準精準適配全球用戶需求的努力。
智能汽車時代的質量,早已不是“質量部門的獨角戲”,而是研發、制造、采購、銷售、服務全鏈條的共識;也不再是“單一的硬件標準”,而是“用戶體驗、技術創新、服務溫度”的綜合體。如今,這場革命不僅催生出一款款市場認可的爆款車,更讓上汽完成了從“硬件思維”到“用戶體驗思維”的戰略跨越。當行業競爭進入深水區,“以用戶為核、以協同為基”的質量管理創新,正成為上汽最核心的“護城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