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沈天浩
圖片丨來自受訪者
“壓倒性的勝利”(Stravince)。當地時間9月18日下午,意大利巨人之旅組委會用這樣的詞匯,形容蔣汶利贏得百公里女子組賽事的方式。在自己的第一次巨人之旅中,近年來進步神速的蔣汶利以19:10:12完賽,將此前的賽會紀錄足足提升了1個多小時,并甩開今年亞軍超過3小時。
![]()
蔣汶利的綽號是“C姐”,這來自她的英文名Connie——越野以外,她的本職工作是外貿物流,需要用到英語。可她沒想到學英語的另一個用途,是在越野賽的終點線上接受采訪,以冠軍的身份。隨著蔣汶利的冠軍越來越多,“C姐”這一身份也有了新的含義:C位。
“我非常高興能夠完賽,賽道對我來說很困難,無論是爬升還是下坡,因為在我的家鄉沒有這么高的山。這是我的第一次挑戰,就拿下了冠軍——我為自己感到驕傲。”蔣汶利用英語這樣說。這是她2025年的第23場比賽、第17個冠軍,她站C位已經不是新聞,但舞臺從重慶的丘陵來到阿爾卑斯山脈,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這次的巨人之旅 100K 冠軍,也是蔣汶 利送給自己的一份 生日禮物。今天的她 39 歲,卻依然在飛速進步,并且在生活中精彩地扮演著各個角色。 就是“野夠跑山訓練營”的主理人 。這個過去一年間在中文世界里被瘋狂濫用的概念詞,在此處卻真的恰如其分:野夠來自“ C 姐”的一個想法,日常運營與她息息 相關,如今有 理由為她感到驕傲。
![]()
一個跑齡只有3年、不再能被歸類為“年輕”的跑者,為何能持續實現突破?一個成立不到9個月的跑團,為何能具備如此大的影響力?在庫馬約爾,越野100采訪了蔣汶利,并試圖探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 以下內容為蔣汶利自述,記者進行文字整理
![]()
計劃型跑者行為學
初次來到歐洲跑賽,初次征戰巨人之旅系列賽事,就在100公里組破紀錄拿下冠軍,我當然非常開心。但說實話,出發前我并沒有想過什么破紀錄,也沒想是否能拿冠軍,只想著能安全完賽,不受傷就好。

可以說我是個“計劃型”的跑者。參加一項比賽前,我會制定計劃,預估整體節奏,給每個賽段制定預計完成時間。這場比賽的前半段,跑得幾乎完美:我基本總能踩在預計時間到達,誤差頂多兩三分鐘。賽前我們把理想節奏預估在18小時左右,出了點小狀況也能保證在19小時上下完賽,如果有更大的問題,那就爭取Sub 20。不過,我在心里設置了一個緩沖區:狀態好可以往前趕,狀態差就放一放,總之別冒險。訓練的日常節奏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不想因為受傷把它打亂。
跑到官方56K位置的CP點時,我手表上顯示已是60公里,太陽也升起來了。從那一刻開始,我更加體會到賽道的難度:馬上就是一段接近1500米的爬升,太陽出來后暴曬特別厲害,我趕緊換上帽子、墨鏡和面罩。這條賽道對我最大的考驗是下坡,越到后面,我越能感受到大腿肌肉的緊繃,尤其幾個連續下降超過一千米的陡坡,路窄、坡度大,一旁就是上千米的懸崖,沒有任何防護,我經常只能支著登山杖一點點往下挪,整個人有點緊張到發硬。
和我進度相似的幾個歐洲男選手,在這樣的下坡幾乎是“飛”下去,轉眼就消失不見了,我只能看著他們背影消失,再慢慢地追上來。相比之下,我下坡的技術和膽量都有差距。國內的訓練條件與阿爾卑斯山區不同,重慶的山大多只有三五百米的爬升,很難模擬這種強度。我知道,未來如果還想參加巨人之旅這樣的賽道,必須在賽前專門進行大爬升、大下降的專項訓練,讓肌肉和心理都適應。
這次在最后階段放慢腳步,一方面和比賽形勢有關,另一方面來自身體狀況。77公里時,彪哥(Ichanllenge LAB創始人)告訴我:第二名已經落后我兩個小時。我當時心想,那就別冒險了,下坡還是安全第一。緩坡還能小跑,陡坡和亂石路就全靠登山杖支撐著一點點走,尤其那種石塊錯落、類似“臺階”的下坡,每一步都要抬腿、跨步,特別消耗髂脛束。相比之下,泥土路、緩坡反而更容易跑。
