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書按:“為了更好地推廣好紙質的、印刷的、由文字符號為載體的圖書,出版業在過去一年拍攝了88000條視頻,耗資5000000元,極大豐富了新媒體內容,培養了1000000名忠實的視頻愛好者,以及2000位忠實圖書讀者。不過,也讓50000個圖書讀者脫粉,他們發現,刷視頻也可以取代閱讀。”
不久之前,@曉行夜宿 這條段子在豆瓣引發熱議,出版業為短視頻平臺做嫁衣的辛酸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且現實可能比段子更加殘酷。隨著今年團播引發全民娛樂狂歡,書業也不得不跟上這趟流量快車,部分出版社甚至全員參與,開啟團播賣書的新時代。
然而,直播賣書帶來的流量紅利正在快速消退。北京開卷數據顯示,6月份內容電商(短視頻+直播)碼洋同比增速已經降至3.71%,徹底告別過去幾年的高歌猛進。是否由于圖書讀者脫粉的速度遠高于吸粉速度?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說明繼續狂卷短視頻、直播已經是一條死胡同。
另一位出版從業者@魔云獸 的豆瓣日記《工作到了最最難的時候》,也收獲了很多人的共鳴。“我做了很多廣告視頻,有的賣一百本,但大部分是一本也不賣,挫敗感很強,給人一種跟不上時代的無力感。”面對算法推薦這臺難以捉摸的“老虎機”,很多創作者都會感到同樣的挫敗無力,只不過圖書內容更加“吃虧”而已。
不只是編輯,也有越來越多讀者希望逃離算法的操控,只是他們能夠在哪里重新相遇?圖書行業是否應該放棄在短視頻平臺“大海撈針”,專注于服務一小撮紙質書忠實擁躉。圖書品牌、編輯和讀者之間,能否建立起一種更緊密、古典的深度連接,以類似會員制或俱樂部的形式?短平快的視頻直播賣書失靈之后,或許應該換一種思路來絕地求生了。
比如,下面的25本新書,出版方如何能讓忠實讀者第一時間看到,以發送書摘、書評的方式引發他們的興趣?我們相信,讀者也有深度了解新書內容的需求,而網上幾乎找不到可供試讀的樣章。如果圖書營銷能從短視頻平臺的無目的吆喝,轉向針對目標讀者的定向觸達,是不是能夠一定程度上解開行業困局?
01
老年
![]()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原作名: La Vieillesse
譯者:孟玉秋
出版年: 2025-8
《老年》是波伏瓦并肩《第二性》的社會觀察和研究經典,作者將視線投向“老年意味著什么”以及“老年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從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角度探討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對老年的看法和觀點,指出關于老年的諸多“神話”或刻板印象由何而來;同時著力于描繪老年人的境況和他們的生存狀態,揭示出老年的真實面貌,劍指人類文明的頑疾,深刻批判了被精心掩蓋的剝削制度,探討了哪些是老年本身不可避免的狀況,我們能夠以什么樣的代價來減少這些困難,以及我們目前所生活的社會對他們負有何種責任。
02
捕云記
![]()
作者: [日]多和田葉子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野spring
原作名: 雲をつかむ話
譯者:蕾克
出版年: 2025-8
“我有個怪癖,會飛快地迷戀上與眾不同的怪人。”
本書為長篇小說,由12個獨立且聯系緊密的篇章構成。故事的開端,一個年輕男子為了買雙語詩集,來到了“我”在德國易北河畔的住所。他希望用日本紋樣的紙包好并系上絲帶,送給自己的女友。就在“我”找包裝紙的時候,男子消失了。一年之后,男子從監獄寄來一封信,其中寫到,他其實是某起案件的“兇手”……
03
為了活下去,我們給自己講故事
![]()
作者: [美]瓊·狄迪恩
出版社: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國
原作名: 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
譯者:許曄/張之琪/周子寰/董牧孜/傅適野/徐亞萍
出版年: 2025-8
