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書按:今年五月,我們在市集上認識了山西人民出版社旗下一個名為“寄了”的出版品牌,那時品牌剛剛成立兩個月,只出了一種書就報名來了市集。她們用輕盈的插畫故事集談論沉重的“生死議題”,為市集策劃了“如果妄想都想不出好的選題就別搞出版了”的好玩迷你展,有一個主理人還有兩只主理貓,后來又聽說她們在殯葬店里做了新書活動......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新品牌的有趣。四個月過去,我們又找到品牌主理人劉遠,想聽聽“寄了”出生這半年的故事。她總結:做了一個叫“寄了”的品牌后,編輯差不多要“寄了”。

在出版行業興盛期過去了一千年后,我入職了出版行業。
在“主理人”變成貶義詞之際,我成為了“寄了”品牌的主理人。
當做書的小編問我愿不愿意寫一篇關于“一個人做一個品牌”的文章時,我不禁想起2025年4月初,那個自以為有點小聰明的我,把自己推入了火坑。
說起來,“寄了”品牌的誕生,做書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寄了”(讀作 jì liǎo ),是山西人民出版社的一個聚焦生死議題的子品牌。
“寄蜉蝣于天地”,喻人生之短暫。
“了卻身后事”,是一種近乎圓滿的死亡。
“寄”謂之生。
“了”謂之死。
“寄了”,生死事小。我們以一種很輕的方式觸碰生死議題。
![]()
品牌誕生:一場蓄謀已久的沖動
品牌理念的誕生,源自開會時的一次發呆。那還是今年3月的下旬。
我有一本即將出版的書叫《最后的儀式:回喵星一路順風》,是一本非虛構的文學故事集,由12個真實故事組成。
![]()
故事的作者們處于人生的不同階段、面臨不同的煩惱,但她們都與一只或幾只貓結緣,并經歷過與貓咪陰陽兩隔的告別。
當時,我社領導在講臺上說“鼓勵編輯開創自己的品牌……”
“寄”和“了”這兩個字,忽然就掉到我的腦子里。
起心動念做這本書的契機,是我的好友的寵物貓離世。她的貓咪離世時15歲,死因是不可逆的衰老。寵物醫生都說“這貓養得很好了”。但我那一向不善言辭的朋友,竟然發出了“養貓的感覺就是,就算它壽終正寢,也會有一種喪子之痛”的感慨。
那之后,我們一起旅行、散心,暢談一些宏大的議題。
我們刷了很多關于寵物離世的帖子,結識了不少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又發現這些帖子經常存在不了多久就會消失,有的是因為違規被屏蔽,有的是創作者自己的心境改變而設置為僅自己可見。
人與寵,乃至生與死,對當代人如此重要的敘事,卻留不下比寫在沙灘上的字稍恒久一些的記錄,這讓我們覺得可惜。我們決心做一本書,我的好友擔任了這本書的插畫師。
![]()
還沒有選題儲備的情況下,讓我加急推出“寄了”這個生死教育的品牌的契機,是為了報名做書的一次圖書市集。
坊間傳聞,做書的活動會重點選錄出版社的子品牌。(書桑:不信謠不傳謠嗷
正在審核最終版圖書封面的我,當天就讓設計師把“寄了”的logo加在了書脊上。可見,很多時候,決定去做一件事的契機絕不是已經準備充分了。往往是被多種因素推著走,開始了,就堅持著走下去。
![]()
![]()
2025年5月,“寄了”在漓江文學節·文學熱愛市集
“背后有人”的孤勇者
這個品牌是,但也不是“一個人在做”。
大概就在今年的四月吧,我所在的山西人民出版社進行了一場“去中心化”的改革。社長一改以往大致按出版類型劃分的以編輯室為中心的組織結構,所有編輯回流編輯中心。任何編輯都能以“項目”為單位,召集適合的同僚一起干事,項目結束再各自組織或選擇下一個項目。
這種多節點、網絡化結構,立竿見影提升了編輯們的主動性。
所以,“寄了”這個品牌,以不同圖書或活動的不同階段為單位,可以集結起不同的人,不僅是編輯,設計、發行等部門的同事也隨時都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組織內部流動起來,必然會促成百舸爭流的局面。
這幾年,幾乎各行各業都說大環境不好,做事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能得到一個開創品牌、“內部創業”的機會,是十分幸運的。有些道理講起來可能有點大,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這不單單是幸運或是殊榮,更是一份責任,一份有幸行至此處,要為后來者開辟道路、把路走寬的責任。
上價值上得有點早。
但這確實解釋了我近幾個月累個半死,但是一直堅持的原因。這種堅持,必然不是因為瑣碎事務增多而失去審校費、每個月只有底薪的貧窮,也不是因為出差頻繁且短期內看不到實質性成果的勞碌。
品牌留在主理人身上的印記
開始做品牌后,真的感受到了它對個人精力的“虹吸效應”。
幾乎所有的精力都被吸入,人生被推著進行了一場“斷舍離”。
字面上,減少了很多無用的社交,不得不摒棄一些習慣已久但低效的工作方法。
部門也換了。開始做品牌后,營銷方面也做得很賣力,突然有一天,老大說,你去電商歷練一下吧,好好琢磨琢磨營銷。
啊?我?
