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高校開學季,很多大學生驚奇發現,原來只賣“大鍋菜”的高校食堂,居然冒出了許多知名連鎖餐飲品牌。
![]()
上海某財經高校的肯德基檔口
這些餐飲品牌既有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也有老鄉雞、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本土新銳,檔口前幾乎都是人頭攢動。
而另一邊,傳統餐飲窗口卻空蕩蕩的,食堂阿姨要么熱情招呼學生就餐,要么無聊地擺弄著手里的飯勺,與隔壁人頭攢動的連鎖餐飲品牌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個場景,其實正在國內所有高校食堂不斷上演。
![]()
雖然目前尚無國內高校究竟入駐了多少連鎖餐飲巨頭的詳細統計,但高校市場確實是餐飲企業的一塊“香餑餑”。
《2025-2031年中國高校餐飲市場全景調查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高校餐飲市場規模已達4832.8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速31.6%。
這個速度是同期社會餐飲市場的2倍多,堪稱餐飲行業的“增長藍海”。
![]()
其實,稍微測算下就能明白高校的餐飲市場是多么誘人。
一組來自教育部(《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5.6.11)數據顯示:
截至2024年,國內本專科大學生總數為3891.26萬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2085.91萬人、職業本科在校生40.68萬人、高職(專科)在校生1764.66萬人。
在不考慮地域消費差別情況下,按平均每人40元/天伙食費計算,高校餐飲市場每天就是大約15.5億的“保底流水”,去掉寒暑假的70天,一年規模超4000億,與報告數據基本吻合。
如此龐大且穩定的就餐市場,難怪會被這些餐飲巨頭惦記。
畢竟學生的日常活動范圍集中在教學樓、宿舍、食堂三點之間,相比競爭激烈的外部市場,只要品牌成功入駐,就能在較長時間內擁有穩定的客源。
開在校園內的連鎖餐飲品牌,除了一日三餐,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就是奶茶,每日一杯甚至數杯“續命”,大有人在,讓奶茶店生意極為火爆。
上海某財經高校的蜜雪冰城加盟商“宏哥”,就深有體會。
![]()
上海某財經高校的蜜雪冰城檔口
他之前在市區開店,不到500米就有3家競品,每天要靠“買一送一”拉客,日銷最多600杯,利潤還被配送費稀釋。
可自從他進了校園后,不用打價格戰,趕上學生下課、社團活動或悶熱天氣,日銷輕松破1000杯。
甚至,因為學生直接到店取,店里連外賣成本都省下了。
這份難得的“安穩”,其實在當下餐飲行業尤其珍貴。
根據窄門餐眼統計,截至2025年7月,全國奶茶店門店總數大約超過40萬家。而在過去一年中,新開店約為11萬家,但關閉的店面卻超過15萬家,行業整體呈收縮態勢。
很多城市的商業街,不到百米就擠著五六家奶茶店,從折扣促銷到新品迭代,利潤空間早就被擠壓得所剩無幾。
而對連鎖餐飲來說,高校的價值遠不止“穩定客流”。
大學生是年輕消費群體的核心力量,他們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愿意嘗試新品牌、新產品,關鍵是具備強烈的社交分享意愿,這是企業最為看重的優勢。
前不久,海底撈在西安文理學院開設校園店時,推出了“宿舍火鍋套餐”,吸引學生們紛紛拍照發朋友圈炫耀。
![]()
海底撈校園店現場
僅開業首周,海底撈“宿舍火鍋套餐”帶來的相關話題,就在當地小紅書上獲得了超50萬的曝光量,這種 “一個群體帶動一片傳播” 的效果,是普通商圈店花再多錢也難達到的。
所以,從西式快餐、中式正餐到咖啡、新茶飲,各品類頭部品牌紛紛入局,一場圍繞高校餐桌的 “圈地運動”,早已悄悄拉開帷幕。
![]()
不過,雖說誰都想涉足高校餐飲市場,可這塊“肉”還真不是那么好下嘴。
目前高校大多是邀約制,也就是由高校后勤主管部門主動邀請大型連鎖品牌入駐,能進去的基本是肯德基、麥當勞、老鄉雞、瑞幸這類知名上市企業。
這也讓人好奇,以傳統餐飲為主的高校為何要引入這些連鎖餐飲呢?
