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翻看魯迅日記,看到某日記錄著“戒煙終日苦甚”,隔幾天又寫著“夜又抽菸”,忍不住笑出聲——這位以筆為槍的大文豪,在煙草面前竟像個反復無常的孩子。
最近魯迅故居“夾煙墻”上了熱搜。游客們爭論不休:墻上那些黑點真是魯迅當年夾煙燙出來的嗎?反對者說這是對文物的褻瀆,支持者則翻出許廣平的回憶錄,證實魯迅確實習慣把煙夾在墻上,專注寫作時任由香煙燃燒。
但比墻面真假更有趣的,是魯迅自己承認的那句話:“仰臥—抽煙—寫文章,確是我每天事情中的三樁事”。一個天天喊著戒煙卻一輩子沒戒成的文人,如何在煙霧繚繞中寫出了整個民族的脊梁?
![]()
01 資深煙民的自我修養
魯迅的煙癮有多大?同時代人的回憶給我們留下了生動畫面:他去北京琉璃廠買書,一只手拿著煙卷,一只手翻書,店員得專門拿個煙灰缸跟在后面。家里來了客人,常常是煙盒一推,各自取用,整個客廳云霧繚繞。
最有趣的是他的抽煙方式。據川島回憶,魯迅抽煙“永遠抽到半支就丟了”,而且“丟在地板上的煙頭都是熄滅了的”。這種奢侈又謹慎的矛盾習慣,活脫脫展現了一個理性癮君子的形象——既控制不了吸煙的沖動,又時刻保持著防火的安全意識。
煙草伴隨著他每一個創作時刻。夜深人靜時,他一手持筆,一手夾煙,在煙霧中凝思。許廣平描述過他寫作時的樣子:“一刻不離的香煙陪襯著他沉思的姿態。”那些犀利的文字,竟然是與尼古丁共同孕育的產物。
02 戒不掉的原因,可能比想象中更復雜
魯迅不是沒有嘗試過戒煙。1902年到日本留學時,因為牙痛難忍,他曾經成功戒過煙。但回國后不久又復吸,從此再也沒能真正擺脫。
為什么戒不掉?表面上看,他給出了各種理由:寫作需要提神,社交需要應酬,孤獨需要排解。但往深處想,煙草或許是他對抗虛無的武器。
在《墳》的后記中,他寫道:“在我自己,覺得中國現在是一個進向大時代的時代。但這所謂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香煙成了他面對虛空時最忠實的伴侶。
想想我們現在,多少人在壓力山大時點開手機刷短視頻?這與魯迅點煙何異?都是試圖用某種儀式感的行為,來填補內心的焦慮和空洞。
03 “夾煙墻”爭議背后的真實人性
回到開頭的“夾煙墻”爭議。無論墻上黑點是否真為魯迅所留,這個故事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為它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而不是神壇上冰冷的銅像。
現代人喜歡把歷史人物臉譜化——要么是完人,要么是罪人。但真實的魯迅,是在矛盾中掙扎的普通人。他明知吸煙有害(最終死于肺病),卻無法戒除;他渴望安靜寫作,卻不得不靠尼古丁提神;他批判舊文化,自己卻留著舊式文人的習慣。
這種矛盾何嘗不像今天的我們?知道熬夜傷身卻深夜刷屏,明白外賣不健康卻懶得做飯,立志減肥卻抵擋不住美食誘惑。魯迅的戒煙失敗,突然讓我們看到了偉人也有凡人的軟弱。
04 癮君子與思想者的共生關系
值得深思的是,如果魯迅真的戒了煙,他的創作會更好嗎?歷史不能假設,但觀察其他作家或許能找到線索。
老舍戒煙后寫作效率明顯下降,抱怨“戒煙之后,寫文章就像是擠牙膏”。馬爾克斯則公開表示:“我不抽煙就寫不出東西。”似乎對于某些創作者而言,尼古丁不是敵人,而是激活思維的催化劑。
這引出了一個悖論:有時我們的“惡習”與才能緊密相連,像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現代社會熱衷于討論“斷舍離”和“極簡生活”,但創造力往往誕生于某種程度的混亂和依賴。
魯迅在《一覺》中寫道:“我沉靜下去了。寂靜濃到如酒,令人微醺。”或許,香煙就是他達到這種創作狀態的媒介物。
結語: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煙”要抽
離開魯迅的故居,那面充滿爭議的墻依然立在那里。比考證真假更有意義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自身難以戒除的“依賴”。
現在的你,是否也有明明知道不好卻戒不掉的習慣?可能是咖啡,可能是甜食,可能是沒完沒了的社交媒體。這些現代版的“香煙”,何嘗不是我們應對生活的方式?
魯迅至死都沒有戒掉煙。1936年去世前幾個月,他還在文章中提到醫生警告他戒煙,但他依然在抽。這種固執,是軟弱還是堅持?或許,答案就像他文章一樣復雜。
下次當你點燃香煙(或打開第三杯咖啡)時,不妨想想魯迅——一個在煙霧中看清了民族劣根性,卻始終看不清自己的人。
你呢?有什么明知道不好,卻一直戒不掉的習慣?在評論區說說你的“戒煙失敗史”,或許我們能從彼此的故事中,看到更真實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