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戰績論,嚴格來講:諸葛亮5伐是未動曹魏分毫的。腦洞些理解,甚至還可以被噴成是窮兵黷武、徒自虛耗。然而,在后世的開元十九年,唐代官方設立武廟,不僅把孔明祭為10大名將(武廟10哲)之一。
還搞了個top10前三,論排位,高于攻下齊國70余城的樂毅、創魏武卒克暴秦的吳起、為李唐立下不世之勛的李靖。那么:看起來寸功未立,諸葛亮又是怎么獲得唐人認可,“混進”著名軍事家行列的呢?
![]()
難道唐朝人也是盛世過傻了?都是《演義》粉,中了羅貫中的毒?呵呵,唐人自然看不到明代小說,李隆基也不是虛頭巴老的主。在中國古代軍事家中,有些人以軍事理論聞名,有的以戰功赫赫現世。諸葛亮則顯然屬于前者。
早于魏晉南北朝期間,其軍事理論就非常受人關注。如晉武帝司馬炎,專門派陳壽收集諸葛亮生平事跡,合匯成書曰:《諸葛亮集》,計10萬字,24篇,其中軍事方面就有6篇。
![]()
自晉開國以來,歷代皇帝在操練軍隊時都是用的諸葛亮之法。《晉書職官志》:武帝使陳勰學諸葛亮用兵之法。久之,甚為重用。《讀史方輿紀》:晉馬隆以八陣復涼州。陳勰持白虎藩旗,以武侯遺法教五營士。
照理說在軍事方面:晉滅魏,魏滅蜀,晉自然優于蜀。而司馬炎不研爺爺的兵法,反倒去學諸葛亮語錄,說明人家確實有求真務實的學風而已。到了五代十國,典型如王昭遠:以諸葛亮自詡,中軍帳下,手持鐵如意,指揮若定。
![]()
雖然東施效顰,終被趙宋打成了個笑話,亦顯示了學習武侯好榜樣的一時風氣。到了隋代,《諸葛亮兵法五卷》驚現于世!《新唐書》里又出現了“姜尚、張良、諸葛亮”等人注,進一步提高了其在學研方面的地位。
進入北宋,諸葛亮治軍又擴充為:《行兵法》5卷、《將宛》1卷、《武侯八陣圖》1卷。逐步成為系統的用兵理論。難不成兩晉、五代、隋唐宋這幾桿子功臣名將,都是受民間形象影響,無腦吹?武侯戰績平平,軍事思想反受后世推崇是有原因的。
其一,拿“超世之才”:曹操來做比較。兩人皆為同時代的軍事天才。只是一個靠“才”,一個更偏向于“道”。曹操打仗更賴于“奇謀詭計、靈活機變”。這使得他勝仗打得不少,敗仗也有很多。沒辦法,誰叫人家老爸是三公,底子厚,浪得起。
![]()
蜀漢是措爾小國,經不起失敗,于是孔明用兵截然相反。更注重治軍的“進退自如,動靜有度”,把部隊按兵法教科書來練,一招一式,紋絲合縫,很少有漏洞能讓你尋得。于是勝仗不多,敗績也很少。
亂世如前三國,各路諸侯勢力都不大,即使實力弱于對手,靠1、2個粗人的小操作或能取得大的戰果。如:孫堅被黃祖的部將射死,袁紹被公孫瓚特種兵壓制,曹操被呂布、張繡等陷陣營等等,說明發展階段,將領的勇猛程度對部隊戰斗力影響甚大。
![]()
到了后三國,相互之間更趨于國戰。靠個別小規模的抖機靈、先登陣就很難改變大局了。如官渡之袁紹、赤壁之曹操、夷陵之劉備等等,勝負往往源于戰略乃至政略差池。加強軍隊制式化、正規化,提高統御度。
才是將者統領更大規模軍隊應努力的方向。正所謂: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諸葛亮集卷2兵要》。降低武將個人風格對部隊的影響力,方為符合趨勢的發展途徑。
![]()
其二,蜀軍軍紀嚴明,從未出現過屠百姓、筑京觀的事情。西晉袁準評價:武侯北伐,即使是對一個割草的農夫,也不隨意殺戮。過來打仗像做客一樣彬彬有禮,把敵國老百姓當成自己國家的臣民一樣。
在那樣的一個年代,面對一眾目不識丁的武夫,能達到這樣的宣教效果(對人性惡的統御度),還不值得學習嗎?自古“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即使是司馬平遼東、太宗征高麗在官軍里也這么搞。
前漢時代的將領想要保持部隊的旺盛士氣,與事前默許士兵事后的燒殺擄掠不無關系。戰后揮刀向平民,是吸引士兵敢于冒險,宣泄壓力的最好方式。然而自宋以下,兵家之書,多托于亮!
![]()
岳家軍的餓死凍死不擄掠,戚家軍的職業化軍改,近現代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皆證明了:憑借嚴格的軍紀和公平的賞罰,一樣可以打造“撼山易”“官兵一致”的鋼鐵之軍。以國家化思想去打造的軍隊,或許戰斗力暫時不行。
但正因為把士兵們的效忠對象變成國家。一旦有了戰斗經驗積累后,足以煥發更強的戰斗力。豈不見“龐青云”們,前期可以“搶糧、搶人、分銀兩”。真到了要當大官、實現階級躍升的時候。對部屬的妥協其實也是一件特糾結的事兒。
![]()
其三,“奇謀為短”。來看看武侯被詬病最多的“戰術能力”。一伐:使趙云、鄧芝出斜谷。親率大軍走祁山大道,魏三郡齊叛,關中震響。后來如果不是馬謖的問題,這套“聲東擊西,佯取實功”的戰術是打成了的。曹真也確實被吸引了過來。
二伐:亮出散關,圍陳倉而不克,糧盡退兵。魏將王雙追之,亮與戰,破敵斬雙。雖然攻堅能力可以被詬病,但這次是為了策應東吳的攻勢,有倉促出兵之嫌。且在退兵之余尚能殺一把回馬槍,輕松寫意,體現了很強的控兵能力。
三伐:典型的“圍點打援”,先派陳式取武都、陰平,吸引郭淮來攻。自己卻率大軍出建威。搞得郭淮前后失據,只好撤軍,得了2郡。面對司馬懿的援軍,分兵留守,帶主力迂回至敵后,破郭淮、費曜,順帶割了上封之麥。
![]()
四伐:司馬懿和張郃對諸葛亮采取南北相向的鉗形攻勢,結果“亮使王平守南圍,郃不能克。自使魏延、高翔拒宣王,大破之,甲首三千。”從此,司馬懿再也不敢主動出擊。后來被一眾魏將罵成“畏蜀如虎”,沒忍住,派張郃去追,結果張郃被射死。
五伐:逼司馬懿出兵,宣王死活不出。送女人衣服。宣王繃不住了,只好千里請兵,把責任推給曹睿。死后,時有百姓諺云:死諸葛嚇死活仲達。宣王:訕笑,天下奇才——《晉書》。不可靠?你親孫子司馬炎自己要求這么寫的啊。
![]()
縱觀5次北伐經過,諸葛亮從1個負責后勤的文官變成一方統帥。也是1個逐步學習成長的過程,以他的性格——更大的權力代表更大的責任。一手要經略內政大事,一手還要搞軍事微操,勞心勞力。
最后,以一州之力,打得雍涼不卸甲,半個中國不釋鞍。這在崗學習、一專多能的精力,也不比只需鉆研1門軍事、又有張郃等打輔助的宣王容易吧?小公司總監和大集團部門經理對比,誰更難?又怎么說得清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