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車,對標布加迪威龍。”
8月28日,當追覓科技創始人俞浩在內部信中正式宣布造車,并寫下這句話時。懂車和不懂車的人都愣住了,于是人們把追覓,造車當成了一句玩笑!
一句最有梗的回復,給出這樣的評價:比追覓的車跑的更快的,是追覓官方的嘴!
9月11日,直到俞浩又在朋友圈發布一組追覓首款車的渲染圖,并宣布這款車會在海外建廠、年底在美國CES展上首發亮相。吃追覓“造車瓜”的人,仿佛又遭到了二次暴擊!
懂車的人好奇,一家沒有資源和技術沉淀的企業闖進汽車,到底想賺了誰的錢?不懂的人也好奇,在消費降級時代,到底誰敢買國內家電廠造的“布加迪”?
跨界造車不新鮮,新鮮的是當市場產能過剩、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里,一家以掃地機器人公司居然還敢“躬身入局”,甚至直言"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車"。這讓追覓為什么每個動作、每句話都能準確的踩在了輿論的笑點上。
相比追覓造車的成功與否,人們眼下更想知道,究竟是股怎樣神秘的力量,在推動追覓入局造車?從掃地機器人到千萬級超跑,追覓在這條跨界之路上,又看到了哪些別人沒看到的挑戰和機遇?
文|鍋斯傅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網絡
1
誰給了追覓造車的“底氣”?
用俞浩的話說:追覓的造車夢,始于2013年,是源自清華天空工場起草的一份造車計劃書;但真正助力俞浩造車夢背后資源,似乎比這個時間來得更晚,以至于關注的人,只要把目光轉移到2024年,就能窺探一二!
![]()
同年6月2日,追覓機器人「長三角產業基地」項目,在紹興市行政中心舉辦簽約儀式。為了達到“資本撬動產業”吸引上下游產業入駐紹興濱海新區,帶動長三角產業基地的發展目的。
該項目還由追覓系,與市、區兩級的產業基金三方共同設立了一支“百億生態基金”總計目標規模110億。
在這支基金里,由追覓夢創、追覓科技、廈門追創三個平臺代表的“追覓系”合計持股55%,其余45%則是由紹興市/區3家國資平臺控股。簡單說,就是這支『紹興百億產業基金』為如今的“追覓造車”業務提供了明確的資金與資源支持!
![]()
截至目前,該基金首期已完成30億的募集。盡管明確的出資比例不詳,但可以明確的是,目前來自紹興的地方產投,即是追覓此次汽車背后直接的資源與資金支持者。
根據初期規劃,該基金被分成2個部分:一支是中早期項目孵化基金,另一支則是專注成長的戰略基金。其中,這支長期基金業務范疇里,智能汽車、短交通就被納入重點投資方向之一。
![]()
但有意思的是,追覓系起初與紹興,在圍繞這支百億產業基金探討合作的初期,沒有任何公開且明確信息指出,雙方有合作汽車業務的打算!從這支基金的成立目的看,雙方起初的合作規劃也主要聚焦在清潔機器人、通用人形機器人等領域。這就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即:造車計劃,是追覓與地方政府深入接洽后,萌生的一個臨時想法兒!
為什么會在短短1年多的時間里,追覓又萌生造車念頭?其實就在2024年4月,這支百億產業基金上游,還有另一支名為「新動能產業」的“母基金”,也位于紹興濱海新區成立。與“百億生態”子基金的作用不同,母基金瞄準的正是“集成電路、數字經濟、高端裝備以及新能源等賽道”!言外之意,成立產業子母基金的作用,不是一次簡單的“引資”,主要的目的是“引鏈”。
![]()
之所以牽手“追覓”,是當地在集成電路,高端制造等領域已經具備一定產業基礎,能為追覓能夠提供良好的生產制造空間和配套服務。而成立母基金就是要通過資本手段,帶動當地上下游產業鏈的集聚發展,構建產業生態,支撐城市的能級最終躍遷。
追覓,作為當地已經引入的「鏈主型」企業,跨界造車后不排除,為地方釋放了一個能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業落戶紹興,進而加速當地產業集群形成的信號。
根據紹興當地“4311”產業新體系的發展目標。新能源作為其中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其中一個現代服務業中也包括了要發展當地的汽車城項目。
結合地方“千項萬億”的總發展規劃里,或許在某種程度也能解釋,為什么會在社會資本幾乎對新造車關門的今天,像追覓這樣一家「家電企業」,有了在內卷的車市里還能躬身入局的底氣!
2
造車,一場不容有失的“自我救贖”!
于是,車軌漸顯的追覓,駛入了造車的深水區。
根據追覓官方梳理的造車天賦來看,高速數字馬達、AI算法及機器人傳感、控制,被列為支撐其造車的三大核心技術。在追覓看來,自己在這三項業務的積累,是可對應遷移至汽車的電驅系統、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三大模塊!
![]()
追覓認為,過去自己在「吸塵器、掃地機、吹風機」上的“高速馬達”,與汽車的電驅系統存在著“同源異構”特性。考慮其家電端的馬達2.5kW/kg的功率是主流車規級電機的2倍,因此理論上,可通過降速增扭設計輸出600kW+峰值功率,滿足超跑級動力需求。或許這也就變向解釋了,追覓的造車路為什么要從定位「布加迪」開始!
不過,包括沃達福汽車研究中心等多家行業機構,對追覓這家家電企業跨界造車都產生懷疑。機構普遍評價,汽車需要的不只是高轉速,工程能力、平臺化、智駕領域的試驗和積累,圍繞一款車的質量管控體系、生產經驗、工程驗證的可靠性對現階段的追覓來說都存在巨大挑戰!
