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超強臺風樺加沙兩天之后到來,華南地區嚴陣以待。我們能夠預測如此準確,要感謝中國氣象學和地球科學的創始人竺可楨。20世紀初的中國赴美留學生群體中,涌現了許多在不同領域具有深遠影響的知名學者,其中有竺可楨。他是中國氣象學和地球科學的鼻祖。
竺可楨隸屬科學與工程領域,1910年和胡適之、趙元任同船赴美;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中國近代地球科學與氣象學奠基人,創建浙江大學地學系。他的成就包括提出“物候學”理論,長期主持中國氣象觀測網絡建設。
![]()
竺可楨(1890至1974,享壽84歲),字藕舫,浙江紹興人。
他創立中國現代氣象觀測體系,提出季風系統概念,劃分中國八大氣候區,開創性地研究中國近五千年的氣候變遷。在地球科學方面,他推動自然區劃與綜合考察,主導冰川、凍土、沙漠等新興領域研究。他堅持每天從不間斷記錄氣象數據長達38年,奠定中國《物候學》研究基礎。
物候學(phenology)是研究生物周期性現象與氣候和季節變化關系的學科,全稱是《生物氣候學》。竺可楨是這方面中華民族的前驅,筆者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竺可楨曾任浙江大學校長(1936至1949),倡導“求是”校訓,培養出錢人元(高分子物理化學家)、程開甲(理論物理學及核武器技術專家)等杰出人才。他在東南大學首創“地學系”,將氣象學獨立為系內的專業學科之一。他科學報國的精神與嚴謹治學的風格,影響了一大批后學。他畢生致力中國科學教育,被譽為“中國氣象學之父”。他的日記跨越60余年,每天記錄各地天氣數據,體現極致求實求是的精神,終生不渝。
竺可楨以跨學科的卓越貢獻發展出《地球科學》(geoscience,簡稱“地學”),和地質學及地理學不同。地學是研究地球結構、物質組成及演化規律的綜合學科。他的硏究確認了以下幾點 : (1)氣候冷暖澇旱循環是大自然規律,人類不應高估勝天能力;(2)農業本位經濟之下,氣候循環影響經濟,也影響政治;(3)經濟政治大氣候變遷下,地域發展的循環盛衰有其科學根據的必然性,引伸出地緣政冶逃不出“和戰循環”。
![]()
筆者希望強調的是,竺可楨從地球科學的角度指出人類歷史上和戰循環的不可避免性,比較《文明沖突論》《歷史終結論》《修昔底德陷阱》等論點更為深刻、更具說服力。二次大戰結束已80周年,現時看似妖霧又重來,正是“和戰循環”的體現。
全球有不少學者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戰正在醞釀中,甚至有意見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已揭開序幕。筆者個人認為,全世界人民要覺醒團結起來充分準備,不要戰爭來到措手不及。
帝國主義難以逃脫戰爭循環,其根源在于制度缺失與擴張本質。我們通過對大歷史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私有制度與壟斷資本的驅動下的系統性矛盾、有其內在邏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其核心動力在于私人資本對利潤的無止境追逐。為了資本積累進行資源爭奪,西方國家通過戰爭重新劃分勢力范圍,不斷翻新殖民掠奪模式和危機轉嫁機制,通過壓榨國內基層和對外軍事擴張激化國際沖突。2017年以來,美國的種種表現就是典型,現在變本加厲。
帝國主義為了維持霸權必然導致既有秩序失衡。美國通過締結“盟友”建立蜘蛛網式的軍事同盟,蓄意形成對抗陣營,發動局部沖突后以同盟條約擴大戰爭,通過戰爭重構掠奪機制。新型帝國主義戰爭有“無限化”的趨勢,從領土占領到隱形控制,從“顏色革命”到政權更迭,以經濟制裁、代理人戰爭等壓迫手段進行;全球對等關稅、北約東擴至亞太、意圖吞并鄰國、挑起中東沖突、集中貨幣發行權、出動美軍捍衛美債、以反恐為名到處引戰。“無限戰爭”的模式現在已擴展到中東和南美;“國防部”改名為“戰爭部”,已無需掩飾。
美國通過制造外部假想敵以緩解國內矛盾,2008年以來一直歪曲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威脅”。現在看來,“軍事工業復合體”還不夠全面,應該正名為“軍事科技工業和金融資本壟斷”的復合體。
毛主席的論斷:“只要帝國主義存在,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就存在”。這論斷和竺可楨地球科學的“和戰循環”吻合,是政治經濟學和地球科學的跨學科交義研判。這一觀點在新時代的今天,尤其是特朗普和拜登先后主政白宮8年多以來,已充分得到印證。美國覬覦全球資源(稀土、石油)的野心、帝國主義資源爭奪與地緣博弈的本質,從未改變。
人類的根本出路在治理制度變革與國際秩序重構,中國現正倡議全球治理、提出中國方案,研究解決路徑和具體措施。帝國主義戰爭循環的根源在于其制庋對利潤與霸權的病態追求,戰爭形式只是底層邏輯的變體。怎樣能夠擺脫竺可楨提出的“和戰循環”?有待當代學者專家們通過跨學科研究深入探討。歷史警示我們: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sword of Damocles)便始終高懸,不可不察 。
竺可楨的“和戰循環”并不單純是學術概念。他在戰時教育實踐中同時提出應對策略。在中國持久的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科學的戰略循環,將氣象學研究轉向服務軍事需求,發揮天氣預報對空襲防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中國空軍的損失。新中國成立后,他目光轉向重建工作,推動全國資源普查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完成從“戰時應急”到“和平建設”的閉環。他的“和戰循環”本質上是科學規律與民族命運的交織;從氣候周期到教育科研的韌性實踐,展現了一位科學家在動蕩時代如何以知識應對挑戰、推動社會螺旋式向上發展。
![]()
竺可楨在臺風預防研究方面,早在上世紀20年代已首次提出基于地理源地和路徑的臺風分類法,將臺風劃分為6大類型和21個副型,今天仍然適用。這一分類系統為后續臺風監測和預警提供了科學依據,至今仍對東亞臺風研究極具參考價值。他在《臺風的源地與轉向》中分析了247個臺風的運動軌跡,首次系統研究了臺風轉向的規律。他又開創了中國季風氣候研究,提出季風系統影響臺風生成和路徑的理論,為理解東亞臺風季節性分布(為什么夏季高發)奠定了基礎。他主導建立了中國早期氣象觀測站網絡,為臺風數據采集和實時監測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持。他對臺風的分類和路徑研究,直接幫助沿海地區制定防風策略,包括漁船避風路線規劃。他的工作啟發了中國現代臺風氣候學研究。今天我們對臺風數值的預報模型,仍會參考竺可楨累積起來的歷史數據。
今后幾天,當我們以萬全之策應對超強臺風襲擊華南地區的時候,筆者悠然想起竺可楨;應對臺風,如同應對戰爭。行文至此,不可無詩。立說風云寫春秋,地學胸中氣象收。測天觀海求報國,著書薪傳化鴻猷。風狂雨暴樺加沙,楨槐傲立砥潮頭。今日山河猶記取,可知風骨峙中流。緬懷竺可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