“為了活下去,我們給自己講故事。公主被囚禁在領事館。拿著糖果的男人引領孩子們走向大海。十六樓窗沿上的裸體女人是實在厭倦了活著呢,又或者她其實是一個暴露狂?人們會有興趣知道答案。
我們在自殺的故事里尋求宗教訓誡,在五人遇害的謀殺案里尋求社會和道德上的教訓。我們解讀自己看到的一切,在多種選項中挑選最說得通的那個。我們,尤其當‘我們’是作家時,完全是依靠為散碎的畫面強加一條敘事線,借由‘觀念’來定格不斷流動的幻影,亦即我們的真實體驗,才能生活下去的。
至少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是這樣生活的。但我現在要談的是另外一段時間,我開始懷疑我給自己講過的所有故事的前提……”
“新新聞主義”先驅瓊·狄迪恩非虛構作品合集,完整收錄《懶行向伯利恒》《白色專輯》《薩爾瓦多》《邁阿密》《亨利去后》《政治虛構》《我的來處》《南部與西部》。
04
我該如何寫作
![]()
作者: [法]埃萊娜·西蘇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新行思
原作名: Entre l'écriture
譯者:焦君怡
出版年: 2025-8
埃萊娜·西蘇(Hélène Cixous, 1937— ),作家、劇作家、文學批評家,于1937年生于阿爾及利亞,母親是從德國逃出的流亡者。她是詹姆斯·喬伊斯的研究者、歐洲女性主義研究的代表人物,參與了巴黎第八大學的創辦,并于1974年在這里設立了女性問題研究中心,是全球最早的幾個女性問題研究中心之一。
《我該如何寫作》匯集了西蘇從1975年到1984年寫作的關于“陰性書寫”的六篇文章,論及西蘇在博士論文中研究的喬伊斯、她鐘愛的巴西作家李斯佩克朵、日本畫家葛飾北齋。“我以女性的身份寫作,這造成了什么區別?”無論是在寫作還是在工作中,西蘇始終在探索一個肯定這種區別存在的空間。
05
我是寨子里長大的女孩
![]()
作者: 扎十一惹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25-8
我叫扎十一惹:扎是家族名字,十一是我出生的季節,惹是一種草。我生于1990年,花腰彝族,是在云南高寒山區寨子里長大的女孩。這本書記錄我的成長,勾勒我至今34年的人生軌跡,也為我的女性親人和鄉鄰們,留下一些生命記事。
早年村寨貧苦,生活難免坎坷窘迫,但也不缺天然的浪漫:花草、林木、陽光、小溪、山野、貓狗、牛馬、小鳥、玩伴……流動的鄉村風物,陪伴著童年歲月,織成讓心靈柔軟的舊夢。
我和我的媽媽、姐姐,我的女性親戚和鄉鄰,兩代彝族鄉村女性的自主、情感、欲望、喜好等個人生活的面向,隨著社會發展,呈現出滯后但蓬勃變化的景觀。作為90年生人,我的成長、升學、就業、遷徙,伴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也伴隨著鄉村記憶和邊地經驗的失落。希望經由我的書寫,為寨子舊時的人事風物保存一段記錄。“在我的鄉村里,很多事都是確定的,我知道牛不會跑,也知道太陽會按時落山,我會和牛一起回到家里,吃上飯,然后進入夢鄉。”
06
普魯斯特先生
![]()
作者: [法] 塞萊絲特·阿爾巴雷 著 / [法] 喬治·貝爾蒙 編寫 /[法] 史丹芬尼·馬奈爾 繪 / [法] 柯林娜·梅耶 整理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新行思
副標題:女管家塞萊絲特的回憶
譯者: 趙欣昕
出版年:2025-7
從1913年到1922年作家去世,塞萊絲特·阿爾巴雷一直是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女管家。除了照顧他的起居,她也融入了他的隱居生活,甚至實質性地參與了《追憶逝水年華》的寫作(普魯斯特長度驚人的“紙卷”手稿即是在塞萊絲特的幫助下完成的,她也是小說中法蘭索瓦絲這一角色的原型之一)。她一直守護著普魯斯特,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塞萊絲特晚年,作家喬治·貝爾蒙協助整理了她的口述回憶,于 1973 年出版了《普魯斯特先生》一書,甫一問世即成為關于普魯斯特的經典之作。
通過柯林娜·梅耶對文字的精妙編排和史丹芬尼·馬奈爾的傳神插圖,我們跟隨塞萊絲特走進作家在奧斯曼大道和阿姆蘭街與世隔絕的寓所,領略普魯斯特令人難以置信的生活方式。從隨時待命的廚房到貼滿軟木的臥室,從熏蒸治療到考究的咖啡做法,我們目睹了普魯斯特女管家的日常工作。并與普魯斯特閑談,和他一同出游,以及協助他完成艱巨的寫作任務……在這本書中,關于普魯斯特的一切從未如此鮮活。一個異樣而迷人的個人世界連同誕生于其中的傳世名作,在塞萊絲特的講述中緩緩形成。
