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暉
國產劇的“預制感”為何越來越重?硬糖君總結過太多失敗經驗,如今終于有一個成功案例可供分析,雖然它輕易難以復制,或者說復制的“性價比太低”。
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展播劇目,9月10日收官的《歸隊》顯然取得了超預期的成績與口碑:首播當日即拿下電視臺黃金時段收視第一,至收官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突破25000,豆瓣開分7.9,成為2021年以來豆瓣國產戰爭劇品類最高分。
![]()
某種意義上,今夏小熒屏的《歸隊》和大銀幕的《南京照相館》情況很像。苦難的民族歷史、熟悉的戰爭題材、帶有一定“命題作文”性質的獻禮之作,如何給予觀眾全新的故事體驗,在愛國情懷之外給人一個追劇欲罷不能的理由,殊為不易。
而當我們看到各大社交平臺人們急于知道小貴是否叛變革命、蘭花兒與小白馬的孩子是否獲救,這無疑就是“去預制感”的勝利。縱使我們深知歷史的走向,仍會為個體的命運與選擇揪心。不是標簽化的人設,而是具體的人,是由自己過去生命經驗組成、又處于真實情境中的人。
這樣的人物與故事是不能預制的。《歸隊》劇本前后歷經近3年打磨,編劇高滿堂的調查走訪更是始于20年前的積累。如果說預制的“優勢”是快與標準化,其反面自然是慢與一手經驗。這答案怎么抄?這投入值不值?
事實上,這也不止是高滿堂一人、《歸隊》一劇的經驗談。歷時7年開發的《三體》、拍攝3年的《繁花》與花費4年實地采風的《山花爛漫時》……這幾年,騰訊視頻基本每年都有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口碑大劇推出。追求速度的互聯網大廠,為何開始搞這種“慢”工程?從市場需求到平臺導向,長劇市場正在發生不可忽視的底層邏輯變化。
最熟悉的題材,最無法預測的《歸隊》
“抗戰劇難寫,難在角度難尋,難在觀眾審美疲勞。太多‘神劇’娛樂化了這段苦難歷史,太多‘套路化’敘事遮蔽了真實的人性光輝。”高滿堂在創作自述中如此寫到。那么,《歸隊》是如何突破窠臼的?
首先是切入點別具一格。《歸隊》聚焦東北抗日根據地,是此前抗戰戲較少涉足的領域,有白山黑水的嶄新奇觀,更有“14年抗戰”的史觀展現。
在此基礎上,《歸隊》大膽采取了“小人物見大歷史”的創作理念,在宏大敘事上更加克制,并未正面描述戰場,而是以一支失聯小隊在日軍圍剿下重新集結為故事主線,刻畫普通戰士拼死歸隊的心路歷程,再通過他們的親友、仇敵帶出當時當地的東北眾生相。
![]()
其次是敘事手法新穎。眾人失散的設定讓編劇可以采取多線敘事,觀眾跟隨背景、性格各異的戰士進入大森林、勞工營、土匪窩……高滿堂功力老道,多條分線時而并行、時而交叉,充分還原了現實人生的不可預知性,讓觀眾在上帝視角中逐漸體會歸隊的不易、以及理想的凝聚力。
遠比一般抗戰劇豐富的多線、群像劇情,也讓導演臧溪川充分展示對類型的駕馭能力。時而情感細膩,時而諜戰懸疑,時而雞飛狗跳,時而黑幫博弈。短短34集,觀感如開盲盒般豐富,即便在商業題材中也不多見。
最后,充滿人性溫度,用時下流行的話說就是有“活人感”。劇中人物大多帶著東北特有的幽默詼諧,以地域特色豐富了整部劇的風格質感,也對教科書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進行了生動詮釋。
![]()
更難得的是,這些人物并不天然偉光正。不管是劇中戰友還是劇外主創,都愿意正視與尊重不歸隊者的選擇,以對比反襯的形式傳達出歸隊者的偉大,讓觀眾在更全面理解歷史的基礎上,自然生發出對先烈的敬佩。
當然,在這些能夠制造新鮮感的技法之外,最挑戰想象力的其實是歷史本身。從戰士在糞蛋中尋糧果腹,到日軍在勞工營殘害同胞,再到各種猝不及防的犧牲減員,劇中許多情節都觸目驚心,而這些基本都有歷史依托。
《歸隊》的創制過程也對得起這段深沉的歷史、這樣漫長的劇本醞釀——前后近三年打磨劇本,堅持在抗聯戰斗過的真實土地上實景搭建和拍攝,力求還原抗聯戰士在各個時期、季節的真實風貌和狀態。正是這樣的用心與努力最終才做到成片質感不俗,全員演技在線。
長期主義,做難而正確的事
這樣扎實的硬仗,騰訊視頻已經不是第一次打。
拿下2024年國產劇豆瓣最高分,令導演費振翔、主演宋佳收獲白玉蘭獎的《山花爛漫時》與《歸隊》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主旋律題材上攻克諸多難題,超額完成任務。
如果說抗戰題材的難度在于遠,遠到年輕人望而生畏,《山花爛漫時》這類現實主義題材的難度就在于近,有關張桂梅校長的文字報道、影像資料一抓一大把,給劇本改編與人物刻畫帶來諸多挑戰。無腦沿用西方編劇書中的套路會顯得輕浮、無說服力,而《山花爛漫時》劇組的解題方式是:大量的真實細節與巧妙的類型選擇。
大量的真實細節同樣來自扎實的前期籌備。真正開拍之前,《山花爛漫時》主創曾連續四年定期前往華坪實地采風,觀察張桂梅本人的日常言行,與女高師生、基層政府人員交談,不斷充實打磨劇本。
