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艾倫·麥克法蘭《深圳之謎》新書首發活動在深圳書城中心城舉辦。英國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及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艾倫·麥克法蘭出席活動。《深圳之謎》的兩位共同作者——深圳大學青年教師、劍橋大學碩士、博士荀曉雅,知名編輯、寫作者、譯者,劍橋大學碩士秦雨晨亦來到活動現場。在孫錦的主持下,與艾倫·麥克法蘭一起,再度對話受訪人劉曉都、劉珩,以深圳為樣本,引導讀者讀懂一個時代、一種文明演進的深層邏輯。
行者:以書為媒,制造“謎題”
深圳,一座以“試驗”為基因的城市,用40余年完成從邊陲小鎮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驚人蝶變,成為一個時代的奇跡,而在人類學家艾倫·麥克法蘭眼里,則是一個待解的“謎題”。書籍是觀念的載體,出版是思想的遠征。城市之名與“謎”相連,構成一種強烈的號召與吸引。
![]()
這本由深圳出版社出版,艾倫·麥克法蘭、荀曉雅與秦雨晨共同完成的《深圳之謎》,正是對城市發展謎題的深度探索。全書以獨特的“偵探”視角,通過對劉曉都、陳寧、劉曉春、李清泉、劉珩、于盈等6位深圳建設者的深度訪談,從經濟、科技、教育、城市規劃與文化創新等多維度解構深圳45年的崛起之路。活動現場,艾倫·麥克法蘭、齊志清、吳報水、邱剛、高勇共同為新書揭幕。
當英國學者以“偵探”的眼光凝視深圳這一“謎題”時,實則其完成了一次跨越文明的對望。
獨白:一位人類學家的思想偵探
2014年,艾倫·麥克法蘭第一次來到深圳;2019年,艾倫·麥克法蘭的名字在平安金融大廈滾動播放;2025年,已是他第6次來到深圳,思想之光再次點亮深圳。重回奇跡發生的現場,目睹璀璨的成果,他用一場獨白去追問、去闡述、去思考——深圳何以成謎?
![]()
執教劍橋40余年的艾倫·麥克法蘭教授,將其在人類學與歷史比較研究中的深厚積淀,化為解讀深圳的獨特鑰匙。他展示人類學家的深邃洞察,用“海灘上的水洼”揭示深圳“有界但滲透”的流動性特質;他以歷史學家的眼光,主張“以變革的視角看待世界”,提出從“科創之城”的角度理解深圳;更以偵探般的敏銳,倡導通過“向目擊者取證”來驗證假設。他善用精妙比喻,將成功城市所需的多元條件——“如具有競爭力的大學、完備的法律與充足的投資”——幽默地比作“烹制一道美食所需的各種調料”,深刻闡明了“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歷史邏輯。歷史是偶然的重疊,正如《深圳之謎》一書中所言:“深圳被視為一個不可預測也難以解釋的歷史奇跡。”,艾倫·麥克法蘭以更貼近復雜歷史現實的角度重新審視,試圖找到偶然的合理性。
對話:誰是城市的“證人”?
艾倫·麥克法蘭笑稱自己是福爾摩斯,荀曉雅、秦雨晨為“華生”,當更多“證人”現身,書中的“證言”成為更為鮮活、真實的言語。
劉曉都自言喜歡“證人”的身份,“誠實回答自己的所見所聞,由偵探作出判斷,將孤立的事件聯系在一起”,他1998年因緣際會來到深圳,見證城市的高速發展;劉珩家在廣州,深圳給了她重新認識自己的場所,“熟悉感會讓人變得麻木,水土不服反倒有建立新的自己的欲望”;荀曉雅自言“對城市是挑剔的”,秦雨晨眼里的深圳,地處南方,但“南方性和北方性兼具”……他們在不同的時間因為不同的理由來到深圳,卷入“案件”之中。
![]()
事實上,深圳“證人”遠不止這幾位。艾倫·麥克法蘭看見涌動的生命力,他認為:“深圳的精神特質在于其獨特的人口結構——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非常年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在此大展宏圖,展現出蓬勃向上的氣質。”
他欣喜于看見深圳獲得2026年APEC的舉辦權,“我相信深圳有實力和底氣舉辦好這場會議,也相信會議之后,深圳會為更多人所熟知。就像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前,我和我的太太對北京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我不僅是思想的參與者,也是一名觀察者、一位傾聽者。”薩拉是陪伴艾倫50年的伴侶,也是最好的工作伙伴,活動現場,她站在艾倫·麥克法蘭身后,閃閃發光。
“深圳對我而言,仍是一個謎。”艾倫·麥克法蘭說。而每一位參與者,都是這場思想探索中的“解謎人”。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謝湘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