整場比賽我幾乎全程都在用登山杖,緩坡我也用杖支撐,減少膝關節壓力。賽后膝蓋沒有任何不適,只有小腿外側和大腿部分肌肉酸脹,這是能接受的。和CCC的經歷相比,這次明顯好得多——8月底的CCC因為天氣冷、吃了冷食、喝了冷水,導致最后三十公里腸胃極度不適,幾乎補給不進去,只能走路硬熬到終點。吸取那次的教訓,這次我在出發時就在腰部貼了暖寶寶,并且讓團隊在補給點為我準備熱水,全程腸胃狀態穩定,沒有出現問題。
![]()
補給方面,這次也算是因地制宜:我實際上吃的能量膠,比計劃的少了一半,原因是賽道允許私補,我在幾個CP點吃了面條、八寶粥等主食,碳水攝入充足,能量膠就省下來了。有時一碗面能管很久,比起單純依賴膠更舒適。前半程我還在兩個CP點分別喝了半杯帶電解質的咖啡,提神效果很好。但到80K的最后補給點時,我決定不再喝咖啡了,因為賽后想睡個好覺,結果果然洗澡完倒頭就睡,一覺睡了12個小時。
![]()
從深圳到庫馬約爾
這次手表上記錄的110公里,是我跑過最長的一場比賽;19個小時出頭的完賽成績,也意味著這是時間上最久的一場。徹夜未眠,回到終點后整個人完全放空。那天還是我的農歷生日,我記得特別清楚。9月16號正好是我的農歷生日,而我們是17號晚上出發,我笑說這是送給自己39歲的生日禮物。其實我是36歲才開始跑步的,剛開始每天也就五公里,跑了十幾二十天后能挑戰十公里,再兩三個月跑進半馬。
很多人回憶“首百”,往往是比較久遠的往事,我不是。我的故事進展得很快:2022年8月第一次接觸越野跑,2023年開始跑比賽,最初都是20-30K的距離,2024年開始踏足50-70K,年底在深圳完成第一個百公里——而我的這個“首百”,也是TORX在中國的首個分站賽,真的挺有緣分。說實話,如果不是那一場深圳100,我甚至都還沒聽說過巨人之旅。
![]()
這次的CCC+巨人之旅,也是我第一次在歐洲參賽。按照規則,深圳100的男女冠軍,可以直通意大利的巨人之旅系列,但我知道自己剛開始跑百公里,實力還不夠去挑戰更長距離,就還是選擇了100公里組。從深圳到庫馬約爾,兩場比賽的跑感是完全不同的。深圳100的爬升5000米,路況相對好跑,只是臺階特別多、特別陡,下到后面時雙腿已經有點不適,但總體來說不算太難。我那時幾乎沒什么經驗,還是順利跑完了,成績12小時10分左右,如果狀態更好,應該可以再快半小時。今年,我還想再去跑一次深圳,畢竟那是我100K生涯真正的起點。
在跑越野之前,我一直在物流行業工作,每天的節奏相對固定。那時的我不會想到,幾年后自己會以“運動員”的身份被采訪、會站上重要賽事的領獎臺、會被組委會用英語問問題。跑越野之前,我也是個健身愛好者,那時候還在用蘋果手表,幾乎每天運動打卡,一年365天都能把3個圓環合上,2022年10月換成高馳手表,記錄的對象從健身變成了越野跑,我的運動生活重心也慢慢轉向了跑山。生命在于運動,如果哪天遇到新的運動讓我喜歡,我也會去嘗試。但至少現在,跑步是我最投入的事情。
![]()
主理人的日常生活
除了工作和訓練比賽,我很重要的一個身份是“野夠”跑團的主理人。去年12月28日,我在深圳100拿到冠軍;3天后,“野夠”揪著2024年的尾巴誕生了。當時,我和幾個朋友一拍即合,我們以前都是在另一個跑團的,但那里的整體氛圍偏佛系,大家沒有特別強的目標感。我們幾個都希望更積極一點,更“卷”一點,不是和別人比,而是和自己比,而“野夠”的意思就是跑得夠野、夠盡興。
有些人會說“跑步就是鍛煉身體,只要開心就好”,我并不完全同意。單純的快樂當然也好,但如果沒有目標、沒有追求,那種快樂可能相對膚淺。努力也是一種快樂,或許是更深層次的。當你不斷實現小目標時,你會發現這種改變帶來的喜悅是無法替代的。今天跑十公里比上次更快一點,或者哪怕沒更快,但感覺更輕松、能有余力欣賞風景,這都是進步。正因為如此,我一直告訴大家:跑步不一定只是“隨便跑跑就好”,它完全可以帶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
