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報記者 王輝 文/圖
近日,蒼山洱海之間的大理古城成為全球登山戶外運動目光的焦點——2025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專題活動“登山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此舉行。來自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登山協會、十余個省市體育主管部門、科研院校及相關頭部企業的300余位代表,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圍繞“融合、協同、高質量”三大關鍵詞,交出一份涵蓋數據、標準、場景、政策、資本、傳播的全景式答卷。
![]()
![]()
在活動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發布的《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報告(2024)》用19118份有效問卷、覆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大數據”勾勒出登山運動產業畫像:組織端——全國登山戶外運動組織已接近2500家,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治理體系成型。2024年共組織702.5萬人參與登山徒步、112.6萬人次參與露營及青少年戶外教育,培訓規模達15.4萬人次。消費端——2024年登山運動人均消費43596元,其中實物型裝備消費18750元;攀巖愛好者人均總消費10644元;山地越野跑參賽者人均支出19404元,比馬拉松高出30%,“一人參賽、全家同行”帶動觀賞型消費激增。項目端——全國931家攀巖館、635處自然巖場、1.5萬條攀爬線路,612場50人以上山地越野跑賽事,99場落地浙江,浙江、四川、重慶成為賽事密度前三的省份。
“這些數據再次驗證登山戶外運動已從精英小眾走向大眾日常,成為體育消費新黃金賽道。”報告牽頭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院長李元說。
廣西師范大學教授張小林在《登山戶外運動產業融合與協同創新發展》報告中提出,行業正從“純潔的單一運動”走向“不單純的融合大生態”,必須在六個維度實現破圈:一是體制機制與政策融合——破解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最后一公里”,建議地方在“十五五”期間率先試點“多規合一”審批清單。二是資源融合——把登山線路同非遺、民宿、農耕節慶“串珠成鏈”,實現“白天登山、晚上趕節”的復合體驗。三是價值融合——關注情緒價值同時回歸科學價值,摒棄“兩天沖頂哈巴”式快餐產品,引入高海拔適應與健康評估。四是業態融合——鼓勵“農業+登山”“文旅+登山”,用其他產業資本與技術“反向賦能”戶外。五是市場融合——讓運動客群與大眾游客互轉,莫干山“民宿+騎行”、桂林“徒步+漁火節”驗證客源疊加效應。六是產品融合——“賣場景、賣體驗、賣生活方式”,把裝備銷售升級為“教育+文化+社交”綜合解決方案。
“能融盡融,不能融就加強協同。”張小林提醒,宏觀層面需打通政策、區域、事業產業三條鏈;中觀層面厘清政府與市場、國企與民企、資本與技術三大邊界;微觀層面做好賽事、供應鏈、服務鏈、消費鏈的精準對接,才能形成“價值裂變”。
在“攀登未來”圓桌論壇,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戶外部副主任史蕓介紹,國家層面將圍繞“規劃引領、賽事標桿、100個高質量目的地示范”三大抓手,出臺國家山地戶外運動規劃體系建設總體方案與指南,推動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試點。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梁強呼吁學界“用雙腳做研究”,破解自然資源適配、生態文明與公平正義三大痛點。中體產業唐宇航提出“國家標準+團體標準+國際標準”同步發力,年內將發布《戶外運動營地服務規范》《賽事安全風險評估指南》。凱樂石品牌事業部副總經理周子迪倡議品牌方聯合培養向導、強化環保宣導,降低輿情與安全風險。紅星傳媒副總經理鄒蕓從媒體角度提出“CBG”賦能模型:C端擴大IP人群、B端全年招商跟隨、G端整合文旅資源,實現“以賽謀城、以賽營城”。
此次活動中,各界人士通過交流與探討,讓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產業完成從“量”到“質”的共識躍遷:數據指明潛力,融合打通壁壘,標桿給出路徑。隨著政策、標準、資本、品牌、媒體“五指成拳”,7萬億體育產業總目標的“高峰”已不再遙遠。下一步,唯有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讓賽事流量持續變為消費增量,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每一條登山步道、每一場越野賽事中落地生根,中國登山戶外運動方能攀登更高的“精神海拔”,邁向世界戶外運動強國之列。
來源:中國體育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