07
萬靈
![]()
作者: [西] 哈維爾·馬里亞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
譯者 : 徐蕾
出版年: 2025-8
1983到1985年,馬里亞斯在牛津大學講授西班牙文學。四年后,他出版了小說《萬靈》。
書中,一個從未透露姓名西班牙人來到牛津的“萬靈”學院任教。這位敘述者“我”和馬里亞斯一樣,都擔任了兩年外教,講一樣的課,住一樣的金字塔形房子。他們都愛在舊書店找奇奇怪怪的書,和神神叨叨的人打交道。不僅如此,這兩位都于9月20日出生在馬德里,都有三個兄弟姐妹,也都是作家。
不過相似之處就此打住,馬里亞斯表示一切僅為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書基本上由以下兩部分組成:1)“我”的胡思亂想;2)“我”的胡說八道。虛虛實實、迂回綿密而充滿黑色幽默的敘述,令讀者既困惑又著迷。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馬里亞斯錯失獎項,卻贏得王位——因《萬靈》的問世,他于1997年被正式加冕為國王(King of the Kingdom of Redonda),《萬靈》也成為一本名副其實的傳奇之書:文學不僅照見現實,還改寫了現實。
08
在工廠夢不到工廠
![]()
作者: 張賽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品方: 單讀 / 鑄刻文化
副標題: 如此工作二十年
出版年: 2025-8
2003年,初中畢業的張賽離開河南老家南下打工,之后的二十年里,他在泉州和武漢謀生,做過工人、保安、快遞員、外賣員……2021年底,迫于房貸壓力,張賽重新回到了以前待過的一家衛生巾廠做普工。
“在機臺上走神,快速記下某個詞語,等上廁所的時候把詞語拓展為句子。下了班,把句子連成段。把日記本上的許多段落整理連綴,是為一篇文章。”工廠生活是瑣碎、枯燥、重復的,張賽利用碎片時間寫作,試圖打撈起一些瞬間,讓自己不至于被淹沒。
這些瞬間里有具體的勞動場景、工友間的閑談往來、他對工廠如何磨損自己的覺知,以及形形色色的白日夢。這是張賽的第一本書,是一個人在承受、抵抗不得不過的生活時發出的無聲吶喊。
09
牛馬游戲
![]()
作者: 吳桐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光啟書局
副標題: 硅谷大廠如何馴服工程師
原作名: Play to Submission:Gaming Capitalism in a Tech Firm
譯者 : 劉睿睿 / 潘竹濤
出版年: 2025-8
是什么讓人用愛發電?為什么工作和生活邊界模糊在當代如此普遍?當愛好變成工作、公司像游樂場,你以為在“玩”,其實早已“被玩”。
科技資本是如何讓工程師這一具有高議價能力和生產自主性的勞動群體,自愿投入高強度的生產模式,同時又能保持高水平的創造力的?本書通過深入硅谷科技巨頭的“游戲宇宙”,展示了這些公司如何通過設計幾十種游戲來調動程序員的積極性,詢喚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就培養起來的“游戲玩家主體性”。這些工程師們通宵“開黑”修復漏洞,沉迷開發競爭,拋棄工作與生活平衡,最終陷入高度內卷并岌岌可危的身心狀況。
游戲化的設計巧妙地遮掩了大廠控制勞動者并榨取超額勞動力的意圖,而在資本對技術與創造力需求激增的當下,這種新的勞動治理模式可能成為我們未來工作常態。
10
瓜生同蒂
![]()
作者: [美] 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萬有引力
副標題: 明代的皇帝與臣民
原作名: A Tale of Two Melons: Emperor and Subject in Ming China
譯者 : 康海源
出版年: 2025-7
洪武初年,一對來自句容縣的并蒂瓜,作為祥瑞被越級呈至明太祖面前。這樣一件小事,卻蘊含了許多耐人尋味的細節:種出這對“嘉瓜”的句容瓜農張觀選擇了越過當地衙門,直接入京獻瓜;而明太祖本人,當時的朝中重臣陶凱、宋濂等人,乃至其后解縉等人編修的《明太祖實錄》等當朝文獻中,對這一祥瑞的闡釋也矛盾重重——是什么引發了這一祥瑞?它是上天對誰的褒獎?
