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一輩子娶了兩任妻子,另外納有兩個妾室。
蔣介石的第一任妻子是毛福梅,兩人于1901年結婚,當時蔣介石才14歲,毛福梅19歲。1910年毛福梅生下蔣介石唯一的親生子女蔣經國。
![]()
蔣介石和毛福梅
1911年,蔣介石納姚冶誠為妾室。
1921年,蔣介石納陳潔如為妾室。
蔣介石娶妻納妾的節奏很穩啊,前三個妻妾中間都是間隔10年。
1927年,蔣介石和原配毛福梅離婚,并和兩個妾室脫離關系,這年年底他和宋美齡結婚,宋美齡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
![]()
蔣介石和宋美齡
毛福梅自從19歲嫁給蔣介石,一直到兩人離婚,夫妻倆幾乎沒什么感情,毛福梅之所以能為蔣介石生下唯一的親生子女蔣經國,這還是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特地從老家跑到上海,向蔣介石下跪請求、以死相逼的結果。
![]()
毛福梅(左),王采玉(中),蔣經國(小),蔣介石(右)
1927年蔣介石和毛福梅離婚后,按照約定毛福梅離婚不離家,由王采玉將毛福梅收為義女,蔣介石仍給養毛福梅,同時毛福梅仍主持蔣家(老家)家務。
1925年,15歲的蔣經國赴蘇聯留學,直到1937年才回國,回國后遵照蔣介石的安排,他在浙江寧波奉化縣溪口鎮老家陪伴母親、祖母約半年時間,1938年1月他離開老家前往江西南昌赴任江西省保安處少將副處長。
![]()
毛福梅和蔣經國
1939年12月12日,日軍飛機轟炸蔣介石老家,毛福梅死于轟炸,享年57歲。
由于蔣介石不喜歡毛福梅,夫妻自從結婚后就聚少離多,即便聚在一起,夫妻倆也沒什么感情、沒什么話說。1927年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后,毛福梅更是再難見到蔣介石一面。
兒子蔣經國和她相處的時間也不多。1922年12歲的蔣經國就離開老家去了上海上學。1925年更是遠赴蘇聯,從此母子相隔萬里之遙。1937年蔣經國回國后,也只在老家陪伴了她半年左右。
毛福梅的一生,從精神感情來說過得很凄慘,丈夫不愛,兒子又多年不在身邊。
![]()
毛福梅和兒媳蔣方良
1939年12月12日,蔣介石接到老家電報得知日軍飛機轟炸了老家,他立即電告蔣經國:“頃接張愷電稱,家中被炸,爾生母無蹤,恐有不測,將生亦受傷,希即請假回家,料理一切為要。”
蔣經國接到父親電報后,立馬從江西贛州啟程趕回老家。
這一場轟炸,溪口鎮被炸毀的房屋有80多間,有20多人死傷。
轟炸結束后,蔣家人到處找尋毛福梅不見,直到第二天才在弄口被炸倒塌的圍墻磚石下發現了毛福梅,其時毛福梅早已死亡,肚子被炸爛了,一只腳后跟也被炸不見了。
下面這張老照片,就是毛福梅遺體被發現的地方,部分未被炸毀的墻壁上貼著一張字條——蔣母毛太夫人殉難處。
![]()
毛福梅遇難處
蔣經國回到老家后,目睹母親的遺體,號啕痛哭,悲痛欲絕,對殺害母親的仇人日軍恨得牙根發癢,他割破手指頭,以自己的鮮血寫下“以血洗血”四個大字,兩側分別又寫“先慈毛太夫人罹難處”和“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經國泣書”,隨即刻碑立于毛福梅罹難處。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蔣經國當年所立石碑的復制品。
![]()
蔣經國立碑復制品
毛福梅去世后不久,奉化淪陷,日軍毀了蔣經國所立原石碑,這件復制品是后來國民黨奉化縣長根據原石碑照片復制。
毛福梅罹難后,按照蔣介石的安排,她的喪事一切從儉、從簡、從速。