問題就出在“傳統餐飲”上。
高校食堂幾十年來,一直是以“大鍋菜”為主,無論換誰承包,師生吃來吃去,還是那么幾樣,甚至還出現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打菜阿姨手抖”的玄學。
![]()
更麻煩的是“時間差”:高校排課密集,等到下課時,要么食堂剩菜不多,要么排隊半小時,怕耽誤下一節的師生,就只能啃餅干、面包果腹。
如今00后成了校園消費主力,他們對餐飲的需求早從“吃飽”升級到“吃好、吃得有體驗”。連鎖餐飲的標準化出品、多樣選擇,正好踩中了這個需求。
想吃漢堡有肯德基,想喝奶茶有蜜雪冰城,想喝現磨咖啡有瑞幸,這可比傳統食堂的“大鍋菜”靈活多了。
更讓高校后勤“省心”的是,連鎖品牌直接解決了兩大痛點:食品安全和投訴糾紛。
這些上市企業都有完善的食安追溯體系,原料來源、保質期、加工溫度全有數字臺賬,高校不用再派人24小時盯后廚,只需定期抽查。
而且,連鎖品牌明碼標價、服務規范,學生也不會因“菜價亂”“態度差”堵在食堂門口投訴。
更省心的是,高校連廣告宣傳費都不用花。
各類品牌餐飲的招牌一亮,學生自己循著門頭找來,后勤不用再到處貼通知、做解釋,悄無聲息就把服務升級了。
![]()
除此之外,引入連鎖餐飲其實也是高校的“守場策略”。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設在大學城內,周邊琳瑯滿目的小吃店、奶茶店不僅分流了師生,還存在食品安全(比如無證經營)和交通安全(學生過馬路買飯)風險。
連鎖品牌進校園后,學生不用出校門就能吃到想吃的,既節省時間,也在一定程度防范了外部食品安全風險。
對于這些連鎖餐飲品牌來說,進入高校也很方便。
憑借成熟的經營模式,校園無非是另一個商圈合作形式,彼此照章執行即可。
可以說,高校引入連鎖餐飲,本質就是通過資源整合實現“服務升級、管理提效、價值增收”,最終達成師生、高校、品牌的三方共贏。
![]()
但這份看似香甜的市場,背后依然藏著很多“坑”。
高昂的進場成本、明顯的淡旺季差異,以及學生群體對價格的敏感,對大部分連鎖餐飲品牌而言,校園生意并非輕松“躺賺”,而是一場“細水長流的硬仗”。
先說說“進場成本”。
連鎖餐飲品牌進校園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在食堂開檔口,采取“提點模式”,品牌通常要把營業額的25%-32%交給食堂承包方或學校;要是雙一流高校,因其生源多、補貼好,提點可能超過35%。
這意味著,若單月營業額10萬元,品牌方至少要拿出2.5萬-3.5萬元給校方,如果再扣除食材、人工成本,利潤空間就可能被壓縮得很窄。
另一種是選擇直接在校園租賃店鋪開店,成本更是高得驚人。
由于高校學生市場的特殊性質,校內商鋪的年租金幾乎都高于同地區的店鋪租金。
以“宏哥”所在的上海某財經高校為例,一間緊挨食堂的30平的店鋪,年租金高達30萬元,折算下來每月租金2.5萬元,遠超同地段校外商鋪的租金費用。
![]()
除了租金,部分高校還會再收取高額的押金、管理費,進一步增加了品牌的進場門檻。
再就是校園生意的“淡旺季魔咒”。
與校外門店全年無休不同,高校餐飲嚴重受寒暑假影響,每年有近3個月的“淡季”,可租金卻一般是按12個月收取(因為寒暑假同樣有學生在校)。
這段時間客流銳減,營收可能連成本都覆蓋不了,只能“硬虧”。很多學生創業開奶茶店失敗,就是沒扛過淡季的資金壓力。
![]()
換句話說,這也是高校更為青睞那些有一定資金實力的連鎖餐飲品牌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基本都有足夠資金扛過淡季,還能維持價格穩定。
但大學生大多靠父母給生活費,對價格極其敏感,品牌又很容易陷入“降價傷利潤、保價失客源”的困境。
比如老鄉雞武大校園店開業后,就面臨這樣的尷尬。
老鄉雞在武大的校園店,人均20元的套餐雖比校外便宜,可對比食堂10元左右的餐費,被學生戲稱為“食堂貴替”。
由于被很多學生吐槽“味道好但吃不起,只能偶爾解饞”,老鄉雞只好推出“校園專屬優惠券”,把部分菜品降價10%-15%,在利潤里擠空間。
![]()
老鄉雞首家校園店在武漢大學開業 圖片來源:老鄉雞官網
為了平衡價格和成本,其他品牌也在悄悄調整產品,結果卻截然不同:瑞幸推出的“小杯咖啡”,比大杯便宜3-5元,很受學生歡迎;但某漢堡品牌為壓價,悄悄減少肉餅分量,被學生發現后吐槽“偷工減料”,反而砸了口碑。
說到底,連鎖餐飲品牌擠進校園,如同一場各有需求的牌局:學生想換口味,學校想省心,品牌也想提前鎖定未來客群。
可上桌容易,想長期留下來,就得想辦法把高提點攤薄、把淡季熬過去、把價格壓到學生能接受。
畢竟,高校餐飲的“甜頭”不是一口能嘗到的,得慢慢嚼,急不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