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年輕人的失業率從數據上看并不算高,對很多剛走出校門的青年而言,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難,真正困難的是找到一份能維持基本生活質量的工作。
尤其是非正式雇傭的大量存在,讓年輕人明白,簽下勞動合同,并不意味著生活會有保障。

所謂“非正規雇傭”包括兼職、派遣、合同工等形式,他們的工資水平比正式員工低,晉升機會有限,社會保障也極為薄弱。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非正規就業在年輕人群體中占據比例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即便他們全職投入工作,收入也常常低于生活所需。
房租、食物、交通、醫療,這些最基本的開支,常常讓他們入不敷出。
![]()
很多人選擇宅在家,把所有的社交和娛樂都壓縮到網絡上。
便利店和外賣支撐起他們的飲食,網絡取代了現實中的交流。
他們并不是主動選擇孤立,而是發現現實中的聚會和消費,超出了承受能力。
與其在餐廳里為一頓飯支付高額費用,不如在小房間里用廉價速食品對付過去。
這一切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戰后日本,當時的日本形成終身雇傭和年功序列的模式,強調穩定忠誠。
經濟泡沫破裂后,這種制度逐漸失去支撐,卻依然殘留在企業中。
年輕人要在企業內部等資歷增長才能獲得機會,而崗位流動性極差,導致他們在起點就被壓制。
![]()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社會財富總量缺乏擴張空間,年輕人很難通過努力實現收入的大幅提升。
“努力不一定有回報”,這是很多日本青年共同的感受。
他們的父輩曾通過拼搏換來穩定的生活和社會地位,而自己即便付出同樣的辛苦,也很難得到相應的回報。
不少青年干脆放棄追求,選擇“低欲望”或“佛系”的生活方式,動漫、小說里反復出現“不奮斗也能生存下去”的設定。
與此相伴的便是,因為住房面積有限,許多青年把狹小的房間布置得盡可能舒適,把網絡作為唯一的出口。
![]()
游戲、視頻、虛擬社交成為生活中心,這種方式避免了現實消費帶來的經濟負擔,也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壓力。
長期下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現實中的交往能力下降,孤立進一步加深。
這種狀況并不是單純的“懶惰”,日本年輕人普遍接受過嚴格的教育,學習和工作的意愿并不低,但在現實條件的限制下,他們難以發揮潛力。
正因如此,才會出現“活得像喪尸”的形容,不是他們缺乏生命力,而是社會環境讓他們只能在低能量狀態下維持。

