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美國政治環境中,暴力事件頻發已成為社會穩定的重大威脅。2025年9月,一起震驚全國的暗殺事件將這一問題推向高潮:保守派活動家查理·柯克在一次公開活動中被刺客槍殺。這起事件不僅引發了廣泛的哀悼和憤怒,更暴露了長期存在的政治分裂和極端主義勢力。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萬斯在節目中公開表態,將這起謀殺歸咎于“破壞性的極左運動”,并承諾將徹底拆除安提法(反法西斯主義運動)和其他國內恐怖網絡。這些網絡被指控組織暴亂、公開個人信息和政治暴力,威脅著美國的民主基礎。
![]()
事件回顧:查理·柯克的遇刺與證據鏈
查理·柯克作為“美國轉折點”的創始人,以其強烈的保守派觀點聞名,常在大學校園和媒體上推廣右翼議題。他的遇刺發生在2025年9月10日的一次公共集會上,當時他正在猶他谷大學演講,刺客開槍后迅速逃離,但警方很快鎖定了嫌疑人。調查顯示,兇手留下一張筆記,上面寫道:“我有機會干掉查理·柯克,我要抓住它。”這句簡短卻充滿殺意的留言,直接指向了預謀性襲擊。更令人震驚的是,DNA證據將嫌疑人與作案槍支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彈殼上刻有安提法的口號和極端主義模因。這些模因包括嘲諷保守派人物的圖像和文字,如“砸碎法西斯”和“無政府主義萬歲”,這些元素被視為對殺戮行為的慶祝和挑釁。
這一證據鏈并非孤立。根據FBI的初步報告,嫌疑人曾活躍在多個在線極端論壇,這些論壇被懷疑是安提法的“數字細胞”,用于協調行動。歷史數據顯示,安提法自2010年代起活躍于美國街頭抗議,常與黑命貴運動交織,但近年來被指控升級為更具破壞力的組織。例如,2020年的波特蘭暴亂中,安提法成員被控縱火、襲擊警察和破壞財產,導致數億美元損失。柯克的遇刺被視為這一趨勢的頂點,凸顯了從街頭暴力向針對性暗殺的演變。
萬斯與米勒的指控:一個“龐大的國內恐怖運動”
在柯克秀中,萬斯副總統與川普政府高級官員、白宮副幕僚長米勒聯手,將事件定性為“龐大的國內恐怖運動”。他們列舉了多項具體行為,旨在揭示這一運動的系統性威脅:
- 公開個人信息運動:這些組織通過社交媒體和暗網泄露政治對手的個人信息,包括家庭地址、電話號碼和工作場所,導致受害者遭受騷擾甚至人身威脅。近年來,多名保守派記者和政客報告過類似事件,例如2023年一名共和黨議員的家庭被圍堵,迫使他們搬家。
- 街頭暴力:從抗議演變為暴亂,涉及投擲燃燒瓶、破壞商店和襲擊執法人員。萬斯指出,這些并非自發,而是由NGO(非政府組織)資助和協調的“有組織行動”。例如,某些基金會被指控提供資金支持抗議者交通和裝備。
- 非人化和詆毀:通過媒體和在線宣傳,將對手描繪成“法西斯”或“種族主義者”,從而為暴力行為辯護。這種話語在社交平臺上泛濫,導致社會分裂加劇。米勒補充道,這種策略類似于歷史上的宣傳戰,旨在制造“敵人形象”以正當化攻擊。
- 在線組織煽動襲擊:這些虛擬小組使用加密應用如Signal和Telegram,策劃具體行動。調查顯示,刺殺柯克的刺客曾在這些平臺上接收“激勵信息”,包括分享極端模因和協調暗殺計劃。
萬斯強調:“這就是查理被謀殺的原因,現在該結束了。”他將這些行為與“國內恐怖主義”掛鉤,指出它們已超出言論自由范疇,轉而成為有預謀的犯罪網絡。
批評與反擊:言論自由vs.暴力容忍
事件曝光后,一些所謂的“批評者”迅速指責萬斯的言論是“對言論自由的鎮壓”。許多左翼評論員和媒體將安提法描述為“反極右的草根運動”,并援引2020年暴亂的“大多和平”論調來辯護。然而,這些批評者往往是同一批人,他們將自己的抗議美化為“正義表達”。萬斯對此猛烈反擊:“這不是關于意見,而是關于那些計劃、資助和煽動暴力的NGO和組織。”他引用了憲法原則:言論自由不應包括煽動暴力,否則“言論遇暴力,自由將變得不可能”。
這一辯論觸及美國的核心價值。歷史上,美國曾多次面對政治暴力,如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暗殺和1990年代的右翼民兵組織。當前,隨著2024年大選的余波,政治兩極化加劇,類似事件頻發。根據PewResearchCenter的2025年報告,超過60%的美國人擔心政治暴力會破壞民主。萬斯的觀點反映了保守派的擔憂:如果不打擊這些網絡,社會將陷入“文明自殺”。