作者詳細追蹤了此事的來龍去脈及事件中各方人物的不同命運,展示了明代帝王、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員等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如何不斷地爭奪對祥瑞的解釋權,為地方望族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與朝廷、朝臣與君主等多重關系的博弈提供了新的微觀闡釋。
11
婦女一直在工作
![]()
作者: [美] 愛麗絲·凱斯勒-哈里斯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潮汐Tides
原作名: Women Have Always Worked : A Concise History
譯者 : 蔡萌
出版年: 2025
長期以來,婦女的勞動被限定在家庭內部,其價值未能得到應有的承認。工業化進程讓男性確立起家庭經濟支柱的地位,而婦女則依然要承擔無償的家務勞動;即便二戰后她們大規模就業,也只被視為在補貼家用,而非養家糊口。歧視性的觀念和慣例,既限制了婦女經濟獨立,又掩蓋了她們的社會貢獻。
本書作者凱斯勒-哈里斯打破了婦女“被動依附”的傳統敘事,真實再現了美國婦女從事工資勞動的發展歷程,講述其勞動形式、家庭形象和社會職責在進入19世紀后發生的劇變。從家內到農場,從工廠到商店、辦公室,從專業技術領域走向政治舞臺,婦女始終是生產性勞動的重要參與者,她們一直在工作。然而,低薪低技能、同工不同酬、晉升天花板、職業隔離與分層,以及婦女內部巨大的差異和分歧等,無不揭示著性別、階級、種族與族裔等因素對她們的交織壓迫。面對不平等待遇,婦女們從未屈服。她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推動一系列改革和立法,為爭取平等的政治經濟權利而持續抗爭。
時至今日,婦女的家庭和社會角色仍被不斷調整與重塑。書中那些普通勞動婦女的故事,與當代職業女性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為我們在更復雜的社會網絡中審視婦女勞動價值、推動性別平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歷史坐標。
12
直面臨終時刻
![]()
作者: 陸杰華 / 戚政燁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
副標題: 醫院安寧療護中的妥協與調和
出版年: 2025-7
當現代醫學的奇跡不斷延長生命的長度,我們是否忽視了生命終章應有的質量與尊嚴?本書由權威學者陸杰華教授與其學生戚政燁深入中國醫院安寧療護一線,以其扎實的調研、深刻的洞察和飽含溫度的人文關懷,為中國安寧療護的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本土經驗與思考路徑,是醫護人員、政策研究者、社會工作者,以及每一個終將面對生命終局的人,理解“善終”之道的必讀之作。
作者扎根兩家具有代表性的醫院,通過大量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和細膩的個案分析,生動呈現了患者、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面臨的復雜困境,也深刻揭示了安寧療護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困結:它常常處于醫療體系的邊緣,資源的匱乏、傳統死亡觀念的忌諱、家庭決策模式的復雜性,以及制度保障的不完善,共同構成了推廣的阻力。而書中提出的“折中”概念尤為關鍵——它并非簡單的退讓,而是在現實的重重限制下,患者、家屬、醫護人員多方互動、協商、調和的動態過程。這種“折中”狀態,恰恰映射出在現有條件下,人們對生命最后的尊嚴最真實的追求與無奈。
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本書旨在促使我們反思:在生命的終點,真正的尊嚴是什么?社會、醫療體系、家庭與個人,如何共同努力,才能讓每個生命在謝幕時,能少一些痛苦與遺憾,多一份平靜與體面?