“野夠”的成長很快,現在已經有200多名成員,我們按照重慶各個區分隊,每個小分隊都有隊長負責帶跑。平時大家會在自己區域訓練,每周還有兩次集中拉練,周三和周六各一次,多數時候是在南山,有時也會去歌樂山。不過周三的人比較齊,氛圍非常好,大家下班后6點半集合,周六因為大家經常出去比賽,所以人數少一些。實際上,重慶本地 80% 以上喜歡參賽的越野跑者都在我們這里,所以周末經常是“全員分散”。此外,各個小分隊也有自己的固定時間,無論你住在重慶哪個區域,都能找到組織。
我很喜歡在群里和大家分享。每次比賽中,我幾乎都會帶著手機邊跑邊看信息,甚至在爬坡時回復語音。很多人說他們比賽中絕對不看手機,但我習慣了這樣做。一方面能轉移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讓訓練營的小伙伴們安心。看到我在群里發語音,他們就知道我的狀態沒問題。其實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責任感,因為有這么多人在關注你,你也要讓他們感受到“C姐還在堅持”。
![]()
“野夠”也得到了不少品牌的支持。凱樂石是最大的贊助商,每個月都會提供裝備和獎品,除此以外還有好幾家。說實話,我真的很感激這些贊助,因為它們讓跑團的運營輕松了不少,也讓隊員們更有動力。也是因為如此,我們確實有不少福利,贊助商每個月能提供幾十個比賽的免費名額,涵蓋全國各地的賽事,重慶本地還有怡寶這樣的贊助商,飲料、補給都不用愁。
大家可以免費參賽、領補給,看上去很劃算。但我一直說,拿名額是有條件的:必須穿隊服,賽前賽后各發一條動態(小紅書、視頻號、朋友圈都行),要帶上訓練營和贊助商的話題,還要在群里打卡。這樣既是宣傳,也是對支持我們的品牌的一種回饋。我們不是單純的“拿好處”,而是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至于分配名額,我們也有一套標準。每次接龍,我的小助理都會統計大家的訓練打卡次數。如果有人總是積極打卡,說明他在認真訓練、也真的把野夠當回事,那我們當然會優先考慮。沒拿過名額的人也會被照顧,但如果你一個月只跑一次、或者根本不打卡,那肯定不合適。比賽不是玩票,既然你想參賽,那平時訓練就要跟上。這些規矩聽起來嚴格,其實是為了保護集體氛圍。
![]()
有規矩才能“野夠”
入團門檻上,加入野夠的男子跑者需要半馬達到1小時35分以內,或ITRA積分550;女子是半馬1小時45分,ITRA 500。聽起來挺卷的,但這保證了大家有一定基礎,水平偏高。這樣一來,訓練和比賽也會更有針對性。我們不是一個只求湊熱鬧的群,而是想讓真正熱愛的人在一起進步。
![]()
![]()
![]()
![]()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我承認野夠是個比較嚴格的跑團。我們確實有自己的規矩,比如說跑量要求:每個月至少100公里。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沒達到就要被請出群。我一直在外面比賽,八月的清理還沒來得及做,等九月底會和九月的一起清理。聽上去很嚴苛,但對我來說,這是對集體的尊重。既然我們是訓練營,那就需要大家真心熱愛跑步,愿意積極參與。
“野夠”這個名字諧音“野狗”,我們覺得沒什么不好,狗跑得快、自由,挺接地氣的。名字是我一個搭檔取的,他平時負責公眾號和社交媒體的全部內容,我就負責跑步參賽和“做壞人”。分工明確,但合作得很好。我們這個團隊成立才九個多月,但已經有了一定影響力,這離不開所有小伙伴的支持。每次我在群里布置任務,比如要準備重慶本地的山路路書,幾乎半小時之內就能把責任分配出去,一周就能拿到結果,效率高到讓我很感動。