![]()
川普的最新行動:指定安提法為主要恐怖組織
在柯克遇刺事件發生后不久,總統川普于2025年9月18日正式宣布,將安提法指定為“主要恐怖組織”。這一重磅決定被視為民主黨最擔憂的舉措,標志著對多年暴亂、搶劫和無數謀殺事件的強硬回應。川普在《真相》自媒體上發表聲明:“安提法是一個病態的、危險的、激進左翼災難,我正在將其指定為主要恐怖組織。”他還呼吁調查其資金來源,指出“資金鏈非常有趣,安提法的一切行動都不便宜”,并暗示可能動用RICO法案追究責任。
川普列舉了安提法多年來的行為,包括攻擊警察、煽動和組織暴亂、搶劫焚燒城市,以及針對保守派的暴力。他強調,這些不是“抗議者”,而是跨越了界限的暴力分子:“多年來,激進左翼將像查理這樣的優秀美國人比作納粹。這種仇恨直接導致謀殺,必須立即停止。”他進一步指出,如果不斷重復將對手稱為“可鄙的”“納粹”和“法西斯”,并指責他們“摧毀我們的民主”,結果必然是暴力升級。
這一指定不僅僅針對街頭暴徒,還瞄準了資助他們的進步非營利組織和暗錢團體。川普表示,打擊將不止于基層執行者,還將追究資助者的責任,其中有些可能是無辜的,有些則類似于黑幫敲詐。川普正在翻開新的一頁,不再給暴力以借口。如果允許政治暴力,言論自由將變得危險或不可能,那就是像黎巴嫩一樣的結局。盡管專家指出,美國法律中沒有正式指定國內恐怖組織的機制,這一宣布可能更多是象征性或政治性的,但它已引發廣泛討論,并可能推動進一步的執法行動。
萬斯的承諾:以查理的名義行動
作為回應,萬斯發出了明確誓言:“我們將動用司法部和國土安全部(DHS)所有資源,來識別、破壞、拆除并摧毀這些網絡——以查理的名義。”這一承諾包括加強網絡監控、凍結相關NGO資金、跨境合作打擊在線細胞,并推動立法將安提法列為國內恐怖組織。米勒補充道,這將類似于川普時代對ISIS的打擊,但針對本土威脅。
這一政策若實施,可能重塑美國的安全景觀。例如,司法部可利用《愛國者法案》擴展調查權限,而國土安全部則加強邊境和數字監控。毫不例外的,這也引發隱私權擔憂:如何平衡反恐與公民自由?支持者認為,這是必要之舉;反對者則警告可能導致麥卡錫主義復蘇。
![]()
結語:美國的選擇與未來
查理·柯克的遇刺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美國政治危機的縮影。在一個言論自由與暴力威脅并存的時代,容忍政治暴力無異于“文明自殺”。然而,這一悲劇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左翼兇手以為殺了查理·柯克,就能永遠封住他的嘴,讓他的保守派思想就此停止傳播。結果適得其反,查理·柯克創辦的青年保守派組織“美國轉折點”,原本已聲勢浩大,在美國約3500所大學和高中有分會(包括900個官方大學分會和約1200個高中分會),結果在柯克被害后的短短幾天之內,已在全美范圍內收到超過54000個新分會的申請。原本查理·柯克的人生目標是建立2萬個分會,現在這個數字已翻了一倍以上,甚至有報道顯示在48小時內涌入超過37000個校園分會查詢。其他來源也指出類似激增,如32000人申請啟動新分會。
“美國轉折點”已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政治組織之一,不僅限于美國本土,還吸引了國際上的保守派青年關注,推動了類似理念在海外的傳播。就如《圣經》約翰福音12:24所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查理的故事真像《圣經》里神跡的翻版,他的離世反而激發了更多年輕人加入保守派運動,延續并放大他的遺產。
萬斯的強硬立場呼吁全國團結,根除這些破壞性組織,以恢復社會秩序。無論政治立場如何,美國必須面對現實:只有通過法治和對話,才能避免進一步的分裂。未來,柯克的遺產一定會成為推動改革的催化劑,推動美國走向更安全的民主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