13
日本藝術50講
![]()
作者: 潘力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25-7
日本美術史學家潘力從漫長的日本藝術史中選取最有代表性的50個主題,以50篇深入淺出的文字,為讀者展開一段日本藝術史。內容分古代、近代、現代三部分,涵蓋繪畫、雕塑、建筑、園林、書法、陶器、攝影、工藝、設計、藝能、動漫、數字藝術等諸多領域,透過作品、藝術家和藝術現象,揭示“日本原生美學”的獨特內涵與演變軌跡,以及日本藝術背后的精神脈絡。
14
在鯨魚非常非常小的時候
![]()
作者: [意]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副標題: 莫拉維亞的動物故事集
譯者 : 王娟
出版年: 2025-8
本書共有24個故事,講述的是一群幻想中的動物的故事。作者以這些動物去追溯世界的起源,以動物的心靈去調查人類的慣常思維和愚蠢習性,希望讀者能夠借此理解人類自己的命運。在這部充滿童趣的作品里,弱者與強者、無辜的人與狡猾的人、好人與壞人的故事相互穿插交織在一起,但是沒有刻意去渲染悲劇或諷刺意味。在故事的結尾,人類的希望成了最終贏家,而讀者們沉浸在想象中的動物世界里,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探尋被隱藏的現實。
15
秋蛙物語
![]()
作者: [瑞典] 林內亞·斯泰特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驚奇
原作名: A frog in the fall(and later on)
譯者 : 黃競歐
出版年: 2025-7-20
秋天來臨之際,一只未經世事的小青蛙遇到了兩只流浪的蟾蜍,它們為了逃離冬天踏上了去往南方的旅程。小青蛙對蟾蜍的流浪生活充滿了渴望,決定跟隨他們到南方去。對于小青蛙來說,這是它第一次遠離家鄉進入廣闊的世界,途中他第一次遇到樹精靈和貓、狗、水龜等其他生物并建立了友誼,第一次見到大海,第一次面臨死亡……這促使它成長并初步形成了對世界的認識與感知,也讓它具備了探索世界的勇氣。
16
在蘋果樹上
![]()
作者: 遼京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25-8
讀《在蘋果樹上》,像在午后光線里拾起一枚半透明的玻璃珠——它看似輕盈,卻承接了時間的重量。
遼京的文字不喧囂,只是安靜地切開生活的截面:奶奶的棋譜在廚房燈下泛黃、母親反復數著嬰兒的腳趾、米豆開心地想“我爸爸有蘋果山”、金子手腳麻利地照顧不會說話的孫女……這些日常不過的瞬間,在遼京筆下緩緩地亮起來,像暗室里忽然顯影的底片。
她寫女性之間沉默的傳遞、擔憂的承繼、溫柔的叛逃,不是宏大的史詩,是細微的震顫。你會在這里認出某些時刻:我們也曾這樣存在過,卻從未被敘述。尤其愛那句“我望著我媽媽如同望著月亮”。遙遠、溫柔、不可觸及卻始終在場,仿佛一代代女性命運的隱喻。這本書不提供答案,只有玻璃珠微微折射的閃光:是不可見之可見,是不再沉默。
17
刺猬與狐貍
![]()
作者: [英] 以賽亞·伯林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原作名: T h e Hedgehog and the Fox
譯者: 唐建清
出版年: 2025-8
“狐貍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一件大事”,這句古希臘格言出現在詩人阿基羅庫斯的作品殘篇中。這句話是以賽亞·伯林關于托爾斯泰與歷史哲學的精辟作品的中心論點。盡管對這句格言的解釋有很多種,但伯林用它來區分兩種人:一種人著迷于事物的無限多樣性,另一種人追尋統一的系統。這揭示了有助于解釋托爾斯泰歷史哲學的一個悖論:托爾斯泰是一只狐貍,卻相信自己是一只刺猬。在本書中,伯林對托爾斯泰、歷史認知和人類心理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本書原著單行本多次再版,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出版。這是中譯單行本初次面世,根據新修訂的版本譯出。修訂版中新增了伯林的傳記作者葉禮庭撰寫的序言,該序言充分闡述了伯林文章的持久吸引力;附錄提供了豐富的寫作背景,包括相關評論和伯林的書信節選。
18
翻譯的樂趣
![]()
作者: 陸大鵬
出版社:鷺江出版社
出品方: 輕讀文庫
出版年: 2025-8
不熬空話雞湯,不玩概念堆砌,隨“野生派”譯者陸大鵬在字里行間跨越圖書翻譯的山海。
在這本α文庫的“原創職業漫談”中,著名譯者陸大鵬將以充滿煙火氣的幽默筆觸,一步步卸下圖書翻譯的“專業濾鏡”,告訴我們為什么在AI都能寫出纏綿情詩的時代,圖書翻譯依然需要血肉之軀的譯者。
此外,曾自學多門語言并擔任多年編輯的陸大鵬,還會首度公開他的語言學習“私房課”,并回答眾多讀者好奇的問題,比如外語書是怎樣“變成”中文書的?翻譯圖書要怎么入行?譯者遭遇批評該如何自處?
