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違規商家或許不難,但負面事件對城市形象的傷害,遠非幾場文旅活動就能修復”
近日,有游客吐槽在湖南省張家界景區購買橘子時,商家使用無簽封、未年檢的作弊秤稱重。其發現,兩斤六兩的橘子在不同單價檔位顯示重量不一,實際少了六兩,本該付30元卻被多收9元。游客稱,自己在景區三天內光顧了五家商鋪,其中四家存在缺斤少兩的情況。
9月22日,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情況說明:網上反映情況基本屬實,目前我局對相關店鋪已立案調查,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依規處理。
![]()
游客三天內光顧五家商鋪,四家都存在“缺斤少兩”問題,這樣的比例哪里是“個別現象”,分明是部分商家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商家用沒簽封、未年檢的作弊秤短期牟利,被發現后還找借口搪塞,看似能蒙混過關,消耗的卻是游客對張家界的信任。
要知道,旅游城市的招牌,既要靠奇山秀水的自然風光,更要靠“放心消費”的口碑。外地游客為美景而來,若連基本的消費安全、誠懇服務都得不到,再美的風景也會蒙上陰影。一旦游客將“張家界”與“宰客”的印象聯系起來,后續扭轉將難上加難。
更值得追問的是,從游客“三天遇四家”的情況來看,作弊秤大概率已存在一段時間,為何此前監管巡查沒能發現,還是發現后未徹底解決?每次都要等事件曝光、輿論發酵,才成立專班、立案調查,這種“曝光才重視”的被動應對,難免讓公眾質疑監管的主動性。
監管的核心,從來不是“事后救火”,而是“事前防范”。若日常監管能做實做細,早發現、早處理商家違規行為,何至于讓亂象反復出現?
眼下,十一黃金周臨近,各地都在全力爭搶游客:有的發消費券,有的辦特色活動,文旅競爭早已進入“拼服務、拼口碑”階段。可張家界在此時又因“作弊秤”引爭議,再疊加此前的“兩個菜844元”的天價餐事件,很容易讓游客形成消極印象,這無疑是在逐客。
懲罰違規商家或許不難,但負面事件對城市形象的傷害,遠非幾場文旅活動就能修復。從天價菜到作弊秤,從商家貪心到敷衍辯解,每一次負面新聞都是對城市形象的扣分,而要挽回口碑,需付出數倍努力。
能留住游客的,從來不是小聰明,而是實打實的真誠、放心與貼心。別讓小小的作弊秤,砸了張家界這塊珍貴的旅游金招牌。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
編輯:韓靜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