他在發給蔣經國的一封電報中說:“家中喪事,在此亂時一律從儉、從簡,不宜張皇登報發訃,免敵多一宣傳材料。我意世事前途不能預測,如能從速安葬更妥,其葬地可在摩訶殿后面大樹附近,此地幽靜,必能安定也。”
![]()
蔣介石
對于父親的安排,蔣經國沒有異議,特殊時期只能特殊處理。誰知道日軍的飛機哪天又來轟炸,根本沒有可能按照禮儀傳統為母親操辦隆重的身后事。
![]()
蔣經國和妻子蔣方良為母親守孝
當年12月19日,蔣介石又發電報給蔣經國:“葬地如在摩訶殿后,離村莊太近,恐遭轟炸,則應另覓較遠之處。上山橋頭如無相當墓地,則在顯靈廟東首,即馬鞍山東北山腳,或可覓得一地,惟不可聽鄉人講風水堪輿之說,而只擇高朗之地,如其無水蟻之患足矣。”
很多人都認為蔣介石一輩子迷信風水堪輿之說,從他給蔣經國的這封電報可以看出來,他根本就不信這些東西。
最終毛福梅還是安葬在了摩訶殿后,這是蔣經國堅持的結果,因為他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生前最喜歡的就是待在摩訶殿誦經祈福。
![]()
摩訶殿
下面這幾張照片,就是毛福梅的墓。
![]()
毛福梅墓
![]()
毛福梅墓
![]()
毛福梅墓
摩訶殿是溪口鎮中心的一間佛堂,1931年由篤信佛教的毛福梅出資修建,殿內供奉有佛像,同時也供奉著蔣家先祖蔣宗霸(溪口蔣氏第一代先祖)。
蔣宗霸生前也篤信佛教,人稱摩訶居士,曾拜高僧布袋和尚釋契此為師。
摩訶殿是一處坐東朝西的殿宇,毛福梅墓就在殿后,也就是殿東邊,更東邊還有蔣經國為母親守孝的墓廬。
![]()
摩訶殿平面圖
![]()
毛福梅墓廬
![]()
摩訶殿佛殿
1939年,蔣經國操辦完母親的后事后就離開了老家,先去重慶見了父親,隨即回到江西贛州繼續工作。
這時候毛福梅的靈柩只是暫厝在摩訶殿后,并未正式安葬,一如直到今天蔣介石的靈柩都只是暫厝在臺灣省桃園市大溪鎮的慈湖陵寢,等待時機運回大陸正式安葬在溪口老家。
![]()
蔣介石靈柩
這里簡單解釋一下“暫厝”這個詞,這個詞屬于特殊用語,不常用,“暫”就是暫時的意思,“厝”就是停放等待安葬或者淺埋等待正式安葬,兩個字綜合起來就是暫時停放或淺埋等待正式安葬。
1941年,奉化淪陷,日軍闖進蔣家老宅和摩訶殿大肆掠奪毀壞,不僅砸毀了蔣經國立的“以血洗血”石碑,還把毛福梅墓給挖開了,棺材也被打開,毛福梅的遺骨遭到破壞。
![]()
日軍
直到抗戰勝利后,1946年12月蔣經國才回到老家將母親毛福梅正式下葬,并舉辦了十分隆重的葬禮,當時國民黨方面的一應大員幾乎都參加這次葬禮。
![]()
毛福梅葬禮,蔣經國和蔣方良
毛福梅的墓碑由當時奉化縣知名書法家吳敬恒題寫——顯妣毛太君之墓。
其實最初蔣介石是將碑文該如何寫這個任務交給他的結拜兄弟同時也是國民黨的筆桿子戴季陶的,戴季陶琢磨了半天,回復蔣介石說應該題寫“蔣母毛太夫人之墓”。
但蔣介石覺得這樣寫不妥,毛福梅是夫人,那宋美齡是什么?是二夫人?這樣搞宋美齡肯定不高興。于是又讓戴季陶繼續費腦子想,既能體現毛福梅的地位,又不要得罪宋美齡。
![]()
毛福梅
最終戴季陶只得按照蔣介石的心思,咬文嚼字地將碑文改成“顯妣毛太君之墓”,意思是完全以蔣經國的名義立碑,只提兒子和母親,完全不提夫妻、不提蔣家。
可憐毛福梅,19歲嫁入蔣家,不得蔣介石歡心,和兒子又聚少離多,一輩子過得郁郁寡歡,就連死后竟然也得到蔣介石的承認。
![]()
毛福梅
更可憐的是,毛福梅正式安葬30多年后,在特殊時期她的墳墓又一次被毀壞,墓碑被一伙學生丟到附近的小樹林里,墳墓被挖開,棺材被一把火給燒了,遺骨則被學生們用繩子綁在小汽車后拖行,散落四處。
直到1979年,毛福梅墓才被修復,但修復后的墓其實也就是個象征性的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