以及最重要的——翻譯到底有啥樂趣啊?
19
晨與夜
![]()
作者: [挪威] 約恩·福瑟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原作名:Morgon og kveld
譯者: 鄒魯路
出版年:2025-7
一個孩子誕生。他將被命名為約翰尼斯。他會成為一名漁夫。一位老人逝世。他的名字叫約翰尼斯。他曾是一名漁夫。
以初生為晨,寂滅為夜,在晨與夜的兩端,小孩/老人約翰尼斯的漫長一生微縮成一日時光:始于小約翰尼斯的父親奧拉在妻子分娩時的思緒,終于老約翰尼斯注視著自己的棺槨緩緩下葬。
戀愛,勞作,養育,清晨料理臺上未滿的煙灰缸和咖啡杯,凡人歲月的種種瞬間與日常之物,此刻被“存在”賦予莊嚴閃亮的意義。
日月往復,萬物流變,生命輪轉。
永恒如一日。
20
音樂與生命
![]()
作者: [日] 坂本龍一 / [日] 福岡伸一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未讀/ 未讀·文藝家
原作名:音楽と生命
譯者: 呂靈芝
出版年:2025-8
坂本龍一生前最后出版作品。
20年好友跨界對談,從音樂與生命出發,抵達世界的原點。
音樂家坂本龍一與生物學家福岡伸一這對二十余年的好友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深入探討了音樂與生命的共通之處,共同探究著世界的真實面貌。在這個充滿噪聲的世界中,蘊含著真正的自然的豐饒與精妙。
在我死后,我的身體回歸大地,被微生物分解,成為下一代生物的一部分,實現“重生”。這個循環在生命誕生后已經持續了幾十億年,今后也會持續下去。而“我”這個生命現象,只是漫長循環中的一個過程而已。
21
難免痛苦,“待”著就好
![]()
作者: [日]東畑開人
出版社: 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品方: 也人
副標題: 一名新手心理醫生的笑淚照護手記
原作名: 居るのはつらいよ ケアとセラピーについての覚書
譯者 : 胡文海 譯 / 吉琛佳 校
出版年: 2025-8
頂著京都大學博士光環、夢想成為心理學大師的東畑開人在經歷了畢業季的艱難求職之后,終于在沖繩的精神科診所得到了職位。“要做治療!”這位菜鳥心理醫生奮勇跳入,但遇到的是顛覆他價值觀念的神奇照護國度。
初來乍到,他獲得了“咚鏘”的綽號,被指派的第一項任務竟是且先坐下、“待”著就好。此后的四年里,日間照護的一切不斷顛覆著他的既有認知:患者的心靈歸宿系于抽煙、桌游、兜風、玩笑等平凡生活構成的日常圓環,而非積極行動畫出的線性人生;護士之道在于觀察、觸碰、撫慰不安之人身心混雜的心體,而非恪守“你是你,我是我”的現代社會邊界;青春懵懂的醫務助理女孩是以肉身應對他人痛苦的赤足照護者,而非可有可無的外行幫工;為了阻止庇護所淪為收容所,居所需要的是有所遮蔽的昏暗光線,而非透視一切的效率之光……
東畑開人以幽默、溫暖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從業開端親眼見證的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笑淚交織的生命風景, 同時從“閑暇”“無聊”“愛的勞動”“事件”“游戲”“中動態”等概念切入,對照護與治療的真諦進行了深刻的探討。本書不僅是日間照護病房中他們的故事,更是“待”在職場、學校、機構、家庭或各種共同體中我們的寫照,即便身處痛苦的荒野,仍要照護彼此,繼續待著。
22
一個阿富汗女人的來信
![]()
作者: [阿富汗] 哈迪亞·海達里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有光
