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階段是科技工作者的創新黃金期,如何助力其成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2025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多位大學校長和青年科學家共探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的路徑。
青年階段是一個科技工作者最珍貴的“黃金期”。此時,創新的火花不斷閃現,對探索未知躊躇滿志。
如何讓青年科技人才穩健成長,為他們釋放潛能營造最好的環境,成為當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課題。
不久前在溫州舉辦的2025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記者圍繞這一課題與多位大學校長和青年科學家對談。他們以切身的經歷和體會,為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探索路徑,為青年人才更好成長發聲。
![]()
2025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官方展示交流活動“萬有引力π”現場。記者 劉琨 攝
人工智能,機遇還是挑戰
“人工智能時代正在改變教育的底層邏輯,我們必須重塑教育生態。”在溫州肯恩大學舉辦的峰會“大學教育與未來人才培養論壇”上,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楊宗凱的話引起在場高校校長們的共鳴。
從政策層面看,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已成為明確方向,為青年人才培育劃定了轉型路徑。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明確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當月,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制定印發《浙江省推進“人工智能+教育”行動方案(2025—2029年)》,將推進學生人工智能教育等列為重點任務,提出到2029年,實現人工智能教育基礎設施的基本覆蓋,各級各類學校廣泛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生態,助力教育的系統性變革。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臺,讓人工智能與青年人才培育的結合,從“探索嘗試”走向“系統推進”。
多地學校已在實踐中驗證上述理念。西交利物浦大學打破了傳統學科界限,構建了“學習超市”數字平臺,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新生態。在此基礎上延伸出許多交叉學科的新專業和方向。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的學院和專業設置,瞄準了智造生態學院、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學院、產金融合學院、智能機器人學院、物聯網學院、文化科技學院、芯片學院等,提升學生適應當下產業發展需要的新能力。
機遇背后潛藏挑戰。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警示:“如果傳統大學不主動變革,未來15年內或將面臨生存危機。”當AI能夠生成比教授更全面的知識圖譜,當信息獲取變得無比便捷時,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育價值正被迅速稀釋。
盡管技術浪潮洶涌而來,校長們仍舊認為,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教育的本質不能偏移。
上海紐約大學榮譽校長俞立中說:“教育的本質,是為了讓每個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長,將來可以服務于各行各業的發展。”但現實中,教育往往把所有人推向同一條跑道,形成“內卷”。在他看來,未來教育的關鍵,需要從“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起點重新出發,推動培養模式和評價方式的系統性改革,人工智能的興起恰恰成為這一轉變最有力的“催化劑”。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長李和章同樣認為,未來人才應具備三大核心素質:先進理念、創新實踐能力,以及對“美好”的追求。AI可以高效完成常規任務,但唯有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創造性突破。“追求美好”不僅是個人幸福的源泉,更是教育終極意義的回歸,關乎個體成長,也維系社會和諧、推進社會進步。
![]()
交流活動現場,參觀者體驗無人駕駛飛機。青科會官方供圖
大學啟迪,技能還是素養
大學課堂,是傳授已知,還是啟迪未知?
“頭部高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養創造者。”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副院長路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究其根本,大學承載著知識創新的重任。國際經驗表明,眾多重大科學發現與知識突破,其源頭正是大學這片沃土。然而當下,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浮現:在就業壓力的傳導下,部分大學的人才培養逐漸偏向“學歷輸出”。
青年人才的大學歷練,核心在于鍛造兩類能力:一是硬技能,涵蓋閱讀、寫作、表達、計算、信息工具運用等基礎技能,以及專業領域的精深技藝;二是軟技能,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頭部高校側重培養學生提煉問題的能力——即面對未知領域,如何敏銳觀察、精準定義關鍵問題,這是科學研究的基石。其他如教學型大學更注重訓練學生高效解決已知問題的能力。
