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1900年(庚子)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后,長驅直入攻陷北京,奸淫擄掠,殺進紫禁城,搶走大量國寶。慈禧太后恢挾光緒皇帝和滿朝文武百官倉皇西逃。慈求和,前提是列強不可殺她,其余條件都可答應,派李鴻章收拾殘局、與列強周旋。1901年(辛丑)清朝政府和列強達成和約,割地賠款、不殺慈禧。章丑和約規定戰爭賠款4.5億兩銀元,最后議定分39年償還,連本帶利共需支付8.9億兩銀元。這三個數字,值得中國人銘記。
![]()
談判到最后階段,要決定賠款數目。根據相關歷史資料,列強談判代表在喝夠了德國啤酒之后,酩酊大醉之余,某歐洲國家的將軍提出中國人民每人賠償一兩銀元,中國有4.5億人,那就盛惠4.5億兩銀元,按列強出兵人數比例和實際開銷攤分;列強轟然叫好,一錘定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你紅將毫無討價還價余地。結果庚子賠款4.5億兩白銀這個數字,從此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被列強欺凌的屈辱史上。
筆者今天回顧從1909至1911年第二次留美學生計劃的始末,和庚子賠款有關。1901年辛丑和約簽訂后,由賠款清算委員會商定列強的“實際開銷”部分,從4.5億兩白銀的賠款總額先行索回。后來發現美國報大數,算多了。
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多算了的部分庚子賠款退還中國,用于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中美雙方約定從1909年起,前4年每年至少派遣100名學生,第5年起每年至少50名,直至退款用完。美國希望通過教育培養親美人才,而清政府則希望借此培養現代化人才以推動國家發展。
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被推翻,計劃一度暫停。第二次留美學生計劃第一階段實際上只辦了三年。以第二年的留美學生表現最出色。
第二次招考在1910年8月舉行,400余人報考,考試科目包括國文(題目是《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說》)和英文(題目是《借外債興建國內鐵路之利弊說》)。通過初試者參加復試,科目涵蓋西洋史、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幾何、世界地理等。最終錄取70人,其中包括胡適(第55名)、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學生選拔標準有基本要求:年齡20歲以下,身體強健,性情純正,身家清白;需具備扎實的中文功底(能作文、掌握文學和歷史知識)和英文能力(可直接入讀美國大學)。80%學生申請主修農、工、商、礦等實用學科,20%學習法律、政治、財經等社科領域。錄取學生于1910年9月赴美,直接進入美國大學或預備學校學習。這批學生歸國后成為中國近代科學、教育、文化領域的奠基者。胡適推動新文化運動,竺可楨創立中國現代氣象學,趙元任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他3人是梁啟超、陳寅恪和王國維)。
為了落實計劃為留美學生作準備,清政府成立清華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當年的性質是留美預備學校。
![]()
1909年第一次招考,報考人數 630人,錄取人數 47人(另加3名“貴胄子弟”共50人),其中包括梅貽琦,后來出任清華大學校長。
1911年舉行第三次招考,錄取63人,年中成行。此后因武昌起義(10月10日)成功,從翌年起計劃一度中斷,但清華學堂繼續培養留美學生。庚款留美計劃頭3年派遣了183人。這個計劃一直延續到1948年,總共派遣了大約1800人,為中國現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礎。
從1840到1900,中國人民備受列強欺侮了60年,雖忍無可忍,但無計可施,出現義和團排外浪潮。清政府顢頇無能,慈禧昧于國際大勢,誤以為義和團可足信賴,向列強宣戰,最終釀成大禍。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根據《辛丑條約》列強索賠,“實際開銷”部分,美國最初分得賠款3293萬兩白銀(折合2444萬美元),但實際損失僅1365萬美元,超額索賠1078萬美元。美國在索賠時夸大軍事行動費用、僑民財產損失,捏造作假,虛構不存在的賠償項目。列強競相抬高索賠金額以獲取更多利益。美國欺負清政府無能,不懂得據理力爭和主動核實。1904年,清政府駐美公使梁誠從美國官員私下談話中得知賠款“實屬過多”,隨即向國務卿海約翰交涉,要求核減。梁誠通過公開演講和媒體發聲揭露美國超額索賠,迫使美國重新審核賠款數額。最終美國同意通過“庚款興學”培養親美精英。