譯者 : [阿富汗] 內克佩·艾哈邁德·莫尼爾
出版年: 2025-8
2024年9月,哈迪亞·海達里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一個阿富汗女人的來信”的文章,被中國網友大量轉發。2025年,哈迪亞在中國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這是一本阿富汗女性基于自己的見聞寫就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其中包含18篇短篇小說,以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展示阿富汗女性的生活狀況,反映了不同年齡段的阿富汗女性面對的不同困境與心態。書中的女性面對戰爭、信仰帶來的磨難,有些在努力沖破枷鎖,有些無奈隨波逐流,有些只能陷入無盡的祈禱……而故事之外,已經逃離阿富汗的哈迪亞在中國出版本書,是想讓世界聽到她的聲音:“我認為,除了戰爭和破壞之外,人們還必須有其他東西來介紹自己……大馬士革并不總是一片廢墟,加沙的人們并不總是在不停地尋找食物,阿富汗并不總是在戰爭販子的控制之下。這些地區也曾有機會蓬勃發展。這些地方的女性也曾有過沒有被槍口對準的日日夜夜”。
23
胡同煙火
![]()
作者: 厚閑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品方:浦睿文化
出版年:2025-7
小紅書人氣繪畫博主、暢銷書《家在小院里》作者厚閑,全新治愈系圖文集。在胡同里品細碎日常,看人間煙火,撫俗世之心。
閑叔與白鶴喜歡帶上秋實四處逛逛。三和街有家銀杏早飯,椒鹽餅子挺有名;張柳路上開了家熟食店,貨不多但花樣不少;林家胡同里有棵大楸樹,快一百歲了;鐵門公園里,那位拉二胡的初學者天天來……綠樹紅花,忙民鬧市,針針美好,縫進日常。
厚閑擅長在生活的細枝末節里發現幸福,她的繪畫溫暖細膩,文字真誠質樸。《胡同煙火》精選近100個故事和畫作,每一幅畫和每一篇文章都會讓人記起生活原本的樣子,人間煙火撫慰倦怠的身心。
24
安瑪
![]()
作者:黃玲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9
也薩,是彝族人的地名。在彝語中,“薩”的含義是妹妹。至于“也”的含義,則讓安瑪費盡心思,她只能望文生義地認為,也許“也”是“彝”之音的誤讀。“彝家小妹妹”,多么獨特的創造!只有熱愛火把的民族,才能以這么抒情的語言來為一塊土地命名。
作家黃玲以細膩的筆觸,透過小女孩安瑪的眼睛,帶我們走進彝族小城。安瑪與伙伴們在田野山川之間自由奔跑,卻在世事漸明中觸碰到人生的復雜底色;轉學至烏城后,安瑪闖入一個更紛繁也更矛盾的世界,女孩的成長,原來是一場溫柔又疼痛的蛻變。
合上書頁時,你會聽見骨骼拔節的聲音——那是無數個安瑪,正從故事里起身,帶著倔強與澄明,走向各自的山海。
25
后院觀鳥
![]()
作者: [美] 譚恩美
出版社:海峽書局
出品方:未讀/ 未讀·自然寫作
原作名:The Backyard Bird Chronicles
譯者: 李倩
出版年:2025-8
2016年,六十四歲的譚恩美開啟了自己的觀鳥與畫鳥生涯。本書收錄了她2017年至2022年五年間對自家后院鳥類的絕妙觀察。全書以日記形式呈現,精選百余幅作者親繪的精美插圖及觀察速寫。譚恩美在書中重拾童年驚奇,記錄無數轉瞬即逝的瞬間,以其一貫的文學性及對自然、日常生活與人類社會的深入思考治愈人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