![]()
但對追覓來說,眼下的這些問題,顯然不能成為阻礙其跨界的決心!畢竟,造車之于追覓,更像是一場不容有失的“自我救贖”!
有人形容,今天掃地機器人的行業現狀「外表光鮮,內里艱難」。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全年出貨量微增,市場進入嚴重內卷階段,連有“掃地茅”之稱的石頭科技,上半年也已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境地——營收漲78.96%,凈利潤暴跌39.55%。截至上半年,掃地機器人市場全球市場滲透率徘徊在10%左右,國內僅有6%。
而追覓,又似乎比誰都更早感知到寒意。
從2023年開始,追覓已經不斷嘗試跨界。尤其是1年里,大到航空、消費金融、大家電,小到火鍋、充電寶、無人機……追覓的外延業務幾乎月月出新,但始終未有實質性突破。有人形容其發展之路顯現的特點為“左沖右突”,也有人調侃“追覓干啥我都不驚奇”。
![]()
直到紹興項目落地、百億基金就位,追覓才階段性收斂了“左右搖擺”的態勢。而作為基金的核心出資與產業運營方,意味著追覓,也必須拿出一個真正有份量、有想象力的項目回饋資源方——既要證明百億資金未來潛力價值,也要支撐其后續的募資邏輯。
如果參照該基金劃定的框架,似乎也只有“造車”能階段性滿足技術跨度大、產業鏈長、示范效應突出的特點;也只有車,才最有可能幫助追覓實現“三贏”的目的,即:帶動優質產業集群落地;獲得資金和轉型機會;捕獲具有高估值潛力的項目。
看得出,對于造車,至少在這個節點,追覓選擇了站在要「拼一把」的角度去看問題,起碼不希望再回到「創新、溢價、市場收窄」的惡性循環中去。
3
追覓造車,能否翻過3座大山?
根據最新消息顯示,上周,追覓科技創始人兼CEO俞浩已經攜團隊赴德國進行工廠選址。
這座位于德國柏林附近的新工廠,毗鄰特斯拉工廠,面積預計為特斯拉柏林工廠的1.2倍。也有消息指出,追覓汽車還有望將與法國巴黎銀行合作共同建造德國工廠。
![]()
當然,追覓造車的未來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但可預見,對于這位起手即高端的新進入者,尤其是短期內還難以形成規模,加上在供應鏈又缺乏管理經驗。但凡其想在市場中站住腳,對這種新入局者來說,都很難「墨守成規」運用一些常規手段參與競爭。
無論是資本運作還是制造概念,這類企業的后續動作,都極有有可能擾亂市場目前的競爭秩序;當然如若不幸,在造車過程中失敗,也勢必會引發大量的社會資源,包括資金、土地乃至人才投入的浪費。
不過現在來看,這些問題似乎又可以被理解。
畢竟,對于一家投入產出比已經失衡,甚至是越來越低的企業來說。或許商業,此時最大的魅力已經不在于面對的問題是否嚴峻;而是在于「憑什么別人行,我不行」的一種商業性格!
![]()
畢竟任何一個行業在有新進入者之前,哪個面臨的不是行業天花板,以及飽和式競爭的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對于一家已經手握“政府資源”和“資本”的企業來說,可能別人眼里的問題,接下來還是自己的機會。
畢竟,無論是從轉型、融資、建廠的規劃來看,追覓的執行效率都是非常強的!
就像說服地方資源的過程里,這家家電企業,似乎就毫不費力對資方展現出了自己在商業上的特殊視野,甚至能在一個新賽道上沒有形成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就換來資金和資源的支持,這至少證明了追覓確實有自己的獨特性。
![]()
有人曾形容,在今天消費造車的市場里,做車的企業愁眉不展,做局的企業喜笑顏開!拋開長遠不談,眼下在追覓這個動聽的造車故事,還沒有按下暫停鍵之前,這家開始有「時間參照表」的企業就還需要正視3個問題:
1、2027年,到底能不能量產?
有知情人士透露,2027年,是資方給出的初步量產時間表。但由于第一款車還處在造型評審階段,內部此前圍繞2027年2月的量產計劃已經不再提及。
考慮2027年下半年是包括豐田在內多家企業大規模生產固態電池的節點,意味著如果不能按時量產,追覓將可能錯過眼下這一輪技術迭代的窗口期。疊加前期資金不能得到回報的情況下,勢必加劇這家初創企業的資金壓力與投資者的信任度。
2、到底選借雞生蛋,還是騰籠換鳥?
雖然追覓已經注冊成立了汽車科技公司,但如何獲得造車資質短期看還是未知數。收購就涉及跨省的重組,政策門檻的操作難度極高。
此前曾有消息傳出,追覓會借用上汽的生產資質。但目前考慮行業競爭激烈,2026-2027年,包括寧德、弗迪、華域等頭部新能源3大件的產能已經鎖定超過8成,追覓在代工業務中和企業競爭優質的企業整搶到訂單資源難度很大。
![]()
3、左右手模型到底能不能跑通市場?
目前“左右手模型”是其造車的獨特業務策略!顧名思義,左右手模型,指的是左手代工、右手自研。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公司初步規劃的左手代工,希望能將某北方汽車集團的40越野車為代表的這些「不暢銷國產車」進行改造。換標到東南亞、中東等地區,賺取利潤,反哺右手業務;而右手自研,即學習某粗糧企業,對某些海外超豪華汽車,大到“形似神不似”的深度學習,即便不做規模量產,也能階段性吸引投資,最終在左手業務襯托下,階段性把右手業務養起來,實現自給自足。
但截至目前,與這種完全相同汽車商業案例,在國內還沒成功經驗可供借鑒,因此,追覓能否跑通這種創新的業務模式,短期來看也還需要一些時間去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