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對“學渣”女兒說:你要好好學習,努力考個好大學。你看你表姐,去年剛考上了名牌大學,你要多多向她學習。
孩子吐槽媽媽:人家父母是大學教授,自然學習好,你連大學都沒上,憑什么要求我也學習好?
媽媽無奈在網上求助:父母學歷低,真的就沒有資格要求孩子好好學習了嗎?這件事你怎么看?
![]()
這位媽媽遇到的情況,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父母沒上過大學,是各種因素導致的,未必是他們不夠努力。孩子將"父母學歷低“等同于”無資格要求我"的邏輯,這是嚴重的認知偏差。
我是80后,我的父母是60后,父母都沒有上過大學。而事實上,他們在上學的時候,成績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的。只不過因為當時經濟條件差,他們的父母也未曾把孩子的教育問題看得那么重。他們認為讓十幾歲的孩子花錢讀書,還不如干活掙錢。所以,他們都沒機會繼續讀書學習。
后來,他們看到了他們的同齡人中,原本學習不如他們的人,因為多讀了幾年書,過上了相對輕松體面的生活。于是,催生了最樸素的育兒觀: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優路徑。
所以,等我到了上學年齡的時候,盡管那時候家境還是很貧寒,我的學費總是拖拖欠欠,經常都是最后一個才交上去,他們也不曾放棄要供我讀書的念頭。
我們家只有姐妹倆,那時候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挺嚴重,很多父母都認為女孩子長大了就要嫁人,就是別人家的人了,供女孩子讀書實在是一樁虧本的買賣。因此,我的很多同齡的姐妹們,早早地都輟學回家,要么幫家里干農活,要么出去打工掙錢,補貼家里了。
![]()
但是,我的父母堅持要供我們姐妹倆上學讀書。他們說沒知識沒文化,就只能掙眼前的小錢,一輩子都得憑力氣干活,當苦力。他們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將來還跟他們一樣,在土地里刨食。
有很多鄉鄰恥笑我的父母,野雞窩里還妄想養出金鳳凰。還有人說他們供我們姐妹倆讀書,不過是想抬高我們的身價,嫁人的時候能夠賣個好價錢。甚至我初中畢業,才15歲,就有媒婆上門,要給我介紹婆家。還說他們介紹的人家,都是如何如何有錢有勢,只要我嫁過去了,就能吃香的喝辣的,父母也能跟著享福。他們費勁巴拉的供我讀書,不也就為了這事嗎?何必還要多此一舉呢?但我的父母不管再難,也不管別人怎么說,他們都咬牙堅持讓我和妹妹上了大學。
我是我們村的第一個女大學生,我們家是村里至今為止,唯一出了兩個大學生的家庭(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后期很長一段時間,受人口政策影響,都是獨生子女,沒有誰家有2個孩子。)。父母一直認為,這是他們這輩子做得最正確的選擇。
父母那個年代的人,因時代限制(教育資源匱乏、經濟壓力大等)未能上大學,在底層打拼中深切體會到學歷對人生的影響。他們要求孩子努力學習,本質是希望子女擺脫生存困境,過上更優質、舒適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啊!
![]()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沒上過大學的父母,都像我的父母一樣,他們有意愿繼續讀書,只是受當時的條件限制,沒機會繼續讀書深造,獲得高學歷,成為他們的遺憾。可是,就算是他們當時不夠努力,沒有好好學習,才沒考上大學,難道不能是他們現在后悔了,不希望子女走他們的老路嗎?
現在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免學費,大學擴招,設立大學生助學貸款,這些政策趨勢,正是為新生代創造比父輩更公平的上升通道。父母的督促,本質上是對社會進步紅利的預判。他們沒有實現的理想,他們希望子女能夠代他們實現;他們沒有享受到的資源福利,他們希望子女能夠享受得到。
父母未竟的大學夢,雖然不應成為孩子人生的標準答案,但可以是激勵孩子探索世界的起點。他們沒上大學,現在只能在最底層打拼,過得艱難。他們希望子女能夠上個好大學,比他們起點高,將來日子過得比他們好,何錯之有?
![]()
只不過,現代教育環境下,孩子的成長路徑已呈現多元化趨勢。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軌道,父母的使命是幫他們找到星辰的方向。幸福人生需多元能力(情商、財商等),學歷只是選項之一。心理學研究指出:成就幸福感=自主性+勝任感+歸屬感,與學歷無直接因果關系。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孩子的未來,并不是只有“上大學”這一條出路。清華前校長陳吉寧提出:未來需要X型人才(批判思維+創新突破),而非僅會考試的A型學生。網易調研顯示:77%中國人口僅具中小學學歷,但其中不乏小微企業主、技術工匠等優質生存樣本。
雖然上大學仍是重要路徑,但絕非唯一通道。真正的教育突圍,在于幫助孩子建立"移動式競爭力",在變動社會中錨定價值坐標。正如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東西,而是誘發人的創新潛能"。
咱們不說那些高大上的另類上升通道,就單從社會底層的父母,希望孩子未來能夠比自己過得好這個目標出發,找一些實用性的解決方案。那些初高中畢業,考不上大學的孩子,也可以去職業學校,接受系統化培養,學習一技之長。比如:通過計算機編程、設計、烹飪、汽修等技能培訓,可獲得市場急需的實用能力。有了技能傍身,即使不能提升階層,謀生總是沒有問題的。
![]()
有一些孩子,從小就展現出了明確的天賦與興趣。無論是藝術、體育、編程、設計、烘焙,甚至電競,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方向感。這時候,完全可以支持孩子直接走向職業化和社會化的教育路徑。
在這種模式下,孩子一邊學習專業技能,一邊通過實習、兼職、參與項目來積累社會經驗。他們可能比同齡人更早接觸職場,更快掌握實際的就業能力。對于那些不適合長時間在書本里“熬”的孩子,這是一條“邊學邊干”的成長之路。
當然,當前的社會對“非學歷化”路徑的接受度有限。這就意味著家長和孩子都要有更強大的內心,去相信自己,朝著既定的方向長期堅持下去。如果家長依然期望孩子能夠考個“好大學”,需要好好和孩子溝通,而不是“以愛之名”的逼迫。
心理學研究證實,過度外部壓力會消耗意志力,反而降低學習效能。當父母僅關注分數,而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時,容易觸發逆反心理。父母若只提要求,卻未展示學習態度(如從不讀書、逃避成長),不能夠以身作則,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往往會導致權威性受質疑。
![]()
破解矛盾的關鍵路徑,在于從"要求"到"共建"。比如,坦誠自己的成長史,分享自己因學歷受限的真實困境(如求職歧視、收入瓶頸),而非簡單說教。還可以用行動證明"終身學習"的價值,這比言語督促更有說服力。
讓孩子上大學,考公考編,固然是現在大家公認的安穩之路,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沒有完美的選擇,只有適合的選擇。我們面對這個高度不確定的世界,沒有一條路是沒有風險的,沒有一條是安安穩穩的。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保證給孩子規劃的路徑,一定會是一片坦途。孩子并不是一定要走父母為他們鋪好的路,而是要走出一條屬于孩子自己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