在竺可楨學院,這里的科研啟蒙,并非要等到研究生階段才啟動——從大二下學期開始,學生便要深度參與真實的科研流程,從立項申報時的文獻梳理,到實驗過程中的數據采集與分析,再到論文撰寫、結題答辯,每一步都與真實的科研流程完全一致。“在‘做中學’,才能真正培育出學科敏感度與科研品位。”路欣說。
當前,按照“頂尖、相對年輕和具有廣闊國際視野”的原則,竺可楨學院推動89名求是講席教授為代表的頂尖人才和長聘教授為代表的優秀青年人才探索組建“教授學術小組”,140余名優秀學生加入導學團隊,讓學生在名師引領下開展長周期、個性化的導學培養。
“科學研究,尤其需要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從竺院多年拔尖人才培養中收獲的最大感悟。”作為竺可楨學院的導師之一,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萬喜表示,當一名竺院學生進入實驗室后,重點培養的就是他們獨立探索和獨立思考能力。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巴德年班學生倪飛達已獨立完成兩項課題,其關于精子發生激素調控機制的論文發表于2019年7月《自然》旗下刊物《細胞死亡與疾病》,很快被引超百次;2020年,她又在《基因》刊物發表另一篇研究論文。“課題方向是共同討論確定的,但研究思路完全是她獨立思考的結果,討論時展現的深度,讓我確信她已具備獨立破解科學問題的能力。”楊萬喜回憶。
一組數據更加直觀。2023年浙大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項目的本科生中,相當一部分來自竺可楨學院,導學團隊中超過60%的學生以第一負責人身份申報國家級、省級、校級科研訓練項目。此外,竺可楨學院本博貫通長周期培養的學生占比已近50%——這種長周期培育,正是為了讓青年學子在創造力最旺盛的年齡段,平穩邁入科研主戰場,敢于向未知領域發起挑戰。
歸根到底,還是培養更多“解決真問題的拔尖創新人才”。
知識和技能可以快速補充,但啟迪未知的素養,必須在大學階段精心培育。這種培育,需要引導學生保持“追問精神”。正如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所言,“一定要問‘為什么’,當你開始追問時,知道的就比別人多了。”他希望青年人才能夠體悟到堅持的價值,就像第一代浙商魯冠球那樣,抓住1%的機會便付出100%的努力,這種韌性正是科研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質。
更宏觀的時代變革,進一步放大了啟迪未知的重要性。溫州肯恩大學學術事務副校長楊毅欣是本次論壇活動的召集人,他強調,新一輪科技革命不是簡單的量變,而是深刻的質變。它正將人類帶入全新發展階段,社會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模式都將隨之重構,教育體系自然無法置身事外。“原有的知識體系已無法滿足未來發展需求,學科交叉融合、新的學科增長點不斷涌現,這是每一所大學都必須正視的問題。”因此,大學必須跳出以單一學科為支點的傳統封閉小圈子,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
這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如今,產業一線的需求、社會發展的痛點,正成為驅動大學創新的重要動力。這意味著,大學課堂的“啟迪未知”,要與真實的社會需求、產業挑戰相連,讓學生在解決真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應對未知、創造新知。
![]()
在溫州肯恩大學舉辦的峰會“大學校長圓桌論壇”。記者 金鵬 攝
人才培養,“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當全球科技競爭日益聚焦于人才之爭,一個關鍵命題是:我們該如何真正支持下一代科研力量的崛起?
在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全體大會上,《全球職業早期青年科學家成長發展現狀情況調查》從微觀層面深入洞察一線科研人員的實際情況。調查發現,青年科學家在職業生涯早期普遍面臨多重壓力:科研經費不足、行政事務負擔過重、短期考核評價壓力、對薪酬待遇和職業穩定性的憂慮等。
“這些困境直接影響到青年科學家的創新活力。”青年科學家代表、世界青年科學家聯合會理事長陸朝陽指出,“青年科學家最期待獲得的是穩定的經費支持、自主的科研空間和公平的成長環境。”這些問題直擊當前科研生態中的痛點——資源分配、科研自主權和職業發展路徑。
一般而言,對基礎學科來說,拿到博士學位以及工作的前幾年是一個分水嶺,對青年科研人才能不能冒尖、能不能走到領域前沿非常關鍵。多位專家在論壇上指出,博士階段以及獨立科研生涯起步后十年左右,是最有機會出成果的階段,也是最需要得到支持的階段。但整體上看,這一階段也是青年科研人才獲得關注最少的時期。
當下,許多國家級、省級人才計劃與項目,其功能更多在于“錦上添花”——嘉獎已取得的顯著成就,是對優秀者的榮譽與激勵。而對于正處“冒尖前”關鍵成長期的潛力人才,其培養與扶持機制顯得相對薄弱。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勁在公開報道中曾指出:“青年畢業后10至20年內如能得到老一輩專家的指導,走向學術研究前沿,其意義將十分深遠。”他舉了兩個例子:一是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注重老中青結合,鼓勵傳幫帶,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校企結合、中外合作,提升了人才梯隊建設能力;二是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集中優勢、團隊攻關,在做大項目中帶出隊伍,讓青年登上寬廣平臺,挑大梁、唱主角。