![]()
于是,加上去中心化那次,三個月內我搬了兩次辦公室。東西一再精簡,又是一番斷舍離。
做品牌,和單純的文字編輯不同,要深入出版的全流程。
簡單聊一下“寄了”品牌目前的重頭戲——選題策劃環節。選題主要有本版書和引進版兩個方向。想結識優秀的作者,跑線下也很重要。過去兩個月基本是拔腿就走,很多活動本身在周末,出差的時間也定在周末。有一整個月,就是平時上班,周末出差,連軸轉。想著對結果負責,事假病假也沒心思請了,主打一個“all in”。
不過,那個月明顯感覺身體變差了很多。網上推給我的類似于“這N個癥狀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的帖子,我都忍不住點進去,看完就覺得自己快完了。
做品牌是長期的事情,當時就意識到不能這么干,還是要勞逸結合。
引進書方面,主要通過郵件與代理公司和外方溝通。我從入社起就經手版貿方面的工作,這部分也都靠自己問詢、參與競價,天天盯著郵箱等結果。
普通的出版社不可能純靠“砸錢”拿到一些比較搶手的書的版權,大家能給的價格都差不多。溝通方式主要又是文字。能凸顯自己的,就是對文字形式和內容的打磨。
三個月內,我更新了兩版我社的中英文介紹,還翻譯了一些最新的代表性出版物的書名和簡介。
都是很耗時間但不能直接看出成果的工作。
這段時間,我一個p人被逼成了j人,每天帶著to do list上班。然后,剛坐到座位上,屁股還沒坐熱,就收到了重要郵件,半天的任務都要往后推。
有一天,一個只差臨門一腳的版權的外方問(原文為英文):“只是,我們從未和山西合作過,能不能介紹一下你們社最近在做什么?”
十分隨性的語氣。
誰懂啊,看到這個問題差點吐出一口老血,用一封簡短的郵件講清楚十多個部門的一個社“最近在干什么”,還是中英雙語……
有時候真的很想沖到樓道里尖叫。
最后還是成功拿到了這本書的版權。
如果問做品牌至今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成果暫且看不見,人是真的快“狗帶”(go die)了。
![]()
這段時間我用得最多的表情包:
想死但不能真的死
想死但覺得該死的另有其人
哈哈我瘋啦!
豆沙咯!豆沙咯!
![]()
但是,為什么很累但是愿意做?
做品牌自然有其讓人上癮的魅力。
品牌本身,就是一座燈塔,一個長期主義的承諾。一盞燈亮起來,能持續地吸引志同道合之人向這邊靠攏。
我所結識的讀者,做書的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很多都主動為我提供了幫助,不求物質回報。很多人也短暫參與過品牌建設的一部分工作。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正是一個品牌的理念,讓這些耀眼的星星愿意聚攏到我的身邊。
最近,“主理人”這個詞好像變成了貶義詞,一提起“主理人”,就讓人想到滿口理念、裝腔作勢的人。
我不癡迷于這個詞,但我絕不抵觸理念。過去三個月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一是“落地真的不易”,另外一個就是,做品牌,就是得賣理念。
不然,起步階段,資源有限,經驗不足,別人憑什么愿意伸出援手?
根本的邏輯就是:這件事有點兒意思,我也要以某種方式參與。
只是,兜售理念,不要陷入自我陶醉即可,不然聽眾吐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翻出了品牌誕生當日和朋友的聊天記錄——
我:我做這個品牌,就是希望能讓大家能直面生死!能療愈大眾!給大眾的迷思提供答案!我想聽到讀者看到我們的內容后血肉瘋長的聲音!
朋友:我覺得我們可以把這個品牌放得小一點……
當時的我忽略了朋友小小的提醒。
經過三個月的摸爬滾打,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人永遠沒有辦法完全代入別人的處境。我陪伴,我傾聽,我給出建議,但我永遠不能控制別人做出特定的反應。
相應地,我把品牌的意義感改成了:提供一種陪伴,當讀者需要時,發現我們就在手邊。
向死而生,直至死亡
前幾天和朋友閑聊時,大家又做了已經火了好幾年的16型人格測試。
我一個entp,第一次測出了enfj。測試或許僅供娛樂,社交貨幣罷了。
但這確實是做這個品牌的過程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記。同樣,主理人的特色也會體現在她的品牌上。
選題方面,其實生死教育的范圍是很大的,但是因為個人閱讀的偏好,目前文學、心理學、社會學方面的選題居多,醫學、經濟學類較少。將來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來拓展“寄了”的版圖的。
![]()
裝幀設計,我沒辦法像大多數品牌一樣保證圖書設計風格整體統一,我計劃在保持開本統一的前提下,每本書都很不一樣,精裝簡裝不拘小節,亞克力、硫酸紙、布面這些封面我都想嘗試一下,到時候,你的書架上的這一排看似性格迥異的書,都印著同一個logo:寄了。
營銷方面,就像我交朋友一樣,我特別喜歡破圈,前段時間嘗試了去殯葬店辦分享會、死亡主題的藝術展等等,總想嘗試新花樣。
![]()
![]()
這些是目前的情況。一切都會在實踐中調整。
最近掛在嘴邊的“要死了要死了”,轉變一下,或許就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心態。
做品牌或者做人,對我來說,就是不斷變化、成長,直至我“寄了”的那一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