新加入的小伙伴,我們都會安排考察,首先問他在哪個區,推薦他去就近的小分隊參加拉練,隊長觀察一下情況。如果合適,我們會給一份正式的“入營通知書”,里面寫著他的基本信息:全馬成績、ITRA 積分、年齡段、居住區域。發到群里以后,大家一看就知道:“哦,你是渝北的,那就可以跟渝北小分隊約跑。”這種安排,讓新成員馬上有了歸屬感,也方便老隊員主動去拉他一把。那份“入營通知書”,甚至像一張錄取通知書,挺有儀式感的。
在跑團運營上,我們也設計了一些激勵機制。比如“野狗區”“猛狗區”“大狗區”,按照積分和成績分區。新人進來就是“奶狗”,隨著訓練和比賽成績提高,就能成為“小狗”,之后再一步步晉級。這樣的階梯式目標能給大家方向感,有人還通過野夠進入了凱樂石跑山幫,拿到裝備和更多福利。我們也一直在擴展分舵,比如在瀘州有了分隊。各分隊的隊長、教練負責日常訓練,我只需要看他們的打卡、照片、視頻,再由團隊整理發布。贊助商提供飲料、補給,按人數分配到各分隊。這樣一來,外地的小伙伴也能感受到和主隊一樣的支持。
我始終相信:真正的社群不是靠人數堆出來的,而是靠活躍度和凝聚力。重慶越野跑的條件真的是很不錯的,我們有人口、有山地、有城市規模和運動氛圍。女子選手超過600分的數量相當多,男子選手的情況也不錯,我希望重慶越野跑越來越好,野夠也能在其中出一份力。
![]()
要拼,但不要透支
說回我自己,其實我的訓練方式和很多人不太一樣。我常說自己是“以賽代練”,平時周中就參加野夠的集體拉練,周末基本上都會去參賽。今年我一個人就跑了二十多場比賽,其中百公里有九場,贏了其中六場,包括剛剛結束的這場巨人之旅。算下來,我70%以上的跑量都來自比賽,有人說這樣太拼了,但我覺得這正是我喜歡的節奏。名次對我來說不是全部,大賽的名次往往取決于對手陣容,有時候“卷”得厲害,有時候競爭沒那么激烈。我這種水平,不會強求名次,只要按照自己的計劃完成時間目標,就覺得很滿足。
有人問我有沒有考慮過轉職業,坦白說沒有。畢竟快四十歲了,不可能像二十幾歲的職業選手那樣去拼未來。職業意味著巨大的壓力,意味著必須要出成績,而我現在的狀態很好:有贊助商支持,但他們沒給我硬性要求,不會逼我一定要奪冠、一定要跑多少場。我可以自由安排,開開心心地跑自己喜歡的比賽。這種輕松和自在,反而讓我更能享受跑步。
我還有一個家庭,一個九歲的孩子。家人們都很支持我,父親對我特別自豪,每次國內比賽直播他都會看,還轉發給親戚朋友,手機一天要充好幾次電,夜跑也熬夜看,就為了隨時關注我的情況。家里奶奶幫忙帶孩子,老公也分擔家務,做飯洗衣服我都不用操心。我最多就是看看孩子的作業,但我們也比較佛系,孩子成績在班里還行,但我們夫妻都覺得健康成長、開開心心,比什么都重要。
這種理念,和我對跑步的態度其實是一樣的:目標很重要,但不能被目標綁架;努力要有,但不該失去快樂。我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也希望自己能在跑步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而不是陷入過度的執念。
這次在巨人之旅的經歷真的很神奇,這樣的賽道讓我解鎖了一些全新的體驗,身體被逼到新的臨界點,也有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很多人問我接下來會不會挑戰330,我想得很清楚:不會,至少短期內不會。對我來說,百公里是可控的范圍,330對身體的消耗太大了,我不想冒險或透支。但我非常佩服所有能完成巨人之旅的人,他們真的配得上“巨人”的稱呼。
至于我個人這兩年的進步,很多人好奇秘訣是什么。其實沒什么特別的,說白了就是堅持訓練。天賦當然有差別,它決定了你的上限;但努力決定了你的下限。你不努力,就永遠停在原地;如果持續努力,就能一點點接近你的上限。我不靠什么奇招,只是一直在跑,一直在堅持。■
![]()
![]()
沈天浩
體育媒體人,常駐意大利
TR100駐歐洲特約撰稿人
2024年國際體育記者協會最佳專欄獎得主
連續報道多屆UTMB、巨人之旅
投稿、應聘兼職作者,請聯系
trailrunner@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