“基礎學科需要耐心,要允許試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教授、人力資源部副部長蔡一夫的感慨,源于自身經歷。這位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青年科學家,2016年獲學校100萬元的科研資金,目標沖擊國家級人才計劃卻未能如愿。但學校并未“一刀切”,反而認可其潛力,追加300萬元滾動資金支持,助他在2023年成功入選。
“青年人才犯錯是常態,關鍵是引導他們從錯誤中成長。”蔡一夫說,中科大對面向學生的科研孵化基金有個理念——“花錢買你一個答案”,無論成敗,探索過程中的任何結果都有價值。
如何激勵青年人才在整個學術生涯中保持內生動力?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探索構建的青年人才階段培養體系,提供了一種思路。該體系將博士后第一期、第二期、特任副研究員、特任研究員、特任教授作為階段評價標準,與現有標準平行,旨在打破年齡、資歷、“帽子”等固有藩籬,為青年人才發展開辟新通道。
參與討論的青年學者中,陳力的成長經歷頗具代表性。博士畢業后,他憑借突出的科研能力,先后加入中科大和香港大學。受益于青年人才階段培養體系支持,他在科研經費、團隊建設及研究生培養等方面獲得有力支撐,順利開啟獨立科研之路。2021年,他回到中科大,相繼晉升為長聘副教授和特任教授。科研基礎日益堅實后,他響應華為公司公開發布的移動通信空口(基站與移動終端間的無線傳輸規范)效率難題,提出高效設計方案,將空口輻射效率顯著提升至90%以上。該方案對多種天線類型均有效,由此摘得華為“難題火花獎”。
青年人才的成長路徑并非單一。畢業于溫州醫科大學的一名博士私下分享了他的“關鍵支持點”——學校一系列獎學金、眾多接觸社會與行業的實踐機會等都成為他信心的基石。
如今他專注前沿生物技術的研究,希冀創造“可持續的美好生活”。“溫醫大是我開啟人生新階段的重要起點。”他感慨道,“多年后在峰會相逢,學校的大咖聽我匯報創新進展,就像莫比烏斯環完成了一個循環。”
鏈接:
青科會七年科創進階路
2019年
首屆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以“匯聚天下英才 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峰會期間,青年科技領袖發布《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圓桌會議共識》,舉辦地溫州創新建立“一會一園一器一基金”的青科生態。
2020年
峰會舉辦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圓桌會和世界青年領導力研討會等活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向參會的青年科學家代表致信。峰會部分相關活動納入聯合國成立75周年活動框架,期間發布《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溫州宣言》。開幕式上舉行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
2021年
峰會聚焦“責任、創新、合作——青年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行動”議題,以線上線下結合、境內境外互動的方式進行。連續舉辦三屆“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圓桌會”,并形成《氣候變化青年行動共識》。舉辦地溫州著力推動青科生態創新升級,由院士專家和正泰集團、青山集團、森馬集團共同發起成立世界青年科學家成長基金會,形成“一器一園一城一中心一基金”體系。
2022年
峰會聚焦“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年度議題,全年共錯峰舉辦41場活動,其中開幕式前后舉辦20場重點活動。峰會期間,頒發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10名青年科學家獲獎。宣布創設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獎,成功舉辦“科創中國”2022峰會,推動成立“科創中國”之江青年百人會。
2023年
峰會聚焦“青年創新聚力可持續發展未來”年度議題,創設七個“首次”:首次設立可持續發展青年科學家獎、首次舉辦峰會成果回顧展、首次進行品牌運營和市場化運作、首次發布峰會未來展望、首次多點設置海外專場、首次設置峰會閉幕式、首次發布峰會主題曲《科學之光》。牛津大學亨利·斯內斯、香港城市大學樓雄文、清華大學張強等3位中外青年科學家獲首屆“可持續發展青年科學家獎”。
2024年
峰會舉辦前,世界青年科學家聯合會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是青科會舉辦以來最大的標志性成果。大會期間,2024“可持續發展青年科學家獎”舉行頒獎儀式,北京大學郭少軍、英國諾丁漢大學西蒙·高斯林、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余桂華、法國蒙彼利埃大學達米安·沃伊雷獲獎。會上,第十八屆青年科技獎揭曉并舉行頒獎儀式,共表彰獲獎者99名,其中10名獲特別獎。
2025年
峰會聚焦“擁抱變革:青年科學家共塑未來”年度議題,深入研討開放科學合作、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未來制造、人工智能范式等領域的變革,11場平行論壇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腦機接口等國內外前沿技術領域。大會期間,2025“可持續發展青年科學家獎”舉行頒獎儀式,英國POROTECH聯合創始人劉穎俊、意大利都靈大學瑪麗安杰拉·魯索、瑞士蘇黎世應用科技大學沃爾夫岡·特雷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輝獲獎。會上發布《全球職業早期青年科學家成長發展現狀情況調查》《全球人工智能領域青年科學家分布與流動研究》,推出全球青年科學家先鋒榜2035,并啟動“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新創業成長支持計劃”。
來源:浙江日報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