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微博吐槽引發的風波,折射出當代商業社會的大難題:當千萬粉絲的大V隨手發條微博,就能讓一家知名企業股價震動時,這種監督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西貝這頓飯吃得太惡心了!幾乎全是預制菜,還賣這么貴!”9月10日,羅永浩這條微博像一枚炸彈扔進了餐飲圈。
短短幾小時,這條微博迅速沖上熱搜。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立刻從新疆度假中“炸”回北京,第二天就召開媒體見面會,放話“一定會起訴他”。
羅永浩也不甘示弱,懸賞十萬元征集西貝使用預制菜的證據。一場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普通糾紛,升級為全網關注的大V與企業之間的輿論大戰。
![]()
流量時代的監督:利器還是兇器?
這場風波的背后,是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我們是否需要更多羅永浩這樣的“網紅裁判”?
支持者認為,羅永浩們的存在打破了商業信息的不對稱。當普通消費者的聲音難以被聽見時,擁有巨大流量的大V站出來發聲,能夠形成有效的輿論監督壓力。這種壓力可以倒逼企業走向透明化,讓消費者受益。
羅永浩在微博發出《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截圖,報告顯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貝、小南國等預制菜占比高達80%以上”。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將一家餐廳的菜品問題,上升為關于整個行業透明度的公共討論。
然而,這種監督是一把雙刃劍。反對者指出,大V的批評一旦偏離事實,或者摻雜過多個人情緒,其巨大影響力可能對企業造成不成比例的傷害。
羅永浩在微博中使用了“惡心”等負面表述,這類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詞語,很容易激發粉絲的共鳴,但也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情緒對立。
法律的天平:如何平衡批評權與名譽權?
從法律角度看,這場糾紛涉及消費者評價權與企業名譽權的邊界問題。
根據《民法典》第1024條,法人同樣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其名譽。但法律同時也保護公民的輿論監督自由,民法典第1025條規定了“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關鍵區別在于事實陳述與主觀意見。“貴”和“惡心”屬于主觀感受,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但“幾乎全是預制菜”是事實性描述,如果西貝能證明這一陳述不實,這部分就可能構成侵權。
公眾人物的身份也會影響法律判斷。羅永浩作為擁有大量粉絲的公眾人物,其言論已超越個人表達范疇,法律可能會對其提出更高的注意義務。
企業家的兩難:網紅CEO的機遇與陷阱
這場風波也折射出當代企業家面臨的兩難境地。
在當今商業世界,企業家紛紛走向臺前。雷軍、余承東、俞敏洪、周云杰……大佬們紛紛下場爭當“網紅”。雷軍直播等效10億廣告費,這種“零成本精準獲客”的誘惑難以抗拒。
然而,流量是把雙刃劍,一不小心就容易割到手。當企業家個人賬號成為“輿論晴雨表”,其言行與企業品牌、聲譽的捆綁效應同步放大。某茶飲老板沉迷直播忘了管供應鏈,上千家門店說關就關。
賈國龍在行業群內的表態截圖流出,承認“應對方式有錯,改”,承諾西貝將“打明牌、做透明企業”。但被截掉的后半部分內容中,賈國龍直言“羅永浩是網絡黑嘴、網絡黑社會”。這種前后矛盾的態度,反而加劇了矛盾。
監督的邊界:權利與責任的對等
那么,公眾人物利用影響力監督企業行為的合理范圍到底在哪里?
首先,監督應以事實為基礎,而非情緒宣泄。事實陳述應當準確,評論性意見應明確其主觀性,并與事實有合理關聯。對于“預制菜”等已有明確定義的概念,應當使用權威定義而非個人理解。
2024年,國家發布《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定義預制菜為“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而西貝采用的中共廚房模式,如果菜品沒有被加工為預包裝食品,就不符合這一定義。這一事實在討論中常被忽略。
其次,目的應是為了促進公益,而非謀取私利或博取流量。監督者應秉持“持鏡自照”的審慎,意識到自己的話語權伴隨著社會責任。
再者,商家回應也需守法律、講理性。西貝開放后廚自證清白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公開消費者消費細節、擅自用“羅永浩菜單”做營銷,就可能從“維權”變成了“侵權”。
我們需要更多的“羅永浩”嗎?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羅永浩”嗎?
答案是:我們需要監督,但不需要審判;需要批評,但不需要誹謗;需要理性聲音,但不需要情緒宣泄。
健康的商業社會,既需要敢于發聲的監督者,也需要謙卑聆聽的企業家。大V的“社會擔當”絕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也不能異化為“為流量論”的狂歡。
對消費者來說,吐槽得有章法:“難吃”“價高”這類主觀感受隨便說,但事實性說法得有基本依據。對企業家而言,遇到差評,擺證據、曬流程才是硬道理,靠“蹭熱度”博關注反而容易翻車。
9月15日晚,羅永浩在微博宣布決定放棄對賈國龍的起訴,但會幫助消費者們起訴西貝。這場風波似乎即將告一段落,但它留下的思考遠未結束。
在數字時代,每個人的聲音都可能被放大。無論是大V還是普通消費者,在按下“發送”鍵前,或許都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發言,是讓商業環境更清朗,還是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噪音?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羅永浩”,而是更多的理性對話與責任意識。 當無數個微小的聲音都能被聽見,且每個聲音都能保持對事實的尊重和對責任的敬畏,健康的市場環境才能真正實現。
你怎么看這場羅永浩與西貝的風波?如果你是那位擁有千萬粉絲的大V,會如何把握監督的尺度?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