在日本,中年人往往被稱作“穩定的中堅力量”。
他們在企業里積累了十幾二十年的經驗,肩上扛著房貸、孩子以及對年邁父母的贍養義務。
![]()
當企業開始重組或削減成本時,最先倒霉的就是這群人。
公司不必直接解雇,只要安排到邊緣崗位,降低薪酬和福利,就能讓人自己選擇離開。
許多中年員工在幾十歲時,發現自己被“調崗”到沒有實際意義的部門,每天無所事事,工作成了消磨時間的手段。
表面上他們仍是公司的一員,但實質上已經被剝奪了職業發展的可能。
厚生勞動省的資料顯示,日本自殺率在20世紀末達到高峰,其中40至50歲的男性比例長期居高不下。
這一年齡段的人同時面對經濟、健康和家庭三重壓力。
房貸未還清、孩子正處在花費最多的教育階段,父母可能需要照護,而工作崗位卻逐漸失去。
![]()
但中年人往往選擇把問題壓在心底,可語人者無二三,直到危機無法控制。
政府層面曾多次提出“自殺對策”,發布白皮書并設立熱線,試圖通過公共資源來緩解危機。
一些人因此得到及時幫助,但整體情況的改善依然有限。
根源在于勞動市場的流動性不足,心理健康資源匱乏,反歧視教育不夠深入,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僅靠熱線和臨時救助很難真正降低風險。
對比年輕人的“低欲望”,中年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它往往同時包含多種因素,而解決卻很難。
既不能簡單依靠增加養老金,也不能單靠鼓勵消費來緩解。
如果說年輕人更多是“失去動力”,那么中年人則是“被逼到懸崖”,他們或許比年輕人晚一步跌入黑暗,但一旦墜落,往往帶走整個家庭的穩定。
![]()
按照日本《犯罪白皮書》的統計,2019年,日本65歲及以上犯罪者為4.2萬人,占總數的約22%;
到2022年,高齡女性犯罪人數較2003年增加到5.4倍,增速尤其突出。
老年人最常見的罪名是小額盜竊,一個三明治、一瓶飲料或結賬時故意不付款,隨后帶著贓物到警局自首。
這類案件之所以在女性中更顯眼,日本女性平均壽命更長、獨居比例更高,2015年獨居女性達412萬人,遠高于獨居男性的189萬人。
許多老年女性年輕時以臨時工、兼職為主,薪資低、社保弱,家庭照護責任又長期占據時間,等到步入晚年,發現自己被排除在穩定養老之外。
日本老年女性的貧困與保障缺口更嚴重,促使其通過犯罪“換取”最低生活。
![]()
OECD估算日本65歲以上人口約兩成處于貧困狀態。
監獄系統被迫“適老化”,東京府中女子監獄里,白發囚犯數量快速增加,倉庫堆滿成人紙尿褲;
作業從重體力轉向捆扎袋繩、清點衣夾等低強度工作;起居、通道加裝扶手,作息更為規律。
同時,法務省自2018年起在各核心監獄對60歲以上在押人員進行癡呆篩查,并配套心理咨詢與認知干預,試圖降低出獄后的再次犯罪。
與老年護理相關支出推高監獄醫療費用,2015年已超60億日元,十年增長約八成;一線人員流失加劇,女性獄警離職率超過三成五。
有人比較過“養老金生活”和監獄里的“免費食宿”,認為前者更不穩定。
![]()
老年人犯罪進監獄養老成了循環,有人將這種循環稱作“回到安全網”,學界把它概括為“旋轉門困境”,被推出社會后,又因無處可去而返回監獄。

近年來,日本年輕人和中年群體,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錢不夠花”。
表面上看,日本社會依然整潔有序,超市里貨架齊全,交通系統高效運行,但走進細節就會發現,生活成本在不斷抬升,而收入卻停滯不前。
過去在便利店可以買到的便當,價格雖然不高,分量也足以果腹。
如今相同價格下的便當分量減少,肉類和配菜縮減,越來越多的人感嘆“吃不飽”。
飲料、零食甚至日常必需的醬油、味噌等調味品,也在不知不覺中漲價。
超市常用的手法是維持標價不變,但減少包裝內的分量。
![]()
除了飲食,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的租金持續高企,年輕人若想在市中心獨居,往往要花去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很多人被迫搬到郊外,以較低的租金換取更長的通勤時間。
每天在擁擠的電車上耗費兩三個小時,成為不少上班族生活的一部分,這種“空間換價格”的選擇,本質上是生活質量的下降。
汽油、電力和燃氣價格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頻繁上漲,而工資水平并沒有跟上。
日本的名義工資在近二十年幾乎停滯,實際購買力甚至下降。
即便政府推行各種刺激政策,也難以逆轉這一趨勢。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工資增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生活支出的增加,可支配收入不斷縮水。
![]()
這種經濟環境下,年輕人越來越少考慮結婚和生育,消費意愿明顯降低。
現在很多年輕人選擇不買車,轉而依賴公共交通。
結婚和養育孩子的成本過高,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生活,旅游、購物這些曾經的消費熱點,也不再是大多數人的優先選擇。
對很多人來說,消費不是不想,而是“不劃算”,他們會在社交媒體上調侃“一切都太貴了”,卻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削減支出。
網絡上流行各種省錢攻略,如如何用積分換購、如何在打折時囤貨。
曾經流行的“努力工作換取更好生活”的觀念逐漸淡化,人們對未來的期待感下降。
年輕人不再以購房、成家作為奮斗目標,而是傾向于追求眼前的安全。
![]()
對政府而言,消費不足意味著經濟活力難以恢復,低出生率加劇了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體系壓力不斷增加。
雖然政策層面嘗試通過補貼和稅收優惠來鼓勵消費和生育,但效果有限。
根本問題在于收入停滯和成本上升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狀態可能會進一步固化,使年輕一代對未來的期望值越來越低。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