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塊錢就能吃到鵝肝漢堡?
最近,復旦大學北區食堂的一款鵝肝漢堡突然刷屏,并迅速沖上熱搜,網友不惜求人“代購”只為一嘗究竟。這款比校外同類產品便宜一半的鵝肝漢堡,口感卻能媲美高檔西餐,讓中午復旦食堂擠滿排隊學生,不僅讓留學生認證“好吃”,更成為眾人追搶的 “人生漢堡”。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一只蝦米o
其實,高校食堂出爆款并非首次,從清華的烤鵝腿到北大的網紅餐,校園美食屢屢登上輿論榜單。那么問題來了:高校食堂,為何總能制造出爆款?
本文目錄/ content
1:復旦鵝肝漢堡火爆出圈,排長隊只為“人生漢堡”
2:年輕人為何癡迷“校內限定”?
3:爆款公式:高端平替×限量稀缺×社交傳播
4:從食堂到門店,爆款能否被復制?
01
復旦鵝肝漢堡火爆出圈,排長隊只為“人生漢堡”
一款售價僅44元的鵝肝漢堡,竟讓復旦大學北區食堂火上熱搜,成為今秋炙手可熱的“打卡地”。
社交平臺上,“復旦鵝肝漢堡”話題持續發酵,無數網友打卡曬圖。午間食堂人潮洶涌,學生甘愿排隊兩小時,只為品嘗這款被冠以“人生漢堡”的爆款產品。
![]()
?圖片源自 新浪微博 東方財經
事實上,這款漢堡早已默默售賣兩年,卻因“高端食材平民化”的極致性價比突然引爆網絡。基礎牛肉漢堡29元,加15元即可獲得一塊厚切鵝肝,價格不足校外西餐廳一半,口感卻獲得留學生“媲美澳洲風味”的認證。學生自發拍攝短視頻,配上“在復旦實現鵝肝自由”“校內隱藏美食”等標簽,迅速點燃全網關注。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Momo堡
從清華烤鵝腿到北大網紅餐,高校食堂屢屢制造熱搜現象。復旦鵝肝漢堡的走紅,再次印證了高校餐飲的爆發力:沒有豪華裝修、沒有營銷預算,僅憑“品質+性價比”就點燃社交傳播,讓食堂窗口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圣地。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小竹吃吃
這背后,究竟是偶然爆發,還是隱藏著爆款制造的必然邏輯?
02
年輕人為何癡迷“校內限定”?
“校內限定”正在成為年輕人消費行為中的關鍵興奮點。復旦鵝肝漢堡的爆火,不僅源于其口感與性價比,更在于其天然的“身份壁壘”,僅限校內人員購買。這種排他性策略精準擊中了Z世代對“稀缺性”和“歸屬感”的雙重需求。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Momo(求不開組會版)
對于年輕消費者而言,“能買到別人買不到的東西”成為一種隱形的社交資本。高校場景天然形成的封閉生態,為產品附加了身份認同價值。學生通過消費校內爆款,既完成了味覺體驗,也實現了社群身份的標志性確認。
這種“特權體驗”進一步刺激了分享欲,推動“曬漢堡”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打卡儀式。
![]()
更深層看,“校內限定”的本質是場景化營銷的高級形態。高校食堂依托地理和人群特殊性,構建了一個低成本、高黏性的測試場。這里既有穩定的客群基礎,又有自發傳播的社交鏈,形成了“體驗-分享-裂變”的閉環。當商業品牌仍在費力購買流量時,高校食堂早已用一道“門禁”完成了精準客群篩選和話題發酵。
年輕人對于美食的興趣,早已不僅停留在味覺層面,更融合了社交傳播、身份認同和獨家體驗的多重價值。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小許想退學(準備開學版)
03
爆款公式:高端平替×限量稀缺×社交傳播
復旦鵝肝漢堡的走紅軌跡,完美詮釋了當下消費市場的爆款生成公式。這個公式由三個關鍵因子構成,它們產生的效應最終引爆了這場校園美食風暴。