最終,主創都被張桂梅校長的樂觀堅韌感染,決定將其作為整部劇的基調,以“熱血番”的風味迭代了以往同類作品的苦難敘事,將張桂梅辦學、女學生升學拍得無比之燃,成就了女性群像劇公認的正向案例,挽回了許多觀眾對國劇的信心,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
《歸隊》與《山花爛漫時》雙雙打破了“主旋律說教化”的刻板標簽,引發廣泛共鳴甚至安利熱潮。2023年的《繁花》與《三體》則分別拓展了國劇的高度與廣度。
《繁花》是一次對劇集“電影感”的超前探索。它以史詩氣魄的嚴肅文學為基底,頂尖電影導演操刀,海量戲骨出演,從內容到視聽無處不值得關注留意。正如一位行業人士所言,“向上有藝術,向深有時代有命運,向下有故事,向左右旁枝有無盡的美貌和細節。”
其創制過程同樣是顛覆性的。在平臺支持下,王家衛保留了他出了名的慢節奏,工匠式細細雕琢:籌備4年、拍攝3年多,一場戲可以拍將近40次……頂級光影下,許多演員都被挖掘出了全新的熒屏魅力。
于許多演員來說,《繁花》可能是一生一次的創作經歷。于行業、于觀眾,《繁花》也已成一座藝術孤品。也許當前市場環境不能再支持一個項目玩這么大,但《繁花》已經證明了,中國觀眾完全能夠接受高級感劇集。如此,它給了行業一個追逐的榜樣,給了觀眾一個呼喚的標的。
![]()
《繁花》是對國產劇創作的升格,《三體》則是對國產劇硬科幻賽道的零基礎“開荒”。一方面,《三體》本身文本量巨大,IP在科幻界地位特殊,影視改編萬眾矚目。另一方面,國內科幻影視方興未艾,用導演楊磊的話說,此前國內沒有任何可以對標和參考的項目。
在騰訊視頻的支持下,《三體》創下了“七年磨一劍”的國劇超長工期。期間除了常規的原著梳理、劇本撰寫,劇組先后找到30多位科學家舉辦座談會,花費4個月的時間研究相關專業問題。實際拍攝階段,主創團隊還接連前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粒子對撞中心取景,甚至在氣溫直逼零下30度的黑河展開實景拍攝,以強化《三體》獨特的現實主義科幻風格。
最終,《三體》實現了罕見的口碑增長和長尾效應:豆瓣評分一路上漲到如今的8.8;在國內多輪上星,并發行到海外多個國家地區,衍生劇與第二季也正在開發中。
![]()
保守時期,更考驗平臺膽量
不難看出,這些與預制菜相對的“功夫菜”,真正把長期主義落實為漫長的時間與持久的耐心,最終留下的是作品,而非一時的娛樂產品。對于在播劇,大家總爭論是熱播、撲街或爆款,但真回憶過去幾年的國產劇,留下印象的,也不過那么幾部,部部都離不開敢拍新東西、肯下硬功夫。
總體來看,各行各業都在變得保守謹慎,視頻行業也不例外。那么,為什么騰訊視頻能夠、且愿意做這些既可以說是“難而正確”、也可以說是“缺乏性價比”的項目?
答案可能要追溯到幾年前。經歷過熱錢時代、交足學費后,各大視頻平臺對內容與內容生產的認知更上一層,著手祛除“唯數據論”的影響。2021年,騰訊視頻提出藝術、科技雙輪驅動戰略,并以此為指引進行內部改革,樹立尊重藝術創作的平臺風氣,推出更加科學的項目評估體系,將內容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充分納入考量。
在當前的行業階段,平臺重視藝術價值、不計成本維持這樣一條生產線,無疑是一種正確內容價值觀的傳達,對從業者形成激勵與感召。畢竟,這樣的項目對參與者的提升往往是巨大的,無論平臺、廠牌,還是主創、演員。
![]()
就說這四部劇,除王家衛金身已成,其他三部的主創都與騰訊視頻常年合作,《山花爛漫時》和《歸隊》的導演甚至可以說是“鵝生鵝長”。
費振翔在騰訊視頻從強情節探險劇《鬼吹燈》系列轉到古偶《星漢燦爛》,最終拿出主旋律《山花爛漫時》;臧溪川在騰訊視頻執導過懸疑劇《九義人》《黑土無言》,參與過《華山論劍》,今年還拿出了豆瓣8.3分的檢察題材電視劇《無盡的盡頭》。
縱覽這幾位主創,可以看到,大爆古偶或許能讓導演被平臺、被粉圈買股,但真談到作為創作者的價值感、尊嚴感,還得靠“作品”。這正是騰訊視頻的堅持給藝術家們的最大饋贈與最強扶持。
而從社會價值的角度,長劇始終具有凝聚共識的公共定位,有責任去追尋內容的深度與復雜性、藝術價值與留存價值。尤其隨著大眾娛樂日益碎片化、淺層化,《三體》《歸隊》這類“難而正確”的項目,從未如此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
對于這種投入所帶來的市場、行業、社會價值收獲,騰訊視頻顯然是滿意的。證據便是,今年上海電視節期間,其進一步提出了“五大鏈接”:鏈接超級伙伴,不斷突破國劇制作的天花板上限;鏈接超級IP,對開發難度大、開發周期長的項目堅持長期主義深耕;鏈接超級人才,對優秀的創作者“不拘一格”全力支持;鏈接超級創作,在題材類型上不落俗套,帶來更多的內容可能性;鏈接超級大家,讓前輩大家的持續示范推動行業持續前行。
越是保守時期,觀眾越對“求穩”的作品格外厭倦,也更要求平臺能夠放出膽量。惟其如此,長劇才能穿越周期,不負觀眾也不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