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直通車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止是孩子的問題。
上周,朋友說她被班主任請到學校。
因為10歲的兒子在課間和同學吵架,把對方的手臂抓出了血痕。
朋友說她開始不知道孩子為什么變成這樣,動不動就發脾氣,像個火藥桶,一點就炸。在家里對她如此,在學校也不知道收斂脾氣。
直到這次,她從學校回來和孩子溝通,孩子哭著喊出:
“你們不也天天吵架嗎?憑什么只說我!讓我收斂脾氣!”
這句話,讓她瞬間明白了。
孩子的狀態,反映的是家庭的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 “孩子的問題”,其實反映的是父母的問題。
那些不聽話、發脾氣、叛逆或者忽然變得異常懂事的孩子,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發出求救信號:我們家,生病了。
當孩子出現以下3個特質,父母要反思、也要注意了。
01
情緒變得失控、有攻擊性
“我家孩子以前很乖,最近卻總愛發脾氣,摔玩具、罵臟話,甚至推妹妹”。
當孩子突然變得有攻擊性,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孩子 “管教不嚴”,卻往往忽視了父母間的行為和關系對他們的影響。
育兒專家蒂娜·佩恩·布賴森指出:
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就像汽車儀表盤,實時顯示著他們內心的狀態。
父母如果頻繁吵架、指責、冷戰,制造持續的家庭緊張感,會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
他們無法理解父母的行為,無法消化父母吵架帶來的恐懼,只能通過攻擊性行為釋放自己的不安和情緒。
他們摔的不是玩具,是 “爸爸媽媽會不會分開” 的焦慮;
他們打的不是同學,是 “沒人保護我” 的恐慌。
02
習慣性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好
當孩子頻繁自我否定,不是他不自信,而是他覺得父母吵架自己是罪魁禍首。
有位媽媽曾分享說:
自己5歲的女兒,有段時間經常說“我真沒用” 、“我太笨了”、“都是我不好,媽媽別生氣”。
她一開始還納悶,后來有次她和老公因為討論一件事聲音大了點,孩子就突然跑過來抱住她的腿,哭著說 “媽媽別跟爸爸吵,是我不好,我以后再也不買玩具了”。
她這才想起,上次沒忍住和孩子爸爸爭吵時,她隨口說了句 “要不是為了朵朵,我早就跟你離婚了”。
這句話被孩子聽到了,就把父母的矛盾,全怪在了自己身上。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
幼兒期的孩子會將父母的情緒歸因于自己。
父母開心,是 “我做得好”;父母吵架,是 “我不夠乖”。
他們還沒有能力理解大人的矛盾與自己無關,只會用自我否定、過度攬責來試圖 “挽回” 父母的關系。
03
突然變得很懂事,或者很冷漠
有些孩子突然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懂事、乖巧,很多人以為是孩子成長了,但其實是他們受傷了。
他們努力考第一、主動做家務、不敢提任何要求,只為了一個目的:
用自己的“好”,來維系家庭的和平。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小大人癥候群”,指的是:
那些由于父母的情感缺位或家庭功能喪失,被迫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需求,轉而扮演起照顧父母情緒、滿足父母期望的“小大人”角色的孩子。
他們能敏銳地察覺到父母關系的緊張,為了取悅父母,試圖通過自己的“完美”和“乖”來拯救家庭。
還有一種反應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變得冷漠。
比如父母吵架時,年齡小的孩子會安靜的玩玩具,年齡大的孩子會回避,他們好像什么都沒聽見。
這其實是孩子啟動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當家庭的沖突超過了他的承受能力,他就會切斷情感連接,用冷漠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04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里說:
“家庭是復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復印件出了問題,該修改的是原件。”
當孩子出現情緒失控、自我否定、過度懂事這些特征時,別先急著 “修孩子”,先看看自己和伴侶的關系:
是不是很久沒好好說過話了?
是不是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吵架?
是不是讓孩子覺得 “這個家可能要散了”?
孩子的問題,往往照出的是父母和家庭的問題。
他們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爸爸媽媽;他們的要求也很少,只想要一個安穩的家。
希望父母們都能好好相處,好好經營家庭,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里健康快樂地長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和順媽 有游有謀育兒”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