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這座靠山吃山、靠景吃景的城市,誰也沒想到會在自己腳下摔這么重的一跤。
幾年前,當地政府花了約25億元,造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仿古城”——大庸古城。
項目宣傳得熱火朝天,說是要“復興古韻”“再造盛景”,目標是年入五個億、帶動城市文旅升級。
可如今,游客稀少、商鋪空蕩,唯一能穩定賺錢的竟是停車場。
![]()
其實,這不是孤例,全國各地的古城夢正一個接一個碎掉。
從青海文旅集團的清算,到洛陽孟津文化小鎮的爛尾,再到西安曲江文旅的巨額虧損,文旅賽道正在從“風口”變成“風暴中心”。
曾經的地方名片,如今成了財政黑洞。
但問題并不只是虧了錢,更可怕的是:這些項目從一開始,就站在了錯誤的邏輯上。
01
十年前,全國興起一陣古鎮熱,哪座城市不想有個“麗江”“烏鎮”式的爆款?
于是,全國掀起一場造古城運動。
張家界也看準這個風口,迅速拍板并在2016年3月立項,短短三個月就開始動工。
項目被定為市級重點工程,占地240畝,總投資接近25億元。
按照當初的規劃,古城建成后每年能帶來五億元收入、凈賺兩億元。
投資方幾乎都是地方國企,口號喊得非常響亮:“要讓文化帶動經濟,讓古城點亮城市”。
然而,當所有人都忙著畫藍圖、簽合同、剪彩時,卻沒人真正問一句:游客為什么要來?
![]()
大庸古城的建設節奏幾乎是“拍腦袋式”的,上級批復速度快,施工節奏更快。
設計改了又改,預算超了又超,最后建成的不是一座古城,而是一座披著古風外殼的鋼筋商業綜合體。
它看上去像明清古鎮,但走進去就是熟悉的連鎖奶茶、商鋪、演藝廳,甚至還有現代玻璃幕墻。
那種割裂感,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假”的痕跡。
在這種倉促的項目邏輯里,文化成了裝飾,而不是靈魂。
02
幾乎每個失敗的文旅項目,背后都有一套看似完美的PPT。
建一座古城、配一個劇場、再開幾家餐館和民宿,白天購物、晚上看演出,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的閉環。
大庸古城正是按照這條模板打造的。
建筑群模仿明清風格,配上土家族花紋和吊腳樓造型。
沿街開200間商鋪,招餐飲、紀念品、小商品,再配上一場投資幾億元的沉浸式演出《遇見大庸》。
但紙面邏輯和現實市場之間,隔著一道深淵。
![]()
項目上馬后,施工一拖再拖,從原本計劃的550天工期,硬是干成了五年。
開業后更是一地冷清,游客量與預期差十倍不止。
演出開場觀眾寥寥無幾,最火的一次也不到三百五十人。
幾億投資的劇場,連水電費都賺不回來,商鋪關門的速度比開業還快,租金回收幾乎為零。
原本寄希望于“夜經濟”的街區,如今成了“白天曬太陽、晚上曬風”的空街。
問題不在形式,而在靈魂。
仿古建筑再多,沒有文化記憶也只是擺設;演出再炫,沒有情感共鳴也只是表演。
游客不是來數磚頭的,他們想體驗的是故事、情緒、煙火氣。
大庸古城有燈光,有建筑,卻沒有“活著的內容”。
03
2021年,古城試營業的第一年,賬面虧損0.84億元,沒人當回事,覺得新項目總要有個爬坡期。
2022年虧了1.5億,2023年虧了2.4億,到2024年,虧損接近6億。
四年加起來,11個億蒸發不見。
更扎心的是,這四年幾乎沒賺過一分錢。
有游客說,白天進古城逛一圈,店鋪八成都關著門。
晚上去看演出,還得湊人數才開場,居民開玩笑說:“古城最熱鬧的地方是停車場。”
![]()
那句笑話,其實戳中了整個行業的痛點,不是游客不出門,而是他們不愿意被糊弄。
2025年上半年,全國出游人次近18億,消費總額達1.8萬億元,可這些人沒去仿古景區。
他們去了淄博燒烤、去了天水麻辣燙、去了哈爾濱冰雪節。
人們不缺旅行目的地,缺的是“真誠”的目的地。
大庸古城的虧損不是偶然,而是一連串錯誤疊加的結果,它以為造景等于旅游,建筑等于文化,流量就等于生意。
最后,它成了一個花了20多億、卻連基本人氣都留不住的空殼工程。
04
很多人以為文旅失敗是因為游客少、宣傳弱,但真正的原因在更深的地方。
首先,是制度的失衡。項目幾乎全由地方國企操盤,資金來自財政和融資。
錢不是自己的,風險也不是自己的,于是決策可以快、預算可以松、問題可以推。
上馬靠行政命令,下馬靠財政兜底。
這樣的模式注定沒有效率。一個項目的生死,不由市場決定,而由會議決定。
其次,是市場的誤判。
張家界本來就有自然景觀優勢,游客不會專程去市區看一座“復制的古城”。
更何況,全國的“古城古鎮”都長一個樣,木結構房子、紅燈籠、仿青石地面,連店鋪都賣同樣的小吃和紀念品。
調查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國古鎮都差不多”,游客的腳步已經誠實地投了票。
![]()
最后,是文化的缺席。
大庸古城外殼是明清風格,名字是“古城”,卻沒有屬于自己的靈魂。
真正的文化,不是堆符號、掛匾額,而是能讓人感受到地方氣息。
比如麗江的小橋流水、平遙的城墻故事、黃姚的舊時巷弄。
那些地方的記憶,是從生活里長出來的。
而大庸古城的文化,是設計師在圖紙上畫出來的。
這種錯位導致制度、市場、文化三重失衡,讓項目從一開始就站不穩。建得越大,摔得越狠。
05
大庸古城的故事,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文旅產業的虛火。
我們習慣把項目當政績、把文化當包裝、把游客當流量。
卻忘了旅游的本質是體驗,是情感,是人與土地之間的連接。
未來的文旅,不該是比誰的建筑高、燈光亮、投資多,而是比誰更懂人心。
![]()
真正能活下來的項目,不是“復制成功模板”的那一批,而是能把地方故事講透、讓人留下回憶的那一類。
造城容易,造價值難。
一個城市能不能被人記住,不在于它有多少仿古建筑,而在于有沒有一段能被講述的真實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