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寶寶出來了!是誰有權利第一個抱抱這個新生命?"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產房門口卻常常引發一場無聲的"爭奪戰"。
前幾天,我在醫院探望剛生完二寶的閨蜜,正好看到她婆婆和她媽媽為誰先抱孩子而互相謙讓又暗自較勁的尷尬場面。這讓我想起了當年生大果時,也曾面臨過這樣的情況。
![]()
事實上,誰第一個抱寶寶并非單純的情感需求或輩分權利,而是需要綜合考慮新生兒安全、母親情感和科學依據的重要決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寶寶出產房后,到底應該由誰第一個抱?
寶寶出產房后第一個誰抱好?寶爸不是最佳人選,3種人要"退后"
"恭喜你,是個健康的男孩!"當李醫生宣布這個好消息時,剛剛經歷完分娩的張女士終于松了一口氣。隨著一聲嘹亮的啼哭,小生命來到了這個世界。
護士熟練地將孩子擦拭干凈,包裹好后,產房的門打開了。門外,張女士的丈夫王先生、雙方父母以及幾位親戚都焦急地等待著。
"誰要第一個抱抱寶寶啊?"護士笑著問道。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產房外的氣氛突然緊張起來。王先生的母親立刻上前一步:"我是長輩,應該由我先抱。"而張女士的母親也不甘示弱:"我女兒辛苦了這么久,我應該先看看外孫。"王先生則有些手足無措地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
![]()
就在這時,一位年長的護士長走過來,溫和而堅定地說:"根據我們醫院的經驗和專業建議,最好是先把寶寶交給媽媽。這對于建立母嬰聯結和開始初乳喂養都非常重要。"
聽到這話,張女士的婆婆有些不悅:"產婦剛生完孩子,哪有力氣抱孩子?應該讓我們這些長輩先抱,讓她好好休息。"
護士長耐心解釋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母親與新生兒的早期接觸,特別是肌膚接觸,對雙方都有重要好處。這有助于穩定寶寶的體溫和心率,促進母乳分泌,甚至可以減輕產婦的疼痛和焦慮。"
看到大家還有疑慮,護士長繼續說:"如果產婦狀態允許,醫學上強烈建議讓母親首先抱抱寶寶,進行皮膚接觸和早期哺乳。之后,可以考慮讓爸爸抱,因為爸爸是除了媽媽外與寶寶聯系最緊密的人。至于其他親屬,可以在確保寶寶適應了外界環境后,再依次接觸。"
王先生想了想,轉向雙方父母:"媽,岳母,護士長說得有道理。我們還是先讓孩子媽媽抱抱孩子吧。我們很快就能見到小家伙了。"
![]()
雖然兩位老人臉上仍有些失落,但最終還是點頭同意了。護士長滿意地微笑著,將寶寶送回了產房,交到了張女士的懷中。
張女士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孩子,激動得熱淚盈眶。她將寶寶貼近胸口,感受著這個小生命的溫度和心跳。奇妙的是,原本還在啼哭的寶寶,在聽到媽媽的心跳聲后,逐漸安靜下來。
一個小時后,當張女士和寶寶建立了初步的聯結,并成功進行了第一次哺乳后,護士才將寶寶抱出產房,先交給了王先生,然后是兩位奶奶。
張女士的婆婆抱著孫子,感嘆道:"看他多安靜啊,剛才那一個小時的等待是值得的。護士長說得對,媽媽抱著就是不一樣。"
這個插曲很快就被家人遺忘了,但護士長那天的專業建議,卻為這個家庭的新成員提供了一個科學、健康的迎接方式。
寶寶出產房后的"抱抱次序",這樣安排最科學
1. 產婦應是第一抱,早期母嬰接觸至關重要
無論順產還是剖宮產,只要產婦身體狀況允許,醫學上強烈建議將新生兒首先交給母親抱抱。我在生完大果后,醫生就立即將他放在我的胸前進行肌膚接觸,那種奇妙的聯結感至今難忘。
理想的方式是采用"袋鼠式護理"——將寶寶只穿一個尿布,俯臥在母親的胸前,讓寶寶與母親的皮膚直接接觸。
研究表明,這種早期接觸應持續至少一個小時,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更長。在這段時間里,寶寶不僅能感受到熟悉的心跳聲和氣味,還能夠自主尋找乳頭并完成第一次吸吮,這對啟動母乳分泌至關重要。
![]()
2. 爸爸是理想的第二人選,積極參與促進家庭和諧
在母親與寶寶完成初次接觸和早期哺乳后,父親通常是抱抱寶寶的第二最佳人選。作為寶寶的另一位生身父母,爸爸的參與對建立家庭紐帶有著重要意義。
我記得小果出生后,我抱了他約一小時后,就交給了孩子爸爸。當爸爸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孩子時,那種驚喜、幸福和責任感交織的表情令人難忘。
研究表明,父親早期參與育兒不僅能促進父嬰聯結,還能增強家庭凝聚力,減輕產婦的育兒負擔。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追蹤研究顯示,出生后24小時內與父親有充分互動的嬰兒,在成長過程中與父親的依戀關系更為牢固,父親參與育兒的積極性也更高。
有趣的是,當父親抱著新生兒時,他的催產素水平也會上升,這種變化有助于激發父親的養育本能。
![]()
3. 三類人不宜立即抱新生兒,為寶寶健康著想要"退后"
雖然迎接新生命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在寶寶剛出產房時立即接觸。有三類人尤其應該暫時"退后"。
首先是身體不適或有傳染病癥狀的人,包括感冒、發熱、腹瀉等。大果出生那天,我的婆婆正好有輕微咳嗽,醫生建議她戴上口罩并等到癥狀消失后再密切接觸寶寶,這個建議非常專業。
第二類是過度緊張或情緒不穩定的人,無論是因興奮還是緊張,情緒波動大的人在抱新生兒時容易手抖或動作不當,增加安全風險。
第三類是不尊重科學育兒理念,執意要對新生兒進行一些不當操作的人,如強行掰扁寶寶頭型、過度捏臉或擺弄等。
研究表明,新生兒需要穩定、安靜的環境適應外界生活,過多的刺激和不必要的接觸會增加應激反應。
果媽寄語
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放下傳統觀念的束縛,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給予新生兒和新媽媽最需要的那種接觸和連接。
畢竟,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心愿,都是希望這個新生命能在愛和科學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互動話題
你家寶寶出生時,是誰第一個抱的?當時是否曾為這個問題發生過爭執?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歷和看法~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