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 1906 年提交給總統羅斯福(首位,不是1933至1945年那位)的備忘錄中提出:“通過教育中國青年,美國將在精神與商業上獲得最大回報。追隨商業精神,比追隨軍旗更可靠。哪一個國家能夠成功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哪一個國家就將因此而在精神與商業兩方面收獲最大的回報。教育中國青年,才能控制中國發展”。最終的安排是 : 退款以派遣留學生為條件,資金仍由美國掌控,用于清華學堂建設及留美學生資助。
其他列強的退款情況是 : 蘇聯1917年十月革命后主動放棄全部賠款。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同意部分賠款用于教育或慈善,但條件苛刻。庚子賠款原定償還期限為39年(1902至1940年)。日本最兇狠,每年持續索要賠款至1939年,一邊侵略中國,一邊伸手要錢。
![]()
筆者行文至此,不能不提及1894年甲午戰爭后1895年《馬關條約》的賠款總額及償還情況。根據該條約,清政府需向日本賠償2億兩白銀(分8次付清)及3000萬兩“贖遼費”。日本隨后又再索取了4000萬兩:以清朝白銀成色不足為由,要求重算白銀純度,盛惠1325萬兩;強制按高匯率折算英鎊支付,盛惠2675萬兩。中國最終支付給日本的賠款總額高達2.7億兩白銀(利息和“駐軍費”還未計算在內)。清政府通過向俄、英、德等國舉債加速還款,于1902年5月提前4年償清全部賠款本息。巨額賠款相當于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直接助推其軍隊擴張、軍事工業和基礎建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導致清廷財政崩潰,加速了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程,列強入侵更加肆無忌憚。根據歷史資料統計,甲午戰爭的相關損失及賠款(含外債利息、水師全損和其他相關戰后復元支出)總額高達8億兩,遠超于對日本的賠款2.7億兩賠款。日本更霸占了臺灣50年,各類資源予取予求。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得到西方列強的承認,原因是孫中山出于策略考慮,不否定清政府自從1842年南京條約以來和列強簽訂的所有條約。孫中山在1925年初逝世前仍念念不忘要廢除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對所有不平等條約一概不予承認,所欠外債一筆勾銷。
回頭再說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其本質是“以退為進”的戰略;通過教育輸出價值觀以長期維護在華利益。這一事件既反映了清末外交的艱難,也揭示了列強對華侵略的復雜性。
1909年,庚子賠款留美計劃正式實施。清外務部與教育部聯合成立“游美學務處”,負責考選、派遣及后續管理,由周自齊“總辦”,范源廉、唐國安“會辦”。630人報考參加初試,錄取68人復試,最終錄取47人;10月乘“中國號”郵輪赴美,11月6日抵達舊金山。當年因為第一學期已過半,僅2人直接入大學,其余45人分配至麻省5所私立高中預科。當年的知名校友有梅貽琦(后來出任清華大學校長)、胡剛復(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和何杰(采礦學家,曾任多所大學教授)。
1909至1911年庚款興學的正式名稱是“第二次留美學習計劃”,有別于容閎于1872至1875年主導的留美幼童留學計劃,四年間共派遣120名幼童赴美學習,前后10年,到1881年為止。珠海市高新區唐家古鎮有“珠海留學文化館”,里面有極豐富的資料,詳細駐足觀看,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筆者相當熟悉。
本文提到的清政府駐美大使梁誠是留美幼童之一。1875 年,12 歲的梁誠赴美留學,屬第四批留美幼童,也是最后一批。
第二次留美學習計劃延續到戰后,從1909至1948年,前后共40年。初始階段3年(1909至1911),清華學校時期17年(1912至1929),延續階段20年(1929至1948)。庚款于1929年停付,改以清華基金會繼續運作到1948年為止。
根據珠海留學文化館官方資料,三年內戰期間,該計劃已接近尾聲,但仍有一些學生通過基金會的相關渠道赴美留學深造,包括錢學森、錢偉長、林家翹、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等人。上世紀20及30年代以私費或獎助學金留學美國的代表性人物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謝婉瑩等,更多不勝數。
筆者個人認為,中美兩國互動交流、互相尊重、文明互鑒,在科學技術、人文社科領域相互學習,是新時代的主流。現時美國政客出于少數利益集團的狹隘考慮,逆潮流而動,排斥中國留學生,攪小院高墻、封關鎖國。中國反而開放門戶,歡迎中美合作辦學、歡迎美國新一代年輕人來中國留學和工作,加強人民友好交流;長期堅持,一定能夠迎來中美關系光明燦爛美好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