高端平替是爆款的基礎引擎。高校食堂憑借獨特的采購體系,成功打破了"優質必昂貴"的價格魔咒。44元就能品嘗到西餐廳售價百元的鵝肝漢堡,這種極致的性價比重構了消費者對價值的認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平價并非以犧牲品質為代價,厚切鵝肝、優質牛肉和現烤面包的組合,保持了產品的基本水準。這種"價值超越價格"的體驗,構成了爆款最核心的吸引力。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Crab
限量稀缺則是引爆需求的催化劑。"僅限校內"的購買限制,配合窗口限量發售的機制,巧妙利用了消費心理學中的稀缺效應。這道無形的門檻不僅沒有勸退消費者,反而激發了更強烈的獲取欲望。當獲得產品需要付出額外努力(如排隊兩小時、尋找校內代購)時,產品本身就被賦予了額外的價值光環。這種可控的稀缺性,讓消費行為超越了簡單的味覺滿足,升級為一種值得炫耀的成就。
![]()
社交傳播最終完成破圈的臨門一腳。產品自帶的話題基因,"復旦""鵝肝""44元"等關鍵詞天然適合傳播。學生們在社交媒體上的打卡分享,既是對美食的認可,也是對自身生活方式的身份宣告。高校環境形成的信任鏈,使得口碑擴散呈現出裂變式傳播的特征。當"曬漢堡"成為校園新風尚時,產品就完成了從食物到社交貨幣的蛻變。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花椒魚
這三個爆款因子相互催化、彼此賦能。高端平替吸引初始用戶,稀缺性制造話題熱度,社交傳播則擴大影響半徑。高校食堂憑借其獨特的場景優勢,將這個爆款公式的效能發揮到了極致。
04
從食堂到門店,爆款能否被復制?
復旦鵝肝漢堡的爆火,讓人不禁思考:這種校園爆款能否在商業門店復制?
將高校爆款模式移植到商業門店,看似是條捷徑,實則面臨根本性的商業邏輯重構。高校食堂的成功建立在三個特殊基礎上:非營利性的運營模式消除了租金壓力,穩定且封閉的客群保證了基礎銷量,而學校補貼則支撐了極致的性價比。這些條件,任何一條在商業環境中都難以完全復刻。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小文讀博備忘錄
商業烘焙門店若想借鑒這一模式,需要更精巧的策略設計。
首先可以考慮"價值重構",通過供應鏈優化和產品創新,在特定品類實現突破。例如采用本土優質乳制品替代進口原料,或開發"基礎款+升級配件"的模塊化產品結構,既保持品質又控制成本。其次要重視"場景再造",通過打造校園主題店、企業專屬套餐等方式,模擬封閉環境的社群效應。最后要善用"社交裂變",將產品設計與打卡傳播深度綁定,讓消費者自愿成為品牌傳播者。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小小蟲
最關鍵的轉變在于思維升級,商業品牌需要從單純賣產品轉向經營社群關系。高校爆款的本質是建立在特定群體認同感上的消費行為,這意味著商業品牌需要找到自己的"精神校園",培育具有相似特質的用戶社群。只有當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身份認同時,"限量""專屬"等策略才能真正生效。
未來值得關注的趨勢是"高校+商業"的混合模式,品牌與高校食堂合作推出聯名產品,既借助校園場景測試市場反應,又為后續的商業化推廣積累口碑。這種雙向賦能的方式,或許能為烘焙行業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
?圖片源自 小紅書 Hamburger.
復旦鵝肝漢堡的爆火,看似偶然,實則是高校場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
44元撕開高端餐飲溢價壁壘,“校內限定”直擊年輕人的社交痛點,低成本試錯完成爆款驗證。
未來,能否將校園爆款的底層邏輯遷移至更廣闊市場,關鍵在于能否平衡“規模化”與“稀缺性”的矛盾。但毋庸置疑的是,高校食堂已為行業上了一課:真正的爆款,永遠誕生于對消費者需求最深的洞察。
![]()
▲牛排雪糕,黑蒜冰淇凌,是獵奇還是真好吃?
![]()
▲甜品也有“預制菜”了嗎?
![]()
▲菌菇是怎樣一步步成為烘焙黑馬的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