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人會不滿意預制菜,原因可分為實在的,以及文化的。
實在的,則性價比:
“我付了人做菜的錢,你們就熱一下?”
然后是擔心食品安全營養健康“我怎么知道你這玩意安全不安全?這是進嘴的!” 知情權缺失“你得告訴我這是預制菜!”信息不透明“誰知道你是現做的還是預制菜?”
許多家長自己能忍預制菜,但不希望孩子吃,就是擔心這個。
老輩人習慣菜要現做才鮮,“你看不見的地方,天知道多少偷工減料”。對許多老人而言,店里坐著,看廚師鍋鏟飛舞,本身就是種樂趣。
文化上的,則大家希望在吃東西時,能獲得一點,不那么物質流水線的慰藉。
我自己成長在食品工業化還沒成型的時代,親歷的是煙熏火燎的時代。小時候早起上學,爸媽來得及就做碗泡飯,就點下粥菜:鹽拌豆腐、煎蛋、蘿卜干、醬菜、昨天剩的魚湯凍。奢侈一點的,肉松。夏天,咸鴨蛋。
蘿卜干或醬菜可以是自家腌的,可以是買的,但只要稀飯是現成的就好:吃個熱乎。
來不及,出門吃豆漿油條小餛飩。
放學回家,爸媽在廚房里忙完了:米飯,炒青菜小白菜蓬蒿菜,夏天排骨燉冬瓜,冬天排骨燉蘿卜,偶爾紅燒肉,周末可以吃到雞湯魚湯,過年可以吃到買來的鹵牛肉和羊肉。春天可以吃到腌篤鮮,燉的時候小火咕嘟了快一個鐘頭,連收湯的火候都得盯著。實在太忙呢,蛋炒飯,醬油湯加點蔥花,也過去了。
我爸媽不是什么大廚,做的飯并不比外頭店里做的好吃,燉的肉也并不比外頭買的鹵牛肉好吃,但吃著覺得,“是在正經吃!”
我自己下廚給自己做飯時,不討厭預制菜。真做過菜的都知道,下鍋不麻煩,麻煩的是備菜;更麻煩的是隔段時間去買菜,心里還得盤算“這個洋蔥怎么消耗掉”、“這個雞腿肉打折可以用來做什么”。預制菜對提供菜的那一方,友好了很多。
![]()
《孤獨的美食家》漫畫有一章,有個老板提供茶泡飯,就直接把袋裝茶泡飯泡熱水端出來,主角也認了。一笑。
但我確實能理解不喜歡預制菜人的心理——還不只是價格,“我花了錢你卻拿預制菜敷衍我”——而是“人做給人吃的”與“工業流水線喂人的”之分。
預制菜太規整了,包裝上印著精確的加熱時間,倒出來是勻勻當當的塊兒,咸淡一絲不差,整齊得像工業品。
人有種“我花了錢就該你現做”的心理,并不一定是樂意看廚師忙活,深一點,是希望感受到煙火氣,希望有做飯人的心思。加班夜自己煮碗面,打個蛋、撒把蔥花,那也是“我下功夫了”的踏實。所以親戚自家做的酸湯、自家摘的棗子、自家畫的卡片,會比店里買的酸湯、包裝好的棗子和印制的卡片更動人。
更深一點的心理:
我們活在工業社會里,但在下意識抵抗所有的工業異化。
大家都不想當流水線螺絲釘,如果不幸當了,那至少每天有一會兒時光屬于自己,讓自己覺得自己還是個人。
就像你寧愿繞遠路去巷口那家老面館,也不想吃樓下便利店的速食面。
不是差那幾分鐘,也許是老面館老板煮面時,會多給你加一勺自己熬的辣油,說記得你喜歡辣口。
甚至真迫不得已,在家煮泡面,人也會想稍微出格一點點:加個蛋也好,加一兩片火腿腸也好,都比原封不動泡出來的面要好。
這多出來的一點,不只是口味,還有一點堅持:
“我還是個人,我在被好好對待,吃一口人做出來該讓人吃的東西,而不是被流水線敷衍的牛馬。”
如果不幸必須低頭流水線食槽,卻還不被告知蒙在鼓里,那就實在太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