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地產博主,大嘴想問問大家:
每次樓市一有什么新政策出來,哪個群體最積極、反應最大?
答案估計你們都猜到了——就是中介!
樓市火的那幾年,帶頭喊“房價永遠漲”的是中介;現在樓市冷了,天天說房價還得跌的,還是這幫中介。
昨天,微博上有個話題火了:# 。
紅星新聞的記者去暗訪了一圈,發現中介頭子鏈家為了趕緊把房子賣出去,選擇雇人假扮買家,倆人唱“雙簧”給房東施壓,玩的就是壓價套路。
這兩年隨著樓市下行,不少干地產的都轉行了,中介行業也走了不少人。留下來的呢,天天被公司考核壓得喘不過氣。有個鏈家的人說:
公司要求每天必須帶15組客戶看房,不找人演戲根本完成不了。
結果這種變態考核,就搞出來一條灰色產業鏈:專門雇“演員”冒充買家,批量看房、虛假壓價。
這些“演員”看一次房能拿200塊,任務不是真買房,而是配合中介挑毛病——缺點不能說太多,不然房東會起疑,但要恰到好處地壓價。
中介就靠這種假帶看,一次次給房東洗腦,說市場多冷、價格多高,慢慢把房東心態搞崩。
紅星新聞里舉了兩個例子:
案例一:一套掛牌339萬的房子,中介讓“演員”直接砍到280萬,差價快60萬。房東氣得當場發火,摔門就走。 案例二:掛牌538萬的房子,中介咬死讓“演員”只出470萬。來回拉扯之后,房東眼淚都快出來了,最后主動降到510萬。
那中介為啥要這么搞?
有中介坦白說,這是為了摸清買賣雙方的心理底價。
一個叫“秒賣房”的工作人員說:“如果讓真買家直接和房東談,萬一談崩了,人家可能就不考慮這房子了。我們先讓演員去試,看看兩邊價格差多少,心里就有數了。”
記者配合演完一場后,中介給了200塊報酬,還透露他們老板靠這種壓價套路,每個月都能賺不少,月入超過50萬。
“一個月收50套房子,賺50萬肯定沒問題。”
鏈家是2001年左暉創立的,到2017年已經是全國最大的中介連鎖。
2018年,左暉把鏈家整合成了貝殼,搞出了“平臺+直營+加盟”的模式,平臺是貝殼,直營門店有鏈家,加盟的有德佑、樂家、住商等。
這種線上+線下的模式,基本壟斷了房產交易市場,不管是二手房還是新房。
貝殼的財報顯示,他們代理的新房成交額其實不到二手房的一半,但收的傭金卻比二手房還高。
有開發商營銷總透露,現在在賣的新房里,超過八成都是和貝殼分銷合作的,很多還是獨家。
房子賣不動,開發商只能靠分銷渠道,而貝殼憑借平臺優勢幾乎獨攬了這個市場。一方面,貝殼帶客能力確實強。
不夸張地說,只要傭金給夠,再難賣的盤,貝殼也能讓售樓處擠滿人。
但另一方面,貝殼也成了房產鏈條里最賺錢的一環。一般渠道傭金就1~2個點,但貝殼至少2個點起步,3~5個點是常態,難賣的盤甚至抽10個點以上。
也就是說,開發商賣一套100萬的房子,可能得給貝殼10萬渠道費。
要知道現在很多開發商利潤也就幾個點,有些為了回本甚至虧本賣房,可貝殼的傭金一分不能少!
新房賣不掉,開發商就得死,而貝殼捏著渠道,就等于捏著開發商的命脈。本來是合作共贏的事,但在貝殼面前,開發商被逼得卑微到土里。
搞專場、簽獨家……各種套路下來,開發商利潤被壓得干干凈凈。結果就是,這幾年很多樓盤交付標準大幅縮水。
以前開發商靠品牌和品質賣房,現在品牌沒用,高傭金才能帶來客戶。預算就那么多,錢都給了平臺,哪還有錢好好蓋房子?最后交付時全是問題。
但在貝殼的邏輯里,房子減配、延期、爛尾都和它沒關系——它只是中介,風險都是開發商的。
所以這輪游戲里,開發商輸了,買房人輸了,只有貝殼贏了。
二手房方面,貝殼占了全國一半的交易量,2024年總交易額3.34萬億。
市場冷了,越來越多人想賣房套現,貝殼手握房源和客戶流量,中介費收兩邊,買家賣家一起薅。
一線城市一套房幾百上千萬,貝殼一單雙邊收個幾十萬中介費,輕輕松松。市場好時薅買家,市場差時薅賣家。
這還不夠,貝殼又搞出一個“好贊好房”的服務,收房價的1%,美其名曰給你多推流量,早點賣掉。不簽約?那就很難有人看房。
現在房子難賣,中介就更要想辦法促成交易,一邊壓賣家價,一邊抬買家價,只有成交他們才有錢賺。
一筆交易下來,賣家出兩筆錢(中介費+流量費),買家出一筆,貝殼賺三筆。
有部電影里那句臺詞說得好: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在房地產市場上,掌握“流量霸權”,確實也可以為所欲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